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端發力”,補齊高校勞動教育短板

羅元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在頂層設計上建構了中國特色勞動教育模式的實施路徑。

湖湘名人曾國藩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勞動可成就君子人格,是青少年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但近年來,我國一些高校的勞動教育有被弱化、淡化趨勢,存在諸多短板:一是教育認知短板。勞動教育被簡單地限定在體力勞動範疇,導致學生“不懂勞動”;二是培養方式短板。沒有因時因事融入新技術、新項目,導致學生“不愛勞動”;三是實踐體驗短板。缺乏針對性和協同效應,導致學生“不會勞動”;四是成果反饋短板。存在功利化、形式主義傾向,導致學生“不珍惜勞動成果”。鑑於此,高校應持續發力四個“端口”,補齊勞動教育短板。

——打造“教勞融合”的教育認知端口。

高校首先應明確勞動教育的重要地位,將“明勞動之理”融入教育認知。

一是融入課程設置。開設“勞動科學概論”“勞動概論”等勞動教育通識課程,系統講授各類勞動的科學知識;開設勞育特色專業課程,在專業課程中強化勞動倫理和勞動發展趨勢教育,著力培育學生的勞動精神、勞動價值觀。

二是融入學科建設。完善勞動教育學科體系,開設勞動教育相關專業和二級學科,開展勞動教育理論研究和課題申報,為持續推進勞動教育教學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融入師資培養。通過開展全員培訓,強化全體教師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提升實施勞動教育的自覺性和行動力。加強和改進勞育師資專項培訓,創新勞動教育方法,提升勞動教育專業化師資水平。

——打造“勞技結合”的有效培養端口。

有效培養方式是勞動教育的載體,高校要因勢利導、因地制宜,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一是結合行業技能。在互聯網時代,勞動技能仍是人機協同、智慧勞動、創造性勞動的重要基礎。高校應結合“大智移雲”時代的行業需求,夯實學生行業性技能培養、強化專業性實習實訓,促進技能型人才培養創新。

二是結合新興技術。應靈活運用網絡信息技術、現場親身體驗、模擬仿真試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拓展勞動教育形式,增強其互動性、即時性、趣味性,並利用“慕課”、在線課堂、微課堂等方式打造勞育“金課”。

三是結合傳統技藝。強化新時代高校勞育,應充分利用地方傳統技藝資源。高校可結合本地傳統工農業生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技藝,規劃勞動教育課程特色內容,有序安排集體勞動,增強學生對地方特色勞動技藝的認同感,培養在地化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打造“勞有所為”的實踐體驗端口。

高校勞動教育有其特殊性,實踐體驗應有所側重。

一是側重公益服務勞動。完善運行、保障機制,建設相對穩固的勞動基地,制定實施方案,引導學生結合時代特點和重大節日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主題教育活動,用知識、技能、工具、設備在公益勞動中“強責任”“長才幹”“作貢獻”。

二是側重職業體驗勞動。深化產教融合,加強與行業骨幹企業、中小微企業緊密協同,將勞動教育有機納入職業體驗與專業教育,強化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培育,引導學生積累職業體驗、樹立正確就業觀。

三是側重創新創業勞動。遵循教育規律、順應新時代發展需要,樹立融勞動價值觀塑造與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培養為一體的大創新創業教育觀,確定勞動教育目標、設置實踐訓練,助推學生把握創新創業機會、豐富創新創業渠道、有效規避相關風險。

——打造“勞有所獲”的成果反饋端口。

高校勞動教育應完善成果反饋機制,進一步催發學生內生動力和積極性,堅決防止“走過場”和“表面光”。

一是成果激勵“立”起來。健全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制度,全面客觀記錄學生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將其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立審核公示制度。

二是成果評價“硬”起來。建立學生課外勞動成果報告評審制度,積極選樹勞動教育典型。修改人才培養方案,適度增加勞動教育必修學分權重,將學生勞動經歷列入大學招生和研究生推免參考項目。

三是成果監測“強”起來。加強勞動教育教學督導檢查和質量評估,探索建立勞動教育質量監測機制,監測質量作為職能部門績效考核依據,推動高校勞動教育落實落細、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師範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