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散記(五)

門前的菜園看久了就覺得單調,於是想著,應該在菜園的中間留一空地,只需黃土鋪平踩實,四周的菜畦由小徑勾連,桃樹之東挖一小小的魚池,上置一架葡萄亦或是絲瓜之類的,最外邊種一些雜色的花草,這樣,菜園既實用又漂亮,一年四季都很美。我把這一想法告訴父親,老爺子也挺幽默的,說:“你讓孫女好好設計設計,給我畫張圖,我按圖種菜不就成了”。

可我真的想多了,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父親八十多歲了,學養可能不及孔子所說的境界,可年齡早就到了做事隨心所欲階段,他想怎麼種就怎麼種,自有他的尺度。觀照我自己,明明是菜園,卻想著花園,自己又不種,豈不就是妄念。《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老子告訴我們,一切追求不切實際的美都會生出惡,看到別人的錦衣就去偷,看到別人騎的駿馬就去搶,看到別人的妻子漂亮,又會怎樣呢?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何既能得到美又不生出惡呢?《尚書·大禹漠》:“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儒家乃至中國文化最富盛名的十六字心傳,歷代大賢對其解讀實可謂車載斗量,我們只能解其萬分之一而已:人心是有善有惡、變化難料的,天地之心、大道之心是微妙難見的,只有堅持道德之心不斷修行,才能做任何事情都能不偏不倚、中庸圓融。

父親種菜極為仔細認真,完全可以說是“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番茄苗剛成活就搭好了架子,可等到番茄採收了,大部分都送給親戚鄰居了,自己吃的很少,種的豆角也一樣,太多了、就用開水燙熟後曬成豆角幹,可放著放著又長黴了,便扔進灶膛付之一炬。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管澆灌,不管花果,不刻意去得到什麼菜,只在意種菜的過程。

這讓我想起了那首《悟道詩》:

盡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芒鞋踏破、苦苦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的春天,卻不知不覺中悄然來到我們身邊;燒香叩頭、參禪打坐怎麼也見不到的佛,一朝頓悟後才發現佛就在晨鐘暮鼓裡、花開花謝間;我們千般努力、萬般辛勞、孜孜以求的幸福,突然發現就在一餐一飲、一坐一行之際,就在最最尋常的瑣碎生活裡。我在家裡包包子,想到母親喜甜食,不喜吃肉,就去買來紫薯,煮熟後加以白糖、蜂蜜、香油和色拉醬做成餡,母親吃得非常高興,可最受益的人卻是我,因為,我包包子時心裡是滿滿的喜悅,看到母親吃包子時我更是滿心的歡暢。

有人說,拜了一輩子佛沒見過佛。我告訴你,父母就是佛。有一個故事講的特別好,說一個人去寺裡拜佛,半路遇一僧人,問“你這麼急急忙忙的,幹什麼去啊?”“噢,我要去寺裡拜佛”“可是佛下山去了,不在寺裡”這個人一臉懊惱,僧人說:“你識得佛嗎?”“不識得”“你現在回去,看到一個倒穿鞋子的人,那就是佛”這個人高興的跑回家,到家已半夜,母親聞聽兒子回來了,急忙起身開門,忙的鞋子都穿倒了,門一打開,這個人終於發現,原來自己整天要去拜佛,可佛一直就在身邊,就是自己的母親。所以在父母面前一定要恭順謙卑,千萬不要以為自己了不起了就怠慢父母,南懷瑾先生早有斷言:但凡自以為“了不起”的人,一定“起不了”。那麼,子女是佛嗎?是的,從孩子一生下來,你的一切所為不都是在供養這尊佛嗎?朋友是佛嗎?在你困頓無助的時候、在你苦悶低落的時候,是朋友幫你度過了苦厄;普羅大眾、芸芸眾生是佛嗎?他們種糧給你吃、蓋房給你住,為你打掃城市的街道、替你守護家園的平安,他們都是佛,如果你把周圍的人都當成佛,你不想成佛也難。你一定會說,我做不到啊,生活中有很多小人、惡人,給我添堵、添麻煩,他們不可能是佛。可我告訴你,他們也是佛,觀音菩薩都有三十二化身,何況佛,那是佛化身來度化你的,因為佛知道你的修為不夠。

父親種菜很隨意,小青菜快能吃了,可為了移栽辣椒,就把小青菜薅給了雞,沒準,哪天又要種什麼菜,又把辣椒拔了。就像船子禪師所作的偈詩那樣:

千尺絲輪直下垂,

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

滿船空載月明歸。

有收穫嗎?沒有。沒收穫嗎?有。沒釣到魚可得到了一船明月,那一船明月比魚更有意境,空不是沒有,沒有也不是空,釣魚也不是釣魚,是在修行、是在頓悟。種菜的人得到菜了嗎?只有種菜的人自己知道。

福慧雙修、悲智雙運是大乘佛教的精華,也是我們追求幸福人生的最高智慧,幸福的人從來不是因為努力,而是因為擁有了智慧。

2020.4.17晚

故鄉散記(五)


故鄉散記(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