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揭祕 | 為何日本商店鮮有精啤?

近幾年精釀啤酒成為日本街頭巷尾的熱詞。但在日本超市、酒類專營店卻很少看到精釀啤酒,即使在東京、大阪等大城市,銷售精釀啤酒的店鋪也並不多,相信很多人會和我一樣有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對此,很多酒販表示,“說實話不想在Craft Beer上投入精力。”主要因為現在精釀啤酒的各方面條件和零售店方面的體制和需求不一致。

雖說精釀啤酒的熱潮有增無減,但零售店不銷售精釀啤酒主要有以下5個原因:

1、商品保管、管理成本較高。

很多精釀啤酒沒有經過過濾、加熱等分離處理,因此在常溫下很容易變質。為保證品質必須採取冷藏運輸、冷藏保管。這對於小零售店來說是一個難題。

雖然大型生產商在家用啤酒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但基本都是採用常溫運輸。零售店的倉庫和庫房一般也會迎合大廠商的做法,使用常溫方式保存。但精釀啤酒的儲存環境與牛奶、海鮮產品很類似,很多零售店不願專門為此重新購置設備,調整倉庫環境。

2、保質期短,易造成損失。

即使零售店專門設置了冷藏倉庫保管精釀啤酒,但因為保質期短,很難保證利潤率。不少日本國產Craft Beer的保質期僅有90天,因為補貨後不能即日交付貨物,所以商家收到貨物時的保質期已經不足90天。

大型零售店對於商品管理會遵循“三分之一法則”,即交付貨物時必須保證保質期還剩餘三分之二,即使門店裡有貨,但只要保質期期限不足三分之一時都會被下架。

今年食品浪費問題引發社會關注,越來越多的門店開始使用“二分之一法則”。因為精釀啤酒原本保質期就短,所以怎樣處理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浪費的風險。相反的,零售店更願意銷售保質期較長、需求較高的罐裝配製酒和highball。

3、與採購相關的業務成本較高。

無論是日本國產Craft Beer還是進口Craft Beer,生產者均以中小企業為主。除了有一小部分例外情況,生產商很難通過批發商進行採購。因此零售商批發啤酒時不得不從釀造廠直接進貨。訂貨不僅要新建賬戶,每月還要確認交貨、管理庫存、盤點貨物、進行賬單處理。如果增加進貨地點還會增加業務成本,過程非常繁雜。

此外,雖然有人建議縮小進貨品種,但是因為沒有市場數據,零售店難以對精釀啤酒的進貨量進行判斷,增加或減少進貨量都缺乏依據,只能憑感覺“一決勝負”。另一方面,消費者能夠在種類繁多的精釀啤酒選購也是一種樂趣,如果減少了品種,精釀啤酒的魅力也會大打折扣。但對於商家來說,品種增加也意味著管理成本的上升。

4、學習成本高,收入低。

網絡媒體經常宣揚精釀啤酒的魅力,還有各式各樣的風格,消費者已經分不清到底有多少精釀啤酒的品牌,零售商也難以把握消費者的喜好,似乎每天都有新品上市的新聞。

要及時學習瞭解行業最新趨勢是從業者必須要做的事情,也是非常有難度的。而且因為啤酒價格低廉,利潤率較低,消費者以散客居多,所以零售商想獲得穩定的利潤十分困難。對於零售商來說,同等利潤率的情況下肯定是單價越高越好,但是與清酒、紅酒相比,精釀啤酒的學習成本高回報低,商家只能望而卻步。

5、缺貨已是理所當然。

因為大部分釀造廠規模小,所以不能僅依靠一種酒獲利。假設某種精釀啤酒在初期銷量較好,零售商想要繼續進貨,但往往卻出現釀造廠缺貨的問題。零售商好不容易找到的銷路就這樣被迫中斷。很多釀造廠還推出了五花八門的限定精釀啤酒,即使消費者喜歡某種精釀啤酒也很難在全年都能買到。

當然喜愛喝酒的人也經常會有尋求新商品的傾向,所以釀造廠的期間限定產品也迎合了消費者的需求。但是對零售商來講,每出新品都要進行宣傳,經營成本在無形中持續上升。本來銷售精釀啤酒就很麻煩,如果還要在新品上費工夫的話,很難提升零售商的積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