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機,厭倦學習?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方法…

最近幾年,網絡上有很多關於孩子玩手機的負面新聞,導致很多家長“談手機色變”:

孩子沉迷手機,厭倦學習?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方法…


孩子沉迷手機,厭倦學習?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方法…


孩子沉迷手機,厭倦學習?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方法…


面臨孩子玩手機問題,家長們頭疼不已:

如果家長選擇“忽視”那麼當問題發生時可能會猝不及防,為時已晚;

如果家長髮現問題及時的勸阻,又很容易被孩子當成“耳邊風”;

如果家長嚴禁孩子玩手機,那麼很可能造成孩子又逆反的心理。

那麼到底該怎麼辦?什麼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

我們都知道,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一刀切,也沒有萬能的鑰匙。

但是,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長該關注的,就是激發孩子自發學習的能力。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報道,比如,高考之後孩子撕書、燒書來釋放內心的壓力,其實這些都是可悲的。

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呢?家長不妨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一些嘗試。

1

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學習

之前,在學校,曾問過學生:“為什麼要學習?”

有回答“為老媽”,有回答“為教育局”。

家長也說到,平時一直給孩子講,競爭這麼激烈,要好好學習,才能上好大學,畢了業才能有好工作,有好工作才能過上好日子。

那麼,在孩子心中會有疑問:什麼才算好日子?如果說是有房有車,那現在就有啊!

所以中國人從來說不清什麼是好日子,大概就是比鄰居好的日子叫好日子。

孩子沉迷手機,厭倦學習?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方法…


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腦子裡有3個問題:

1、學習有什麼意義?

2、學習太苦了,怎麼辦?

3、某某小學沒畢業,現在是億萬富翁!

如果你戰勝了這3個問題,孩子將爆發出非常強的學習的動力。

家長要跟孩子交流“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家長應幫助孩子樹立這樣的理念:

你不是考試機器,你也不是為了爸爸媽媽而學習。你是為了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從而使你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學習;

你是為了增長智慧,為了探索你的獨特個性、人生價值,從而使你的人生更有意義和快樂而學習;

你是為了更充分運用你的特長和才能去幫助他人而學習。

孩子沉迷手機,厭倦學習?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方法…


發財是特質決定的,第一是投資魄力,第二要行動力極強。小學沒畢業,活得很辛苦的人更多。

在聊天中告訴孩子,學習的過程是不斷探索自我的過程,你會逐漸瞭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不喜歡什麼、不擅長什麼;會學習到一些知識和技能,讓你今後有更多的選擇權,去做你感興趣的事。

2

對孩子,你只需要提出3點要求

1.一定要努力,總結經驗就行,但不要過度在乎考試成績。

2.在現在知識更新這麼快的時代,怎樣學比你從書本學到什麼更重要。

希望你能學到各種能力,比如時間管理能力、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尋找資源和自學的能力等等。

3.希望你對這個世界有好奇心,想去探索世界的未知,求知慾強,有終身好學精神。希望你能在學校發現一、二門你很感興趣的學科,並能鑽進去,甚至用業餘的時間在網上看更多的相關資料。

學習不等於書本知識,更不等於學習成績。書本知識只是學習的一個部分,生活才是最好最大的校園。

孩子沉迷手機,厭倦學習?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方法…


3

家長不要大包大攬,學會放手

對於學習,家長要做的就是:明確地告訴孩子,學習是你的責任,不是父母的責任;你為自己學習,不是為了父母學習。家長不要大包大攬。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農村,孩子們看到果樹上的蘋果,會自己蹦著跳著從樹上摘下來,有時用水沖沖,有時洗也不洗,擦擦蘋果皮就把蘋果吃掉了。

再看看這些平時在家裡吃水果的孩子,都是家長把蘋果皮削好了,把蘋果切成片,擺在果盤裡,牙籤插好了,遞到手上,孩子們還一副懶得吃的樣子。

對孩子學習也是一樣。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置在合適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

孩子沉迷手機,厭倦學習?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方法…


當你把孩子的責任攬成了自己的責任時,孩子即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學習不是我的責任,表現出來狀態是做作業拖拖拉拉、心不在焉、不想完成作業。

字寫不好、語法不對、拼寫有錯、有時忘了做作業、或作業落在家裡了,有時考試拿個不太好的成績回家,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經歷。

如果家長因此大動肝火,埋怨、催促和責罵,不僅讓孩子的能量都消耗在處理這些所引起的負面情緒上,而且會加深孩子對學習的厭倦和恐懼,阻礙孩子對學習的責任感和主動性的發展,其後果比孩子最初的“毛病”嚴重得多。

孩子沉迷手機,厭倦學習?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方法…


4

最後,和孩子“約法三章”

在解決“孩子玩手機”這件事上,家長還可以“約法三章”,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進的行為。

比如:一天玩手機不能超過1個小時,玩手機必須是在完成作業以後。目標要具體、明確,便於測量。

相比“每天玩手機時間不能太長”,“每天玩手機時間不能超過1個小時”就更容易測量。目標具體、明確,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2.說明完成約定能得到什麼,反之將失去什麼

在此過程中,要少說“不”,多說“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約定,可以去看一場電影”,而不要說“如果你沒有完成約定,就不能看電影”。

兩個說法意思雖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著積極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就更大。

孩子沉迷手機,厭倦學習?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方法…

3.把約定書面化,並張貼在家裡的顯眼處。

當孩子完成了約定,哪怕是階段性的約定時,父母都要及時給與鼓勵。當孩子沒有完成約定,需要承擔的違約責任也絕對要承擔。如果不追究違約責任,約定就沒有絲毫約束力了。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約法三章”的“約”字。

在達成約定的過程中,要儘量吸取孩子的意見。千萬不能把“約定”變成父母單方向的“命令”。

任何時候,我們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須建立在無條件的愛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礎上。

孩子沉迷手機,厭倦學習?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方法…

否則,無論我們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內容是多麼的正確,對孩子的未來是多麼的有價值,都難以最後實現我們教育的期望,對我們的孩子成長構成真正的意義。

說了這麼多,其實想告訴大家的是:很多時候,並不是手機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而是孩子首先對學習產生了厭煩情緒,才進而轉向手機。

換言之,這樣的孩子,即使不沉迷於手機,也會沉迷於別的。所以,先解決孩子學習的“內動力”,其他問題,也許也就迎刃而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