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孝順的孩子,會有這3種表現,父母不妨自查一下

文丨阿月寶寶趣事(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導語

百善孝為先,孝心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長大後孝順的孩子,會有這3種表現,父母不妨自查一下

案例分析

老人總說:“等你有自己的孩子就明白了”,小美就是這樣體會的。沒有結婚前,她在工作中惆悵、在愛情裡迷茫,她知道每次狼狽時父母的大門是敞開的,可她總流連在外面的世界,與父母聯繫很少。

後來父母含淚送小美出嫁,她也只是象徵性地流淚,畢竟只是隔了幾條街,哪有多遠呢?隨著自己兒子的出生,小美理解了父母的苦心和奉獻,可她已經沒有精力和時間去關心父母,反而是他們來幫自己帶孩子。

但父母終將老去,當往日的超人躺在病床上,小美后悔不已,往事歷歷在目,心酸與悲痛讓她下定決心好好陪陪雙親。小美是幸運的,她用近五年的感恩陪伴父母,讓離別不那麼悲傷。

那我們呢?我們需要把握時間,讓孩子學會感恩與孝道,與自己一起完成愛的誓言。

長大後孝順的孩子,會有這3種表現,父母不妨自查一下

一、上下兩代密不可分是孝的內涵

孝從字面拆解是上老下子,子“馱”老是為孝。兒女贍養雙親,讓父母老年生活快樂自在,是感恩父母多年養育的最好回報。

當下新時代對孝有更多的要求,陪伴父母、幫助父母學習新技術、讓父母找到自己的生活圈等也是對孝道的詮釋,親情就在哺育與反哺之間傳遞。

長大後孝順的孩子,會有這3種表現,父母不妨自查一下

二、小孩子有孝心的表現

1、尊重父母

當父母沒有滿足孩子要求時,小娃娃們能夠尊重父母的選擇,或者語氣平和地與父母討論溝通,在言語上對長輩表達出尊重,這樣表現的他們就很懂事。

不光在言語上表現出尊重,行動上也是,比如面對自己不愛吃的菜,孩子也能接受,這是他們尊重父母勞動的表現,不任性不妄為,理解父母、尊重父母。

2、心疼父母

當父母生病或者表現疲憊時,能放下自己的需求,以父母為先,也是愛父母的表現。比如當爸爸感冒時,能主動遞上一杯熱水,當媽媽難過流淚時能安慰一下媽媽或者抱抱她,當父母下班很累回來的時,能考慮讓父母先休息、考慮父母想吃什麼等等,這些都能表現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長大後孝順的孩子,會有這3種表現,父母不妨自查一下

3、幫助父母

孩子能夠主動幫助父母分擔家務,也是孩子孝順父母的體現。家長做飯時,能主動在廚房跑跑腿、倒倒垃圾,父母買菜時,能幫忙多拿一個袋子,這些小舉動都能讓父母暖心。如果在父母的要求下,孩子也不知道分擔一下家務活,那父母就要考慮如何引導孩子主動幫忙了。

三、孝心如何接力

1、表達父母的愛

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成長,孩子才能對你表達愛意。父母首先要好好養育子女,不止是在物質上,更要在心理上給予關注和關懷,讓他們健康成長,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熱愛生活並有能力愛人,這也是父母應該兌現的孝的承諾,畢竟撫育子女是孝的前提。

長大後孝順的孩子,會有這3種表現,父母不妨自查一下

2、表達父母的不易

父母對孩子總有縱容在,孩子可能產生愛是如此輕易的錯覺,父母也要適時表達自己的不易。當孩子頂撞長輩或者衝大人亂髮脾氣,父母要表現出自己的傷心難過,不能視而不見,這樣的忍讓可能會讓孩子認為愛是理所當然,愛不會消融。實際上愛是相互的,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易,也是一種愛的教育。

3、表達自己的孝心

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影響巨大,如果年輕的父母能對自己的雙親關懷備至,那麼孩子自然也會有樣學樣。經常帶著孩子去看望他們的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讓他們共享天倫之樂。

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寶爸寶媽們,對老人要心存感激和寬容,言行表現出自己的尊敬,只有你們自己拿出態度和行動,孩子才會認為“孝順”行為理所當然、天經地義,潛移默化地讓他們學會關愛老人、孝順父母。

長大後孝順的孩子,會有這3種表現,父母不妨自查一下

​總結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的情緒往往是遲鈍的,或許在某一天,一盤菜、一個拐角、一句話都能讓我們淚流滿面、後悔不已。

最大的痛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本可以,本可以對雙親更好一點,本可以和他們多吃幾頓飯,本可以忍住不說那句話,時間可以沖淡那些音容笑貌,但衝不淡我們的悲傷。教會子女孝順,既是對自己的寬慰也是對自己的提醒,我們期待兒女的孝心,父母何嘗不期待我們的陪伴。

如果說父母與子女的緣分是看著彼此漸行漸遠,不妨用溫柔、理解與陪伴讓這個離別推遲再推遲,讓遺憾減少再減少。當新老交替,我們也會成為望著子女離開的父母,讓這場歲月的更迭因愛與孝圓滿收場吧。

育兒問題不用愁,阿月與您共擔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