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存在著哪幾大方言呢?正在閱讀的江西人你們都說什麼方言呢

在江西存在著哪幾大方言?正在閱讀的江西人你們都說什麼方言呢?你們都還會說家鄉話嗎?

  • 參考資料一

江西方言地理:一個鄉有9種方言
來源: 江南都市報
  在紅爆大江南北的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方言對白幾乎貫穿全劇,有專家甚至高呼“方言母語劇”的時代來臨。被熱切關注的方言,正是中國民間思想與情感最樸素的表現形式,不過,作為侵入中國各城各村肌理的方言語態,也逐漸出現了瀕危消失的可能。那麼,在江西存在著哪幾大方言?


在江西存在著哪幾大方言呢?正在閱讀的江西人你們都說什麼方言呢

  A、詳解江西五大方言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各種方言如同一曲交響樂章,實際上,作為江西省主要的方言贛語、客家話、官話、吳語和徽語同樣可以說得舌燦蓮花。從漢高祖時設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轄十八縣,遍佈今江西四方。既有人口就有語言和方言,這個時期也就是江西方言形成的開始。

  ■贛語

  南昌大學贛學院副院長、客贛方言與語言應用研究中心主任胡松柏教授是眼下省內研究江西方言的中堅力量。18日的下午,記者來到他辦公室時,他正計劃到弋陽等地作方言調查。“贛語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方言,它不僅覆蓋了全省面積和人口的三分之二,甚至還分佈在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鄰省的部分地區。”胡松柏說,而省內的贛語區可分為昌靖片、宜瀏片、吉茶片、撫廣片和鷹弋片。

  而其中以南昌話為贛語代表或標準音,同時,贛語內部的各方言之間互通程度也非常高。例如形容很甜,南昌市、新建、鉛山叫鮮甜,都昌、景德鎮叫辛甜,宜春市、宜豐、高安、撫州市、臨川叫津甜;形容很酸,都昌等叫浸酸,南昌市、峽江、景德鎮、宜春市、宜豐、高安、撫州市、南城叫揪酸。

  ■客家話

  客家話是僅次於贛語的第二大江西方言,主要集中在贛南。

  客家話的形成,從宏觀上來說,當然是來自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中原人民南遷的結果。

  客家話和贛語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它們之間的區別還是非常清楚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我意識上的方言區別。客家話地區的人不論老少都說自己的話是客家話,稱自己是客家人。他們許多人都知道自己的祖上是什麼年代從什麼地方遷來本地的。

  ■官話

  官話通稱北方方言,即廣義的北方話。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官話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響。不僅近1000年來,中國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創作的,在歷朝歷代的官場上,長袖善舞的交際者都使用北方話,因而有“官話”的名稱。

  胡松柏說,江西的官話分南北兩種,贛北長江沿岸的九江市、九江縣、瑞昌市的大部分鄉鎮說江淮官話,贛南的贛州市城區、信豐縣城及城郊部分農村說西南官話。但是,它們都分別受附近的贛語或客家話的影響,帶有贛語或客家話的某些特徵。

  ■吳語

  南宋辛棄疾曾在上饒一帶長期居住,留下了“醉裡吳音相媚好”的著名詞句,說明上饒一帶說吳語已有悠久歷史,也有了“吳儂軟語”的好名聲。胡松柏說,贛東北的上饒市和上饒、玉山、廣豐三縣說吳語。這裡自古以來與浙江衢州吳語區一帶交往密切,交通便利,浙贛鐵路由此通過,經濟文化上的聯繫十分密切,方言上的相通也就是順理成章。

  ■徽語

  胡松柏介紹,贛北偏東的浮樑、婺源、德興一帶的徽語是全省最難懂的方言。徽語的詞彙和附近的贛語、吳語等方言並沒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語音方面,特別是韻母,徽語與其他方言卻有著相當大的差別。

  “贛語、客家話、吳語、官話和徽語,這是分片區比較明顯的幾大方言,江西省還有一些分佈比較零散的方言存在。”胡松柏說,這就我們常說的方言島。例如,江西全省各地還有一些較晚時期從外省遷入的移民說不同的漢語方言,主要的有“福建腔”(閩南話),分散在贛東北的幾個縣,此外還有少數民族的語言。

  B、一個鄉有9種方言

  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十多種方言交織在一起的場景令人忍俊不禁。在生活中,多種方言共存會是怎樣的奇特場景?在上饒縣鐵山鄉境內,就擁有9種截然不同的方言,《探索江西》記者曾來到當地,一天之內聽到各種各樣的方言,頗有南腔北調群英薈萃的感覺。

  ■9種方言各有來頭

  鐵山鄉實際上是上饒縣南部的一個山區小鄉,胡松柏教授對鐵山鄉奇怪的方言現象作過深入調查。他介紹說,鐵山距縣城和上饒市區信州區40餘公里,鐵山歷史上較早有居民活動。其境內分佈有“鐵山腔”、“汀州腔”、“麻山腔”、“建寧腔”、“廣豐腔”、“田墩腔”、“廣東腔”、“福建腔”、“官話”共9種方言。

  這9種方言各有來頭。鐵山腔是鐵山鄉的本地方言,是上饒縣主要通行方言“上饒腔”的分支;上饒腔屬於吳語處衢片的龍衢小片;汀州腔來自福建省舊汀州府,屬於客家話汀州片;麻山腔又稱“南豐腔”(稱麻山腔是因為南豐移民初來時大都居住山地種植苧麻),來自江西南豐縣,屬於贛語撫廣片;建寧腔來自福建省舊建寧府,與麻山腔同屬贛語撫廣片;廣豐腔來自鄰縣廣豐,田墩腔來自鄰鄉田墩;廣東腔是來自廣東的客家話;福建腔是來自閩南的閩語。

  一個鄉擁有9種方言共存的現象,使得當地居民的語言生活複雜而有趣,南腔北調耍寶找個樂子也是居民平時生活的常用法門。鐵山腔作為本地方言,分佈區域廣,說的人口多,是各方言中的優勢方言,從而成為鄉境範圍內的區域性共同交際語。更令人稱奇的是,一村之中還存在著多種方言,在一些村莊裡,只有幾十百餘戶人家,卻說著幾種方言,有的村民一人就掌握多種“外語”,交流時選用何種語言完全可以隨心所欲。

  ■方言島造就多方言共存

  如此繁雜的方言共存現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胡松柏分析說:“鐵山多方言現狀主要是歷史移民活動的結果,鐵山腔以外的汀州腔、麻山腔等都是外來移民帶來的方言。外來移民入遷鐵山的時間大都為清代前、中期。鐵山成為移民遷入地的歷史背景因素有兩個:一是三藩之亂後的招墾,二是銅塘山區的開禁。”

  實際上,不僅僅是上饒鐵山一地,從大範圍看,上饒、廣豐、玉山三縣和上饒市區屬於吳語區,而同時,贛東北各地還分佈有許多外來方言的方言島,這些島方言分別屬於閩語、贛語、吳語、徽語、客家話等。島方言與本地方言從總的架構上看處於被包圍與包圍的狀態,但在局部區域中則常常彼此交織,“放眼全省來看,正是這種錯綜複雜的方言分佈,使得許多地方形成了非常複雜而富有特色的雙方言或多方言現象。”他說。

  C、江西方言徒勞的挽留?

  早前曾經有專家對南昌話做過調查,南昌話的入聲分陰入和陽入兩個,但如今在初中以下的孩子們中間已經幾乎聽不到陽入這個聲調了,所有陽入調的字都讀成了陰入。實際上,方言的危局早已是學界的共識,胡松柏教授說,有些方言的消失是必然的,尤其是一些方言島,或者說有些方言即使沒有消失,在一百年後聽來,與現在的方言也會有所不同,方言也將越來越靠近普通話。

  “例如對存在於贛東北的客家方言,這就屬於‘瀕危方言’”。他說,從漢語方言整體態勢來看,有3500萬使用者的客家話應該不會有“瀕危”之虞,然而在一個局部範圍,贛東北客家方言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趨於消失則是其發展歷史的必然結局。據其調查,有相當數量的客家村落,其居民已經完成了放棄祖籍方言而改用本地方言的語言替換,走完了語言同化的全過程,或許僅有少數老年居民才使用客家方言。

  上饒縣田墩鎮的黃坑村,是在康熙年間由上杭李姓建村的,但現在一些村民都表示,已不復記得祖上有說祖籍方言的情況,祖籍方言顯然已從後人記憶中抹去。贛東北客家方言島發生衰頹演變的時間和速度不盡相同,那些不再說客家方言的客家村落完成語言替換的時間有早有晚。

  “我們不太贊成‘搶救瀕危方言’的說法,語言畢竟不同於生物物種。”胡松柏認為,特別是對於贛東北客家方言這樣的小區域、小規模的方言島,且不說這種搶救是否必要,即便有必要,也未必有搶救成功的可能,因為在根本無法維持封閉的小環境的情況下,贛東北客家方言的交際功能在各方言島遲早將徹底失去。

  作為語言研究部門和工作者,面對“瀕危方言”,所能做或首先應該做的“搶救性的工作”是如何儘快地開展調查,詳細描寫,把這種一旦失去就不可再生的語言資源記錄“存檔”,從而在方言島一旦被湮沒時,可以使這種文化陳跡獲得另樣形式的保存。


  • 參考資料二

江西省語言分佈概況

來源:江西省方誌館

江西的漢語方言從大的類型看,屬於漢語南方方言,其共同特點是一般都保留了入聲,詞彙中遺留了部分中古、近代的詞語,在語法中遺留了古漢語的部分詞法結構、特殊語序和句法特點。境內的漢語方言有贛方言、客家方言、吳方言、徽方言和江淮官話,此外還有一些西南官話、閩南方言的方言島。其中分佈最廣,使用人口最多的是贛方言,其次是客家方言。

贛方言區分佈在鄱陽湖周邊地區、贛中、贛西和贛西北,贛東和贛東北的大部分地區也屬贛方言區。贛方言區面積和人口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有以下61個縣市(凡未註明“市”者,均為縣名):南昌市、南昌、新建、安義、永修、修水、德安、星子、都昌、湖口、高安市、奉新、靖安、武寧、宜春市、宜豐、上高、清江、新幹、分宜、萍鄉市、新餘市、萬載、豐城市、吉安市、吉安、吉水、峽江、安福、蓮花、泰和、永新、寧岡、井岡山市、永豐、萬安、遂川、撫州市、崇仁、宜黃、樂安、南城、黎川、資溪、金溪、東鄉、進賢、南豐、廣昌、鷹潭市、貴溪市、萬年、餘江、餘干、樂平市、波陽、橫峰、弋陽、鉛山、彭澤、景德鎮市(城區)。這些市縣中,有的部分鄉鎮說別的方言。贛方言區甚至延伸到湖北、湖南、福建、安徽等鄰省的部分地區。

客家方言集中在贛南,另外贛西北的銅鼓一帶也說客家話。主要分佈在:興國、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尋烏、安遠、定南、龍南、全南、信豐(不包括縣城嘉定鎮和城郊的部分農村)、大餘、崇義、上猶、南康、贛縣、于都、銅鼓。銅鼓60%以上的人口說客家話,分佈在縣城及豐田、排埠、二源、石橋、溫泉、三都、西向、大塅、古橋等鄉。少數人說贛語,分佈在帶溪、棋坪、高橋、幽居、港口等鄉。除以上18縣外,客家話還見於:廣昌縣驛前鄉。永豐縣潭頭、龍岡、君埠等鄉。吉安縣天河鎮、前嶺、官田、敖城、指陽、東固、富田等鄉。泰和縣橋頭、碧溪、老營盤、上圮、中龍、小龍、水槎、沙村等鄉,人口約3萬。萬安縣順峰,澗田、寶山、武術等鄉,佔全縣人口40%左右。遂川縣除縣城泉江鎮和附近的瑤廈、珠田、年源、雩田、枚江、盆珠鄉說贛語以外,全縣其餘20多個鄉都說客家話,客籍佔全縣人口的2/3。井岡山市黃坳、下七、長坪等鄉和羅浮墾殖場的大井、硃砂、羅浮3個分場,客籍約佔全市人口的40%。寧岡縣睦村、茅坪、大隴、白露、荷花等鄉,客籍人口約兩萬,不到全縣人口的1/3。永新縣坳南、曲江鄉,客籍人口約2000人。以上9個縣市的客家話地區與贛南客家話縣份連成一片。客家話還見於銅鼓縣毗連的一些地方:萬載縣有一兩萬人,集中在鄰近湖南省界處。宜豐縣黃岡、車上、天寶、同安、花橋等鄉,有兩三萬人,約佔全縣人口的1/10。奉新縣甘坊、七里、西塔、石溪、澡溪、仰山等鄉,有四五萬人,約佔全縣人口的1/5。靖安縣官莊、躁都等鄉。高安縣華林鄉。修水縣山口、何市、上奉等鄉。武寧縣石門鄉。贛東北橫峰縣龍門鄉上源排,戈家村也說客家話,有五六百人。其他有的縣份也有零星客籍,如蓮花縣荷塘鄉有幾戶人家說客家話。

贛北的九江、瑞昌說江淮官話。贛南的贛州市區和信豐縣城說西南官話,是處於客家話中的兩個方言島。贛東北的上饒、玉山、廣豐說吳語,與浙江一帶的廣大吳語區相連。贛北偏東的浮樑、婺源、德興說徽語,與皖南的徽語區毗鄰。除了贛語、客家話、官話、吳語和徽語之外,江西全省各地還有一些較晚時期從外省遷入的移民,說不同的漢語方言,主要的有“福建腔”(閩南話),分散在贛東北的幾個縣。少數民族語言有瑤語,在贛南的幾個縣,也能說當地的客家話。江西省的其他少數民族,主要是畲族,不說自己的少數民族語言,只說當地的漢語方言。

贛方言的主要特點是: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時,為送氣的清音。以南昌為例,“陪伴、停電、存在、沉重、強健”這幾個詞全都是發送氣清音,而北京話則是前一個字送氣,後一個字不送氣,吳語區的上海話則全都是不送氣濁音。

另一個特點是,古代的遇攝三等魚韻字、流攝一等字、臻攝開口一等字、曾攝一等字和梗攝開口二等文讀字,許多地方主要元音是[ε],如南昌:鋸kiε、狗kiεu、根kiεn、燈tεn、耕kiεn。

第三個特點是,梗攝字一般都有文白兩讀,如南昌:江西省的省字讀sεn,節省的省讀sa?;影響的影字讀in,影子的影讀ia?。

第四個特點是,除吉安、萍鄉一帶無入聲之外,其他地方一般保留了古代的入聲。

從詞彙上來看,下雨說“落雨”,坐著喝茶說“坐到吃茶”,我的說“我個”。打不贏他,既可以說“打不贏渠”,也可以說“打渠不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