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實驗——反應時

(一)反應時概述

1.反應時的研究意義和歷史發展

反應時測量技術是心理學實驗研究中普遍應用的一種方法,其作為一個重要的心理指標在認知加工過程和個體差異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探討不能直接觀察到的心理過程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測量手段。

1820年Bessel公佈了自己關於人差方程的研究成果,它起源於格林威治天文臺的一樁公案

1850年Helmholtz用反應時間來測定了神經傳導的速度

1868年Donder發明了分離反應時間的“相減法”

1879年Wundt創建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並對反應時進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

1950年以後,隨著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反應式被大量用於研究認知加工過程

反應時:從刺激呈現到有機體做出外顯應答之間的時間間隔

也即接受刺激到做出反應之間的潛伏期

反應時的測量程序:給被試呈現特定刺激,要求在刺激出現後快速做出反應,同時通過儀器記錄從刺激呈現到被試反應的間隔

這段時間可以被看作刺激在大腦內的認知加工過程。

速度-準確性權衡:被試在保證正確的前提下,反應越快越好,實際上被試會運用不同的權衡標準來指導自己的反應

有的被試會犧牲正確率而換取速度,而另一些反之。

2.反應時實驗的種類

A反應時:一個反應僅對應於一個刺激,當一個刺激呈現時,就立即對其做出反應

這種反應時間也稱作簡單反應時間

B反應時:多個反應,各自對應事先所規定的那個刺激進行反應

測得的反應時間包含簡單反應時辨別時間選擇時間

C反應時:一個反應,僅對應於多個刺激中的那個事先規定好的刺激,對其他刺激的呈現不需反應

測得的反應時間包括簡單反應時辨別反應時


心理學實驗——反應時

(二)反應時的影響因素

科學的巨大悲劇 —— 醜陋的事實毀滅了一個個漂亮的假設。

1.外部因素

①刺激變量方面的因素

a.刺激強度、刺激持續時間、刺激面積均與反應時有負相關;

b.刺激越複雜,需要加工越多,反應時越長;

c.選擇反應所選擇數目越多需要時間越長;

d.對於辨別反應,刺激越接近越難判斷;

②刺激呈現的感覺通道

不僅不同的感覺器官的反應時不同,而且同一感覺器官受到不同刺激時其反應時間也不同,甚至同一刺激作用於同一感覺器

官的不同部位都將導致不同的反應時間。觸覺反應時小於聽覺小於視覺。

③環境因素和實驗儀器

2.機體因素

①速度-準確性權衡②機體適應水平③被試準備狀態④額外動機⑤年齡⑥練習⑦個體差異

(三)反應時技術及其發展

信息加工理論認為,信息在腦內要經過一系列操作加工,這些操作加工有明確的先後次序,在不同的加工階段信息處於不同的狀態,而這些都是在時間上進行的,其特徵必然能在反應時間上表現。因此不同的心理操作能按時間分佈上的不同加以區分。

1.反應時技術

(1)相減法

Donder根據其提出的三種反應時間,即A反應時、B反應時、C反應時提出了反應時間相減法


心理學實驗——反應時

反應時間相減法最初被用來測定某一心理過程所需的時間,然而也可以從兩種反應時的差數來判斷某個心理過程的存在。這種方法要求實驗者對任務引起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一系列心理過程有精確的認識,並要求在相減的兩種反應時作業中有嚴格相同或匹配的部分。

缺點:複雜信息加工過程很難區分出不同的階段;不同作業有時很難匹配


心理學實驗——反應時


心理學實驗——反應時


(2)相加法

該方法由Sternberg提出,是相減法的發展和延伸與相減法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個體完成一項任務所需要的時間是完成任務過程中一系列加工階段的因素的綜合,如果兩個因素影響兩個不同的信息加工階段,他們將對總反應時間產生獨立效應。它的前提是信息加工的方式是系列而不是平行的。

通過操縱使加工過程中的因素處於不同水平,然後比較其與加工的總時間的關係,即可以分析出該因素是否獨立於其它因素而對應於加工中的某一特定過程。這樣可以逐漸尋找出加工過程中的每個過程。


心理學實驗——反應時

(3)開窗實驗

反應時間相減法和相加法都不是直接測出某一特定加工階段所需的時間,而是間接地通過作業之間的比較而得出的。

Hockey發展了一種新的技術,能夠比較直接的測量每個加工階段的時間並明顯得看出不同的加工階段,就如同打開窗子一樣一覽無遺,我們稱之為開窗實驗。


心理學實驗——反應時

2.反應時技術的發展#

序列反應時和內因聯想測驗方法是反應時技術的新發展

序列反應時即serial reaction time ,簡稱SRT。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內隱學習研究中出現了新的研究範式----序列學習範式,用以研究人們對序列規則的無意識獲得。序列反應時(serial reaction time ,SRT)任務正是序列學習範式中的經典任務之一, 它以反應時作為反應指標,以序列規則下的操作成績和隨機序列下的操作成績之差來表示內隱學習的學習量。

內隱聯想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簡稱IAT)是由格林沃爾德(A.G.Greenwald)在1998年首先提出的。內隱聯想測驗是以反應時為指標,通過一種計算機化的分類任務來測量兩類詞(概念詞與屬性詞)之間的自動化聯繫的緊密程度,繼而對個體的內隱態度等內隱社會認知進行測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