《徒手攀巖》:父母不善於表達,影響孩子社交能力,如何避免

有部片子,未見其面,先聞其名,它就是《徒手攀巖》,一部紀錄片,卻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這是一部電影嗎?沒有任何一個演員,願意冒著一失手就付出生命的代價去拍攝。

我第一次見到!恐怕很多人和我一樣震撼!

看採訪,幾乎每個人讚歎地說應該打10分。經常看到有人在電影院睡著,這部電影不會的,但是,除了新鮮感強烈的徒手攀巖體驗,作為一個二寶媽,我卻又一次覺得這是部值得每個父母看的影片,影片中男主被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影響深遠。

《徒手攀巖》:父母不善於表達,影響孩子社交能力,如何避免

他能取得如此成就,離不開父母的影響,值得肯定。

但是一家人對親密關係的疏離和這種疏離的繼承,更應該引起當代父母的重視!

父母婚姻中的言行,對待孩子的態度,深深影響著孩子未來愛情、友情、婚姻中的社交關係。

童年與父母關係不夠親密,導致長大後社交能力受限

Alex的父親喜歡攀巖,以此為終身愛好,而他的母親,對他要求很嚴格。母親的觀念:“剛剛好就是不夠好,不完美就是失敗。”

《徒手攀巖》:父母不善於表達,影響孩子社交能力,如何避免

這使得他從小做事情就要求做到極致,這樣才能讓母親滿意,孩子小時候最在意父母的眼神和意思,在這種極致嚴格的生長環境中長大的男主角,成長為害怕社交的人。

他選擇攀巖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在攀巖過程中,不需要和其他人交流。

電影中前面部分,講述了他大部分時間住在車裡,遠離人群也並不覺得不舒服,日常堅持鍛鍊和獨自做所有事。曾經交往過幾個女友,但是親密關係維持時間短暫,他表達能力欠缺,不太愛說話,歷屆女友大概率感知親密關係無法進一步發展,失望而去。

現女友,看得出來是個溫暖樂觀的人,對他很包容,他好像有一點點改觀。

女友問他:“你覺得有為了我延長生命的義務嗎?”他回答:“沒有”。

他很誠實,很決絕,我很佩服他對攀巖的執著,是在用整個生命在專注於自己的愛好,但忽視了生活。

這要放在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中,恐怕女友早跑了,未來婚姻很難維繫。

《徒手攀巖》:父母不善於表達,影響孩子社交能力,如何避免

咱們大多數普通父母,沒有那麼多極致愛好,無非就是希望孩子長大了人際關係融洽、找個好對象,有個好生活,自給自足……而這些,都離不開好的社交能力。

缺乏社交能力的孩子,很多能力偏弱,不利於未來發展

劇中男主的父母都屬於安靜,不善於表達情感,算是內向的人。所以男主長大後也變成內向的不善於表達情感的人,缺乏社交能力,會出現以下問題:

  • 社交感受能力弱:對其他人的情感變化、思想等感知很弱。
  • 社交想象力缺乏: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欠缺,這個容易導致得罪了人而不自知,容易造成我行我素自私的形象。

這個小時候表現不明顯,等孩子走向社會之後,往往不受大多數人喜歡,不排除物以類聚,有共同愛好的人聚在一起。

  • 社交表達力和溝通力弱:這樣的孩子,往往不善言辭,羞怯內向,這個危害比較大。

比如說上學了,不會的題目,連請教老師都不好意思,憋紅了臉都不好意思舉手回答問題等,長久下去,孩子的學習成績堪憂。等孩子長大,遇到自己喜歡的人,不好意思不善於表達,心愛之人也會錯失良緣,或許抱憾終生。

  • 社交合作力和協調力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和走向社會獨當一面,都離不開合作力和協調力,這是做高等職位或獨立創業不可或缺的能力。
《徒手攀巖》:父母不善於表達,影響孩子社交能力,如何避免

社交能力好的孩子,未來發展好,家長該如何做?

做了父母,總想把孩子教育好,最近一年流行一個詞“戲精父母”,用來形容那些為了把孩子教育好,努力“演戲”的父親或母親,大寫的贊。

開心和可樂是姐弟倆,姐姐5歲,弟弟2歲,她媽媽文麗一直很內向,當初開心上幼兒園足足哭了3個月,等到了寒冬12月,才慢慢適應了幼兒園。

《徒手攀巖》:父母不善於表達,影響孩子社交能力,如何避免

文麗等二寶出生,她不想大寶再像自己這樣內向,也不想二寶走姐姐的老路,於是嘗試做“戲精媽媽”,她做了以下嘗試:

(1)刻意增加孩子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

她規定自己每週要帶孩子拜訪一個同齡小孩家庭,讓孩子嘗試與其他孩子接觸和玩耍。

平時溜孩子遇到認識的小孩,鼓勵孩子們一起玩耍,不管滾爬嬉鬧什麼的會不會弄髒衣服,只要保證安全就好。

孩子們在初步嘗試人際交往的同時,她也溫和友善的與其他父母聊天,讓孩子看到她的言行,無形中也是一種積極影響。

(2)試著和5歲的大寶打開話題和擴展話題

小寶在旁邊樂呵呵地參與,或只是看著,都在潛移默化地成長。

比如說:今天在幼兒園吃什麼了?為什麼愛吃,食物是什麼顏色,食物是由什麼原料做成的,有哪些營養,會幫助你長高高或是長漂亮之類的話。

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鼓勵孩子好好愛上吃飯,另一方面鼓勵孩子多動腦筋,從一個事物就能延展出很多問題,拓寬了孩子思路和想象力、表達力。

《徒手攀巖》:父母不善於表達,影響孩子社交能力,如何避免

(3)開始注意穿衣打扮和語言界限

“三分長相、七分打扮”社會交往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一個人的形象,包括髮型、穿戴等,一個從小邋里邋遢的孩子,長大後只會成為一個邋里邋遢的大人,要想孩子長大後有好的形象分值,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穿衣打扮,也就是審美能力。

而孩子這方面的能力,最初都來自父母的影響,一家人有一家人的穿衣風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同事連爬山都穿高跟鞋,因為她媽媽從她很小就說女人只有穿高跟鞋才好看。而我,任何場合只穿平跟鞋,因為我媽媽一輩子只穿平跟鞋。這就是母親奇蹟般很難例外的影響。

語言也是如此,口處惡言的母親,也會教出口出惡言的孩子。

《徒手攀巖》:父母不善於表達,影響孩子社交能力,如何避免

努力結果

以上三點,文麗做了半年嘗試,發現小寶變得比以前外向,連大寶幼兒園老師也說,孩子好像有了很大變化,以前自由活動時間,都只和兩個小女孩玩耍,別的小朋友去找她,她都怯懦地不說話,現在比以前開朗,連笑容也躲起來。

“戲精媽媽”很累人,但孩子的成長只有結果,沒有如果。能夠看到孩子好的變化,一切都值得。

畢竟大多數父母都不希望孩子長大了離群索居,孤獨度日,一起嘗試一下吧。

——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