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評價“留學生”:安於享樂!我們該對他們進行道德譴責嗎?

作為我的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一直為國家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但近來有數據顯示,80%的清華畢業生會選擇出國留學,而學成歸國的比例還不到一半。無數網友提出質疑,是否清華大學已經淪為出國甚至移民的“跳板”,造成大量人才外流,清華大學曾經的副校長施一公對這一現象做出的評價是4個字,即“安於享樂”。為什麼施一公教授會這樣說?筆者覺得主要有下面的4個原因。

施一公評價“留學生”:安於享樂!我們該對他們進行道德譴責嗎?

一、國外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和科研環境

許多留學生選擇出國留學有一部分是為了國外所謂的美好生活,但也有一部分是因為所學的專業在國內沒有發揮的空間,而在國外能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為了實現自己的職業願景,發揮所長,很多留學生會因此選擇留在國外。

國外的科研環境也更開放,擁有開放共享的科研交流系統,能獲取更豐富的科研資源。而且相對瑣事少,能將精力更多地投放在學術本身上。

施一公評價“留學生”:安於享樂!我們該對他們進行道德譴責嗎?

二、物質條件優越

國內外薪資待遇的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相信為了國外優厚的物質條件而選擇出國的留學生不在少數。所有人都希望付出的努力能獲得更大的回報,在國外奮鬥短短几年所積累的財富,在國內可能奮鬥十年都不一定能收穫。現實殘酷的對比恐怕是很多留學生作出選擇的重要因素,人都會嚮往富足的生活,這一點無可厚非。

施一公評價“留學生”:安於享樂!我們該對他們進行道德譴責嗎?

三、社會環境更輕鬆自由

國外的社會環境對於個體的差異更包容,不需要強迫自己改變來迎合社會的認同。生活壓力小,沒有買房的壓力,沒有結婚生子的催促,也不會有人探究你的隱私。

四、思維慣性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上世紀七十到九十年代,敞開國門的同時國人的思想也受到極大的衝擊。國內外的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導致多年以來形成這種思維慣性,認為國外的“月亮”比較圓。即使中國的生活水平已得到日新月異的提升,但仍固執地堅持國外優於國內這一觀點,這種思維慣性也傳到了我們這一代。

施一公評價“留學生”:安於享樂!我們該對他們進行道德譴責嗎?

這些原因是很現實,也說明名校的學生是更傾向於利己主義。“但有遠志,不在當歸”,時至今日,國內外的差距漸漸縮小,留學生是否歸國這件事不應該與“民族存亡”、“為國效力”等詞彙捆綁在一起,而是要回到它的本身,僅僅只是“個人選擇”,所以我們沒必要對這些留在外國的留學生道德譴責。

國家也應該搭建好留學生歸國工作生活的平臺,投入資金吸引海外的高精尖人才回國發展。(摘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