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有多難:確診卻不敢去醫院,“靠自身免疫力扛著”

嚴思語 孟倩羽 井惠子 武文佳 陳含璐 呂修齊/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截至4月16日,全球新冠病毒確診病例累計已超過200萬例,死亡人數13.8萬多人。在中國國內疫情已經得到初步控制的同時,新冠病毒仍在全球各地肆虐。

中國的海外華人以及留學生群體龐大而複雜,其中大部分人在此時身在異國他鄉,他們的處境也成為國內同胞心頭的牽掛。疫情暴發以來,海外華人先是蒐集口罩等防護物資寄回國內,到所在國疫情嚴峻時,他們又將多餘的口罩提供給當地需要的人們。有的人在所在國遭遇歧視,有的人合力反對歧視行為;有人染病,也有人與當地人共同為抗擊疫情而努力。

圖片

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全球分佈和增長趨勢 澎湃新聞製圖 龔唯

雖有保險,病床難求

大部分歐洲國家的醫療保險覆蓋率相當高,提前買過醫療保險的華人華僑有權利接受當地醫院的治療。

比如,德國規定在德國居住的所有居民,不論其是否持有德國國籍,都必須參加醫療保險。這種強制性的社會健康保險制度覆蓋了德國91%的人口,加之商業保險的作用,德國整個健康保險制度為99%的人口提供了醫療保障。去德國留學的國際學生及在德國工作的外國公民可參加公立醫療保險,短期交換生也可以參加私人醫療保險。而針對本次暴發的新冠肺炎,從診斷開始到治療結束的所有費用,均全額報銷。

對於在意大利持合法身份證具有居留資格的華人來說,凡是有正常工作的繳稅人包含每年固定388歐元(約合人民幣2979元)醫療保險,留學人員每年繳納98歐(約合人民幣752元)的醫療保險,繳納醫療保險的人按理可以在公立醫院接受免費治療。

圖片

部分國家衛生資源數據澎湃新聞製圖 龔唯

在西班牙文化教育服務中心GEC(Gestion Educativa Consultores S.L.)管理醫療保險業務的陳女士介紹說,西班牙的保險分為社會保險和私人保險兩大類。在西留學、旅遊、投資移民只能上私人保險;個體戶或者在公司工作可以上社會保險。在疫情這個特殊時期,無論是社會保險還是私人保險,不分國籍,病情一旦確診一律都是全保。

陳女士也遺憾地說,因為現在西班牙醫院醫療資源短缺、醫療系統超負荷運轉,就算華人華僑或者留學生有確診,一般也不會去醫院,而選擇在家隔離和自愈。

中國新聞網此前報道,西班牙溫州商會會長張永樹提到他的一位女性朋友被西班牙醫院確診感染了新冠肺炎,但因為當時醫院沒有床位,醫生讓她回家隔離,“這個女士不敢貿然去醫院,靠自身免疫力硬扛著。”

即使如此,很多歐洲華人仍然選擇留在當地。

圖片

部分國家百萬人口確診病例比例 澎湃新聞製圖 龔唯

“回國面臨交叉感染的危險,況且學校已經開始網上教學,我不想來回折騰。在意大利隔離和回國差不多。”在羅馬音樂學院讀研的姚同學說。

已經逐漸適應了隔離生活的姚同學說:“之前意大利疫情剛暴發時,周圍有些同學回國,加之父母和國內的朋友擔心,讓我心情有點複雜,但現在我已經逐步適應隔離生活了,每天做飯、上課、練琴、打遊戲,生活還是挺充實的。相信‘夏天’很快就會來的。”

意大利防疫工作步入正軌,救援物資到位,大部分的在意華人都經歷了從恐慌到平靜的心路歷程。

在德國慕尼黑工作的梅女士稱她從3月中旬開始在家工作,德國人總體上也並沒有表現出像其他歐洲國家人民那樣的恐慌,她的領導常勸說她出門,而中國人則大多在疫情剛開始時就囤好生活必需品,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她在採訪中還表示,德國目前也沒有停工,自己的公司沒有要求員工在家工作,這也是自己目前依舊留在慕尼黑沒有回國的原因。除此之外,她也覺得在飛機上被傳染的危險很高。

直面歧視和誤解

海外華人除了要在疫情中保護自身健康,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些不愉快的經歷。

在西班牙讀研的周同學說,“我有兩位同學戴著口罩,坐公交車的時候甚至遭到了幾個西班牙年輕人的嘲笑,說他們是‘中國病毒’,讓他們快點下車”。周同學稱,有一位留學生上課戴著口罩甚至被老師專門叫到門外說,“你上課戴口罩的行為就是對我的不尊敬,你如果不摘,就不用上課了”。

在慕尼黑的梅女士也說,在2月疫情尚未在歐洲大面積暴發時,自己曾在路上見到一個亞洲男生因為戴口罩而被罵,當時她聽到叫喊聲時沒意識到對方喊的是“corona”,也就是新冠病毒的外語名。她介紹,在德國有時在地鐵上會遇到人們躲避亞洲面孔乘客的情況,自己的越南同事曾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一開始的時候,當地的民眾對此(新冠疫情)普遍認為只是流感,或是認為年輕人身體好並不會被傳染上,而且對戴口罩一事也存在誤解,認為戴口罩的人都是有病才戴的。”周同學說。

一些接受《衛報》採訪的在英留學的中國學生說,是否要佩戴口罩是他們在英國經歷過的最大的文化衝擊。身在異國的他們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疫情當前的不安全感和麵對歧視時的恐懼。

針對西方媒體出現的借疫情汙名化中國的聲音,許多留學生、華裔和亞裔並未坐視,而是在網絡上發出自己的聲音,發起了話題“No soy un virus(我不是病毒)”。

西班牙華人劉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

疾病不分種族和國際,發起這次行動就是為了抵抗新冠肺炎帶來的謠言。

圖片

劉洋在他的推特中寫道:那些(正在西班牙發生的)種族主義行為,正在重演在西班牙之外發生的情況。疾病不分種族和國籍。我們發起“我不是病毒”運動,是為了和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假消息和誤解作鬥爭。

但也並非所有歐洲人都用有色眼鏡將疫情和中國人聯繫在一起,根據梅女士的描述,在德國歧視的情況其實更多發生在同樣有著移民背景的人中,而並不是德國本地人。國內某視頻網站的一位up主(視頻上傳者)“異度遊”在德國科隆採訪了許多當地華人,他們也表示自己在生活中幾乎沒有遇到歧視的情況,疫情剛開始時還會有德國朋友主動關心自己是否需要幫助。

一個名叫“土漂視角”的土耳其當地公益組織製作的小視頻則在土耳其的社交媒體上火了。“土漂視角”的視頻是關於中國人在疫情中的日常生活:如何穿戴防護服、如何如坐公交車,還有學生遠程上課、宅在家裡的人們自娛自樂的片段。

據中央廣電總檯國際在線此前報道,“土漂視角”的發起人李娜說,第一條視頻發了不到3天時間,在推特上點擊量就已經超過10萬,幾個土耳其知名人士還分享了視頻。李娜介紹說,她與在土耳其華人華僑婦女聯合總會的朋友一同策劃、製作了普及防疫知識和中國各種防疫措施的視頻,希望告訴土耳其民眾,我們共同的敵人應該是病毒。

華人社區自助助人

歐洲華人自疫情出現以來也一直積極為國內及所在國的抗疫戰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二月份中國疫情最為嚴重的時刻,很多旅西華人利用自己在西班牙的資源為國內寄送口罩。據中國新聞網2月10日報道,當時西班牙華僑華人捐贈的醫療物品總數已超過300萬件,很多貨物是從葡萄牙、摩洛哥採購而來。西班牙甘肅商會會長孫毅甚至飛到瑞典協調廠家預訂口罩。

隨著中國形勢的好轉和西班牙疫情危機的日益嚴重,西班牙醫院和警方也在提請華人援助。西班牙警察工會聯盟(Jupol 和 SUP)通過社交媒體發了援助請求。當地的華人瞭解情況以後,立刻捐贈了部分自己囤積的防護用品和口罩。按照SUP的說法,這些用品“質量都很好”。此外,在西班牙昆卡(Cuenca)、科爾多瓦(Córdoba)、赫塔菲(Getafe)、阿爾科孔(Alcorcón)和萊昂(León)等地區,當地華人也為警察送去了防護用品。

圖片

西班牙警察工會聯盟SUP在社交媒體上感謝華人的物資援助:我們感謝中國華人華僑無私地向不同地區的西班牙國家警察局和政府捐獻醫用物資。他們打電話讓我們來,抗疫的英雄們,加油!

圖片

華人向昆卡國家警察局捐贈的部分醫療物資

在英國讀研的中國留學生吳芃一直堅持製作英國疫情趨勢圖,因而收穫了一票英國“粉絲”,還有人發起了“PengforPM"(吳芃當首相)的推特話題。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吳芃表示,網友此舉是在表達對英國此前較保守的防疫措施的不滿,同時也希望關注吳芃的英國議員和醫務工作者對疫情給予更多關注。

從3月5日開始,吳芃每天在英國衛生部推特下留言,發佈自己製作的英國疫情數據圖。當時英國確診病例剛剛過百,但吳芃意識到,疫情可能會在英國暴發。隨著英國疫情日趨嚴重,吳芃發佈的疫情趨勢圖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還有英國醫療工作者和議員。有一天,英國衛生部工作人員打電話向他表示了感謝。

圖片

3月25日,吳芃根據英國公佈的官方數據製作的圖表。

吳芃還與其他在利茲學習的中國留學生髮起了“Chinese in Leeds together with NHS”(利茲華人與NHS同在)的活動,該活動與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志願者合作,意在募集捐款購置個人防護用具,統一捐贈給約克郡當地的社區診所。

中國僑網3月報道,旅德僑胞梁依介紹,疫情在世界範圍暴發後,有一些華人自發組織,將中文版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翻譯成德文版,轉發給德國各地醫院的醫生,讓他們能參考到中國抗疫的實操經驗。

德國《斯圖加特報》3月13日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新冠病毒的公開信:中國科學家呼籲停止本地公共交通》的報道。9位旅德華裔科學家及企業家聯名致函德國衛生部長延斯·施潘及頂尖病毒學家德羅斯滕,呼籲德國採取強有力措施阻止新冠病毒傳播。

除了積極援助國內和所在國抗疫,歐洲華人還“報團取暖”,以期共同渡過危機。

西班牙中華婦女聯誼總會、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華人華僑社團聯合總會、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北京同鄉會、西班牙華人攝影家協會等多家僑團聯合成立“守望相助、保安華人”志願者隊伍,服務海外僑胞,統籌物資分配、安撫當地華人、給有困難的華人華僑以救援和援助。

奧地利華人餐飲聯合總會會長趙小鳳則在疫情期間積極幫助當地華僑華人提供隔離場所,確保回不了家的同胞們能有一個棲身之處。趙小鳳說,“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鬥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房穎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邵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