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富川與古龍平的縣治治所變遷

古富川與古龍平的縣治治所變遷

廣西 賀州 董全吉


古富川與古龍平的縣治治所變遷

西漢時期沒有江華縣和江永縣


今日富川古稱馮乘,今日富江古時叫臨水,今日的思勤江古稱的富川、富江、富水;昭平的桂江古稱桂江、灕水,賀江古稱封水……。縣治是變化的,可以從歷史記載中,依稀可以分辨出古富川的遷徙軌跡。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區域劃分,合理推斷出縣治的變化。富川立縣到南朝的縣治在牛廟西嶺尾自然村一帶,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富川縣治已經遷移到今公安裡太一帶。同年,在富川原縣治設置靜州,與富川劃江而治;大同六年(540年)設立龍平縣,治所在原富川立縣治所一帶。360百科:富川瑤族自治縣史料記載:隋開皇九年(589年),富川縣屬富州(州治在富川縣,即今鐘山)。貞觀八年(634年)改靜州為富州。《元和郡縣誌》載"因富川水為名"。……開江縣,下。北至州一百里。本漢猛陵縣地,梁於此置開江郡,隋開皇十年罷郡為縣,以屬靜州,大業二年廢。武德五年復置,屬梧州,神龍元年割屬富州”。北宋開寶四年(971)富川縣治遷徙到鐘山鎮。廢馮乘縣,東境歸江華縣,西境入富川縣;降封陽縣為巡檢司;河流變淺,富川縣與龍平縣從此相繼遷移縣治。

宋朝開寶五年(972)龍平縣遷徙今日的昭平,廢富州,撤銷馬江、思勤2縣併入龍平縣,隸昭州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富川縣治從今鐘山縣鐘山鎮遷往今富川縣址。

1、 富川立縣到南朝的縣治在牛廟西嶺尾自然村一帶

1.1、從臨賀名稱來歷,證實富江古稱臨水,思勤江古稱富水、賀江古稱封水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在今賀州市北部及昭平縣置臨賀縣,縣治今廣西賀州市賀街鎮。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孫權置臨賀郡,治臨賀縣(治今廣西賀州賀街鎮),屬荊州,轄馮乘、富川、臨賀、封陽、建興五縣。唐武德年間設賀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至1951年為賀縣駐地。

《太平御覽.周郡部·卷十八》《十道志》曰:“賀州,臨賀郡。秦屬南海郡。二漢屬蒼梧郡。吳置臨賀郡。晉因之。宋為臨慶國。齊復為臨賀郡。陳因之。隋平陳,置賀州,因賀水為名”。唐貞觀元年(627)初置嶺南道,治所位於廣州(今廣州市),轄境包含今福建全部、廣東全部、廣西大部、雲南東南部、越南北部地區。其中賀州治臨賀縣(今賀州市賀街鎮)轄臨賀縣、桂嶺縣、蕩山縣、富川縣、馮乘縣、封陽縣6縣;富州 治龍平縣(今昭平縣)轄龍平縣、思勤縣、開江縣3縣;《太平御覽.周郡部·卷十八》《十道志》曰:“富州,開江郡。秦桂林郡地。二漢屬蒼梧郡。梁為開江、武城二郡地。陳置靜州,改開江、武城二郡為逍遙郡。隋平陳,並廢,唐又置靜州,貞觀八年改為富州,因富水為名”。

臨賀,蓋因臨水與賀水交匯於賀街而得名。富江古稱臨水,嘉慶《廣西通志》卷載“臨水可通鉅艦,桂嶺江水淺灘高,僅容小舠”。可見,古富江,因為河流變淺,系因水流上段流水量發生變化,臨水變成“可通鉅艦”,為富川遷徙創造條件;賀江古稱封水,發源於富川流經賀州的臨水,以及發源桂嶺南經至賀街東南的賀水。臨水賀水交匯後才稱為封水。

1.2、思勤江古稱的富川、富江、富水,古時的臨水改稱今日的富江

富川縣建於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北魏晚期的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靈溪水,出臨賀富川縣,北符靈崗,南流經其縣東,又南注灕水。”;北宋初期的《太平寰宇記》則記有:“富水在富川西四十里,源出浮蓋山下,南流入富川,思勤廢縣,其水灌注田疇,居民豐贍,故名。”;光緒年間修的《富川縣誌》有記載“富江在富川縣西,又南經昭平縣東北,謂之思勤江,源出靈亭鄉桃母巖,一名靈溪水”;清《廣西通志》對富江的描述:“縣西百里,地名沙平白槁澗出焉水,俱南流入於漓,亦謂之沙江,南流經白霞寨,又南至思勤廢縣與韋峒濁水匯合,又西南一百二十里至昭平縣東北入於灕江,蓋富江也,”。

今日的富江即古臨水,不能“南注灕水”,只有今日稱呼的思勤江吻合;那麼今日的富江,也就是嘉慶《廣西通志》卷載“臨水可通鉅艦,桂嶺江水淺灘高,僅容小舠”記載的臨水。清代以富江在縣西百里,南至思勤廢縣,西南入昭平,匯入灕江。則該富江只有思勤江。

那麼,富川漢代立縣,位置為《水經注》中“靈溪水,出臨賀富川,北符靈崗,南流經其縣東”,既然這富江就是今思勤江。今牛廟村西嶺尾自然村確有一故城遺址,與的描述是吻合的,說明漢晉時期富川縣治就有可能設於今思勤江西岸,即牛廟西嶺尾自然村一帶。應該是漢置富川縣治之初址。

2、宋朝之前即南朝至唐朝縣治在公安裡太一帶

360百科:富川瑤族自治縣史料記載:隋開皇十九年(599年),臨賀、綏越(南朝陳置,在今鐘山縣南)、蕩山(南朝梁立,在今賀縣西)等縣劃入富川,更名賀川縣,屬永平郡。馮乘屬零陵郡。唐代,馮乘、富川縣均屬賀州,後屬桂管。

因此說明,唐朝的富州還在古富川縣治牛廟西嶺尾自然村一帶。

天寶二年(743年),富川縣更名富水縣,乾元元年(758年),複名富川縣。唐《元和郡縣誌》也有記載:“靈溪水,今富水,去富川縣西二里;又富川水在思勤縣東五十步,南流經龍平縣東,南入灕水。”,在思勤江上游(鐘山段)東岸,地下文化內涵較豐厚的只有公安鎮的裡太村一帶,該村村裡、村外常常出土各類陶瓷器、瓷片,這裡很有可能就是唐代的富川縣治址;

2.1、三國時期還沒有龍平縣,但富川析平樂縣

從恭城歷史看: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蒼梧郡,臨賀縣分置為臨賀、富川、荔浦三縣。城屬於蒼梧郡之富川縣。三國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置始安郡,富川縣又分出平樂縣。恭城屬始安郡之平樂縣。證明原來富川縣與荔浦縣相鄰。隋大業十四年(公元618),肖銑起兵巴蜀,佔據粵境,稱梁帝,置桂州(即桂林),始置茶城,縣治設在鳳凰山麓。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肖銑,置樂州,轄平樂、永豐、恭城、沙亭四縣,茶城被改名為恭城。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樂州為昭州。五代、宋沿襲唐制。宋代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恭城縣治遷至北鄉龍渚市,即如今的慄木鎮上宅村大源頭。宋代景定五年(公元l264年),縣治由北鄉龍渚市回遷鳳凰山。元大德五年(公元l30]年),升昭州為平樂府,轄平樂、恭城、立山、龍平四縣。明、清沿襲元制。

同樣,平樂縣歷史記載:秦屬桂林郡地,漢屬蒼梧郡富川、荔浦二縣地。三國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 由富川縣分置平樂縣,以今縣城北平樂溪(樂水)取名,縣治在今附城鄉糖榨村。為始安郡第三縣至晉不變。證實,平樂縣是從原來的富川、荔浦兩縣劃分出來。證明到三國劃出平樂縣,富川與荔浦之間多了平樂縣。但還沒有龍平縣。

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十一月(12月) 孫皓分零陵郡南部都尉置始安郡,轄始安等7縣,共6000戶。始安城為郡的治所。即今桂林市。

2.2、龍平縣立縣在南朝時期,立縣應該在原富川縣治舊址

鐘山歷史記載:大同六年(540年),置靜州梁壽郡龍平縣,從昭平縣的歷史記載:南朝梁普通元年(520),武帝分臨賀縣地在今昭平縣地上部置靜州,並先後置梁壽、靜慰2郡,龍平、安樂、寧新、博勞、蕩山5縣。說明,龍平縣開始立縣,範圍是從富川、平樂兩縣析分。是否與富川劃江而治?

那麼之前,昭平縣範圍屬於哪裡呢?漢元鼎六年(前111)武帝平定南越,置蒼梧郡,轄臨賀、猛陵等縣,縣地大部屬臨賀縣,今馬江、木格屬猛陵縣。東漢獻帝建安八年(203),縣地仍屬臨賀、猛陵2縣,隸蒼梧郡。三國吳黃武五年(226),縣地仍臨賀、猛陵2縣,臨賀縣屬臨賀郡,猛陵縣屬蒼梧郡。兩晉和南朝宋,因漢制,縣地仍屬臨賀、猛陵2縣。此時,沒有出現靜州與龍平縣。

據昭平、鐘山舊縣誌記載,思勤廢縣在思勤江岸的陶唐村唐朝時期,思勤縣、龍平縣、富川縣都同時存在著,而且都緊靠著思勤江。光緒版《富川縣誌》“龍平縣一六都牛廟寨後,明嘉靖間,里民鍾秉釜掘地得龍平縣印送府貯庫,梁之靜州及龍平郡,唐之富川皆治此”,是否屬於漢牛廟西嶺尾自然村一帶的富川縣治,到了南朝梁普通元年(520),設置為靜州,大同六年(540年)設立龍平縣,則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富川縣治已經遷移。

那麼富川縣縣治遷徙到哪裡?唐《元和郡縣誌》也有記載:“靈溪水,今富水,去富川縣西二里;又富川水在思勤縣東五十步,南流經龍平縣東,南入灕水。”,富水在縣西二里是很近的,則屬於富水東面。在思勤江上游(鐘山段)東岸公安鎮的裡太村一帶,該村距思勤江約二里,古墓眾多,其古墓群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縣描述吻合。那麼,富川縣治所應該到今公安裡太一帶。

則靜州龍平縣縣治遷徙所在原富川原舊址,則應該在牛廟西嶺尾自然村一帶。南朝至唐朝的富川縣治所在裡太一帶。

2.3、靜州、富州、龍平治所也如富川治所一樣存在遷徙

靜州:南朝梁置,治所在開建縣今廣東封開縣東北南豐鎮東。歷史記載昭平:靜州統梁壽、靜慰2郡。梁壽郡轄龍平、寧新2縣;靜慰郡轄安樂、博勞2縣;蕩山縣隸樂梁郡(治今鐘山縣);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州為郡,屬始安郡。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置靜州;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初置嶺南道,改靜州為富州,聖曆元年(698),武則天分富州龍平縣地置思勤縣(治今鐘山縣清塘鄉陶塘村)。嶺南道,轄境包含:昭州 治平樂縣(今平樂縣)轄3縣轄平樂縣縣永平縣、恭城縣3縣。富州 治龍平縣(今昭平縣)轄龍平縣、思勤縣、開江縣3縣;賀州 治臨賀縣(今賀州市賀街鎮)轄臨賀縣、桂嶺縣、蕩山縣、富川縣、馮乘縣、封陽縣6縣。 《新唐書·地理》:“ 梧州蒼梧郡,下。武德四年以靜州之蒼梧、豪靜、開江置。土貢:銀、白石英。戶千二百九。縣三:蒼梧,下。貞觀八年以賀州之綏越來屬。十二年省豪靜,其後又省綏越,而開江復隸富州。戎城,下。本隸藤州,永徽中來屬。光化四年,馬殷表以縣隸桂州。孟陵。下。本猛陵,隸藤州,蕭銑置。貞觀八年來屬,更名。光化中,馬殷表以縣隸桂州。賀州臨賀郡,下。本綏越郡,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富川、熙平郡之桂嶺、零陵郡之馮乘、蒼梧郡之封陽置。土貢:銀。戶四千五百五十二,口二萬五百七十。縣六:臨賀,下。武德四年置。東有銅冶,在橘山。桂嶺,下。朝岡、程岡皆有鐵。馮乘,下。有荔平關,有錫冶三。封陽,下。貞觀元年省,九年復置。富川,下。有富水。天寶中更名富水,後復故名。有錫,有鍾乳穴三。蕩山。下。天寶後置。…… 富州開江郡,下。本靜州龍平郡,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龍平、豪靜,蒼梧郡之蒼梧置,貞觀八年更名。土貢:銀、班布。戶千四百六十,口八千五百八十六。縣三:

龍平,下。武德四年析置博勞、歸化、安樂、開江四縣,尋以蒼梧、豪靜、開江隸梧州,九年省安樂、歸化、博勞。思勤,下。天寶後置。馬江。下。本開江,後隸梧州,又復隸柳州。長慶三年更名。”

那麼,唐朝時期富州、龍平縣治所在原富川舊縣治牛廟西嶺尾自然村一帶。

2.4、宋朝開寶五年(972)龍平縣遷徙今日的昭平

歷五代十國,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廢富州,撤銷馬江、思勤2縣,併入龍平縣,隸昭州;我認為此時因富川水的變化,龍平縣與富川縣的縣治都已經遷徙到當時流水比較好的地方。思勤縣廢,江水灌溉水田,河流變淺,龍平縣緊隨富川縣遷移縣治所。《宋史·志第四十三·地理六》:“龍平,中。開寶五年廢富州,以縣來隸,又以思勤、馬江入焉。熙寧八年,又隸梧州。元豐八年復來隸。宣和中改昭平。淳熙六年復今名。恭城。下。太平興國元年,徙治於北鄉龍渚市。景定五年復舊。”龍平縣治所遷徙到今昭平縣。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龍平縣改名招平縣,意謂招撫平定。"招"字不雅,採用光明、明亮的"昭"代替"招",定名為昭平縣,仍隸昭州;明洪武十八年(1395),太祖撤銷龍平縣併入平樂縣,其地設昭平裡和馬江裡。萬曆四年(1576),神宗分平樂、富川兩縣一部分復置昭平縣。

3、富川縣治所從宋代遷徙鐘山鎮

3.1、史料記載富州、富川水

北宋初期的《太平寰宇記》《十道志》曰:賀州,臨賀郡。秦屬南海郡。二漢屬蒼梧郡。吳置臨賀郡。晉因之。宋為臨慶國。齊復為臨賀郡。陳因之。隋平陳,置賀州,因賀水為名;《十道志》曰:富州,開江郡。秦桂林郡地。二漢屬蒼梧郡。梁為開江、武城二郡地。陳置靜州,改開江、武城二郡為逍遙郡。隋平陳,並廢,唐又置靜州,貞觀八年改為富州,因富水為名。史料記載富州:富州,開江。……禹貢荊州之域。漢平南越,置蒼梧郡,今州即漢蒼梧郡之臨賀縣地也。梁武帝分臨賀郡置南靜郡,隋開皇中廢。武德五年重置靜州,貞觀八年改為富州。因富川水為名也。 ……管縣三:龍平,開江,思勤。龍平縣,下。郭下。本漢臨賀縣地,梁於此立南靜郡,隋開皇十一年廢,以龍平縣屬桂州。貞觀八年改置富州,縣割屬焉。

灕水,東去縣二十一步富川水,經縣南,又東入灕水。開江縣,下。北至州一百里。本漢猛陵縣地,梁於此置開江郡,隋開皇十年罷郡為縣,以屬靜州,大業二年廢。武德五年復置,屬梧州,神龍元年割屬富州。 桂江,在縣西四里。思勤縣,下。南至州一百四十里。聖曆元年分龍平縣置,二年於縣置武安州,開元二年廢,以縣屬富州。 富川水,在縣東五十步,南流。

3.2、富川縣治所北宋開寶四年(971)遷徙

北宋初期的《太平寰宇記》則記有:“富水在富川西四十里,源出浮蓋山下,南流入富川,思勤廢縣,其水灌注田疇,居民豐贍,故名。”,以及富川縣治所於明洪武二十九年從鐘山鎮遷至靄山下。說明在宋朝富川縣治所就有可能設於鐘山鎮;

而光緒版《富川縣誌》“龍平縣一六都牛廟寨後,明嘉靖間,里民鍾秉釜掘地得龍平縣印送府貯庫,梁之靜州及龍平郡,唐之富川皆治此”的記載,結合《水經注》的描述,說明富川立縣的確在牛廟寨後。但“梁之靜州及龍平郡,唐之富川皆治此”又與唐《元和郡縣誌》也有記載:“靈溪水,今富水,去富川縣西二里;又富川水在思勤縣東五十步,南流經龍平縣東,南入灕水。”的“今富水,去富川縣西二里”描述縣治所應該是不同時期的治所。

今日富川瑤族自治縣的範圍大部分是原馮乘縣範圍,小部分是原來的謝沐縣範圍。今日富川縣的富陽鎮、石家鄉、新華鄉、古城鎮、古城鎮、蓮山鎮、柳家鄉這七個鄉鎮古屬馮乘縣,宋開寶四年(971年) 後屬富川縣,元末明初屬富川縣靈亭鄉七都;證明富川縣治所遷移在宋開寶四年是合理的。同時,白沙鎮與原鐘山縣望高鎮交界,鄉域古屬馮乘縣,部分為富川縣,宋開寶四年(971年) 後屬富川縣。元末明初屬靈亭鄉七都和奉政鄉一六都部分轄地。因此,原靈亭鄉屬於古馮乘縣範圍,奉政鄉屬於古富川範圍。而城北鎮、葛坡鎮兩鄉鎮的鄉域古屬馮乘縣域,宋開寶四年(971年) 後屬富川縣域;元末明初屬靈亭鄉和油塘鄉轄區;說明這兩個鄉鎮古屬於馮乘縣、謝沐縣;朝東鎮、沐油鄉、麥嶺鎮鄉域古屬謝沐縣,後屬古馮乘縣,宋開寶四年(971年) 後屬富川縣。元末明初屬油塘鄉。

漢元鼎六年(前111),在湖南江永縣西南置謝沐縣,因境內有謝水、沐水,故名。屬交州蒼梧郡。縣治於今江永縣夏層鋪鎮上甘棠村,縣域相當於現江永縣西南部、恭城縣東北部及富川縣北方小部分。三國吳甘露元年(265)至南北朝,謝沐屬臨賀郡(南朝宋改臨慶國)。隋開皇九年(589),謝沐縣、營浦縣合併

,永陽郡撤消,置永陽縣。馮乘縣西漢初置,屬交州蒼梧郡。史載為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地圖表明建置時間不遲於漢文帝時期。唐武德四年(621),析其北境置江華縣,江華縣治於今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北宋開寶四年(971)廢,東境歸江華縣,西境入富川縣。馮乘縣共歷時約1100年。同年,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降封陽縣為巡檢司。

那麼,縣治區域的調整,縣治在自然變化有改變後,調整遷徙縣治則為必然。在北宋開寶四年(971)至宋朝開寶五年(972),富川縣、龍平縣相繼前後遷徙縣治所在地。

4、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富川縣治所遷徙靈亭鄉靄山下

史書記載: 今日富川古稱馮乘,今日富江古時叫臨水。最早時臨水(富江)岸有小村,古城有兵訊,稍後馮乘縣治移到富陽的矮石,成小商街建驛站,併成為較大的商埠(鹽埠)。

古富川的縣治在鐘山,因明代洪武二十一年,瑤人盤大孝率領瑤民起義,攻佔富川縣城,殺知縣,後佔領恭城,臨賀,道州,永明……。後明朝進行區域調整,清乾隆版《富川縣誌》記載:“今城創始於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舊志雲,洪武二十八年徙縣治守禦千戶所,二十九年築城富川。初縣無城,是年徵蠻將軍韓觀疏請,知縣張廷始建,百戶餘達,千戶

汪成、王禮、劉信相繼竣事。”,遷移至都龐嶺餘脈的西屏山下、富江上游的瞭高嶺旁。鐘山始名鐘山鎮,置邊蓬寨巡檢司。

5、明朝“富江”的出現,與原“富水”今思勤江形成區別

《明史·志第二十一·地理六》:“ 富川府東少北。屬賀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潯州府,後來屬。西南有鐘山縣(本文下載注:應該為鐘山,沒有縣一字),舊治於此,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移治靄石山下,而置邊蓬寨巡檢司於舊治。北有秦山,接湖廣道州界。東北有氓渚嶺,即臨賀嶺,與湖廣江華縣分界。又東有富江,南合賀水。西南有白霞寨、西北有寨下市二巡檢司”。
與 《舊唐書·志第二十一·地理四》:“龍平 漢臨賀縣地,屬蒼梧郡。

吳置臨賀郡,梁分臨賀置南靜郡,又改為靜州改南靜郡為龍平縣。貞觀八年,改為富州,以富川水為名也。思勤 新置;馬江 隋開江縣。長慶元年,改為馬江。皆漢臨賀縣地”以及唐《元和郡縣誌》也有記載:“靈溪水,今富水,去富川縣西二里;又富川水在思勤縣東五十步,南流經龍平縣東,南入灕水。”記載的富水,存在“富水”與“富江”的區別。

古富川與古龍平的縣治治所變遷

明朝萬曆十五年驛路分佈圖

6、古富川縣成為鐘山縣,古馮縣成為富川瑤族自治縣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一月,富川縣治所從鐘山鎮遷至靈亭鄉,即今富陽鎮內的明富川縣城。萬曆四年(1576年)析富川之二五/都(今縣南部)入昭平縣,均屬平樂府。道光十四年(1834年),平樂理苗通判移至鐘山。

民國5年(1916)10月,經民國政府總統核准,析富川縣之鐘山鎮區、昭平縣之防字區、樂字區合併設立鐘山縣。12月,省府委北流馮汝翼來鍾籌備縣治。

民國6年(1917)6月,省府始委湖南徐世鐸來任鐘山縣知事。鐘山縣隸廣西省桂林道。民國19年屬平樂民團區。民國21年4月,屬桂林民團區。民國22年10月,屬平樂民團區。民國23年3月屬平樂行政監察區。民國29年4月屬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民國31年3月至38年11月屬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建國後仍稱鐘山縣,屬廣西省平樂專區。

1953年4月,經政務院批准,撤銷富川、鐘山2個縣,合併置富鍾縣,屬平樂專區。

1958年7月,改屬梧州專區。1961年7月,富川與鐘山分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