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材分析(附資源包)


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材分析(附資源包)| 可下載


01

部編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材分析解讀及建議

教科書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9年版)》為依據,吸納語文課程改革的優秀成果,沉澱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強語言文字運用,加強語文和生活的聯繫,致力於構建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書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教科書編寫思路

1. 雙線組織單元,加強單元整合。

教科書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除了加強不同年段、不同冊次之間的縱向聯繫,體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發展梯度,教科書還著力加強單元內部的橫向聯繫,使各板塊內容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髮展。每個單元設有導語,在單元導語中明確語文要素;單元中的某些課文落實語文要素,貫穿方法的學習與運用;在語文園地中安排“交流平臺”欄目,進一步強化語文要素,梳理、總結、提煉學習方法;某些單元的“詞句段運用”和“習作”還引導學生實踐運用本單元學習的方法。單元各部分內容環環相扣,相互配合,使每個單元形成一個系統。

2. 強化閱讀,構建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

教科書形成“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和“快樂讀書吧”各自承擔著不同的功能:精讀課文學習方法,略讀課文運用方法,“快樂讀書吧”使課外閱讀課程化,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實踐。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得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有機整合,共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3. 重視方法指導,促進能力提升。

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集中體現了學習方法的指導與運用。大部分單元的“交流平臺”,都聚焦學習方法,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從學生的學習實踐中提取可遷移運用的方法,總結出一些最基礎的、最重要的學習經驗,使學生對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同時,在練習活動中滲透方法,培養學生的方法意識。教科書中的每一個練習活動,往往不只是簡單提出一個學習要求,而是引導學生運用某種方法完成學習任務,開展學習活動的過程也是方法運用的過程。這些練習活動蘊含的學習方法,都可以舉一反三地遷移運用於今後的閱讀和表達實踐。

4. 突顯實踐性,加強語言文字運用。

教科書著力加強語言文字的運用,不論是練習活動的設計,還是語文園地的內容安排,都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在生活情境中運用語文,突顯語文課程實踐性的特點。比如,關於詞語的練習活動,關注詞語表達的情感色彩,但又不只是關注相關的語文知識,而是促使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詞語、運用詞語,提高學生對詞語的把握能力。

教科書還努力加強閱讀和表達的聯繫,促進讀寫結合,將閱讀中的收穫遷移運用於自我表達,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


二、教學目標

(一)識字寫字

1. 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800 個左右,其中2020 個會寫。

2. 認識常用漢字250 個,會寫常用漢字250 個。

3. 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有一定速度。

4. 能用毛筆字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5. 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閱讀

1.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於300 字。能根據需要蒐集信息。

3. 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體會其表達效果。

4. 在閱讀中瞭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5. 閱讀敘事性作品,瞭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 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6. 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的用法。

7. 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

8. 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5 萬字。

(三)習作

1. 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 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 積累習作素材。

3. 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 分段表述。學寫讀書筆記,學寫常見應用文。

4. 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範、整潔。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四)口語交際

1. 與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對方。

2. 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 聽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 表達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 能根據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作簡單的發言。

6. 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三、使用教科書要注意的問題

使用教科書,要樹立整體的觀念,關注教科書的縱向聯繫和橫向聯繫;要樹立方法意識,將方法指導有機融入教學過程。

1. 識字寫字。

高年級依然要重視識字寫字教學。

識字教學,應鼓勵學生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繼續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教學時,以學生自主交流識字方法為主,教師再適當引導。一些生字較多的課文,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分類指導,特別是難字、容易出錯的字,要用恰當的方法加以點撥。

寫字教學,應在指導學生寫規範、端正、整潔的基礎上,還要求行款整齊,書寫美觀,並且有一定的速度。繼續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並且鼓勵學生勤於練字。可以舉辦與書寫有關的活動,比如硬筆、毛筆的書法展,讓學生展示自己書寫作品,在活動中感受漢字書寫之美,進一步激發書寫的興趣。

本冊教科書的多音字數量較大,要引導學生讀準字音,並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多音字的方法,形成分辨多音字讀音的能力,在閱讀時遇到多音字能借助字義推斷字音。

本冊閱讀策略單元的識字寫字教學,應有別於常規單元,以確保學習方法的整體性和流暢性。在本單元中,閱讀時遇到不懂的字詞,正是學生“提高閱讀速度”的障礙,是本單元學生要自己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在學生初讀課文的環節,教師要提醒學生遇到不懂的詞語,不必停留太久,不要反覆回讀。在學生完成閱讀方法的學習交流之後,再進行識字寫字的學習。

2. 閱讀。

閱讀教學,要通盤考慮課文的教育價值,兼顧幾方面目標的實現:一是體現本單元的重點目標,落實單元語文要素;二是體現本課特點的個性化學習目標,基於文本的特殊性,挖掘有教學價值的學習內容;三是落實學段的常規性目標,完成本學段每篇課文都要完成的基本任務。教學時,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每篇課文的課後題確定教學內容。

本冊有些課文篇幅較長,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更加含蓄、深刻。教學時,應留出充分時間讓學生閱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可以讓學生用完整、通順的句子複述課文,以檢測學生把握內容的情況。不能只讓學生關注某些詞句、段落,避免閱讀的“碎片化”。

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主旨,要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充分地交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再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總結。教學情感表達細膩、豐富的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描述的場景、人物、細節,從中體會作者蘊含的情感。要避免對課文的解讀“標籤化”,脫離文本。

從高年級開始,要求學生能夠初步瞭解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如本冊中“初步瞭解課文藉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主要是為了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給學生習作提供一定的借鑑。教學時,要避免講得過深過細,不要加重學生的認知負擔。

要準確把握略讀課文、文言文等不同類型課文的目標定位,避免拔高要求。略讀課文的教學主要提倡學生能根據學習提示進行自主閱讀,遷移本單元中學得的方法,以學生交流為主,教師引導為輔。文言文的教學,可引導學生根據註釋和相關資料來理解課文的大意,並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來體味課文的內容和情感。閱讀策略單元中的課文和習作單元中的課文,各有用途,應避免定式思維,用好課文,指向核心目標的達成。教學閱讀策略單元時,要讓學生先明確學習提示的要求,明白記錄閱讀時間的意義,瞭解本課介紹的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能在讀課文的過程中嘗試運用。並且要鼓勵學生交流閱讀體會,真實地彙報自己的閱讀情況,和同學一起討論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體會到提高閱讀速度的好處,並將這些方法運用到自己的閱讀實踐中去。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的教學應重點指向表達方法,讓學生體會說明文的基本特點,學習基本的說明方法,瞭解它的語言風格等。習作例文可作為指導學生“初試身手”或“習作” 的範例,但注意不要限制學生的習作,防止學生機械的模仿。

要重視課外閱讀,將課外閱讀課程化落到實處。要充分利用“快樂讀書吧”,做好關於民間故事書的導讀,促進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並定期組織閱讀交流會,解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問題,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也學習到一定的閱讀方法,能有一定的閱讀收穫。

3. 習作。

準確把握習作的目標要求,使高年級的習作與中年級的習作自然銜接,平穩過渡。習作的要求從“寫清楚”,到“寫具體”。要讓學生進一步懂得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因此,習作要寫出感情真實,並且學會使用恰當的語言。每次習作話題,設定適當的目標要求,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表達的內容寫具體,寫出真情實感,盡力避免定位不準、拔高要求的問題。

習作教學要繼續重視引導學生習作修改,並且能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教科書在很多習作中,都提示學生寫後進行修改,並且能參考同學提出的修改建議。教學時要安排學生習作後自我修改和與他人互換修改的環節,保持良好的修改習作的習慣。

要強化習作的交際功能,使學生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提高習作能力。教科書對寫後交流的提示,體現了書面表達的交際功能,重視培養學生的交際意識、對象意識,引導學生在與人分享的過程中,感受習作的樂趣,體驗與人進行書面交流的成就感,彰顯在習作後交流中提升習作能力的理念,避免習作前的過度指導束縛學生的靈性。提倡從學生的習作成品中發現問題,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將習作的具體指導放在學生習作之後,引導學生作後充分交流,在與同伴、與老師交流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通過讀者反饋獲知如何把自己想寫的內容寫得更具體。

另外,要特別重視習作單元的教學,準確把握習作單元的編排意圖,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這條主線開展教學。找準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習作例文的定位,對單元中的“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等相關資源進行有效組合,使學生通過學習說明文習作單元,能不怕寫說明文,喜歡寫說明文,體會到說明文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4. 口語交際。

要依據不同的口語交際類型,設計符合交際話題的情境,有側重地培養學生的傾聽、表達或應對能力。多給學生創造當眾表達的機會,重視引導學生成段表達,避免對生活場景的簡單重複。

要重視交際方法、策略的學習,引導學生在完成真實交際任務的同時,實踐交際方法,學習運用交際技巧和交際策略。通過不同交際話題、不同交際情境,使學生有機會面對不同場合(正式場合、非正式場合)、面對不同交際對象(多人、一人),學習在不同情境下實現交際目標,發展口頭表達能力,不斷增強交際的勇氣和自信心。

在本冊口語交際中,除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勇於發表自己意見,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對象意識,要求學生與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對方。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話題和情境,讓學生參與、展示、傾聽、思考和交流,體會交際過程中既能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又能尊重對方的方法。

除了專門的口語交際課,還要重視日常教學中無處不在的口語交際活動,關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交際品質,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如,可以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輪流講述,讓所有學生都有表達機會;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口語表達情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運用口語交際課中的學習成果。

02

2020統編版四年級下冊教學資源包

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材分析(附資源包)| 可下載

友情提示:資源比較大,可以點開後選擇自己需要的下載

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材分析(附資源包)| 可下載

下載方式

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材分析(附資源包)| 可下載


1.牢記提取碼:0sit

2.複製鏈接到瀏覽器打開,即可直接下載(無須註冊)。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vMuLtRBAeNVBDMfxUMvikw

提取碼:0si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