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既熟悉又陌生的天氣

雷電——既熟悉又陌生的天氣

隨著天氣轉暖,雷暴、冰雹、大風、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開始輪番造訪。轟隆隆的雷聲嚇得孩子們驚慌失措、狂轟亂炸的冰雹害慘了農民,突然增強的大風吹得人們措手不及……

這些天氣有一個共性,就是都能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強大的能量,這就是強對流家族的特性。如何防這些都是“暴脾氣”的強對流天氣呢?首先我們得了解它。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強對流家族中嗓門最大的雷暴。

雷電——既熟悉又陌生的天氣

雷電緣何而起?

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雷公主管打雷,電母司掌閃電,二者經常一起出現。實際上,天氣現象中它倆也是組合出現的,我們將這一組合稱為雷電,它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大氣放電現象,通常也會伴隨瓢潑大雨和冰雹,氣象上將這個大氣放電過程稱為雷暴。

雷電是由發展旺盛的積雨雲引起閃電雷鳴的現象,積雨雲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相互之間高度碰撞使雲體帶上電荷,當不同雲體之間和雲體和地面之間的正負電荷差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放電現象。雷電可分為雲閃和地閃,雲閃可發生在兩個雲層之間、單一雲層內部以及雲層和周圍空氣之間。地閃則是發生在雲層和地面之間,實際上,只有20%的閃電會擊中地面。萬變不離其宗,負電荷區和正電荷區永遠遵循著異性電荷相互吸引的原則。

雷電——既熟悉又陌生的天氣

知道了閃電如何而來,那麼雷聲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閃電時會產生巨大熱量(大約30000℃),這些熱量傳導到周圍空氣中,使得空氣突然膨脹,隨後又被壓縮,這兩種運動所產生的衝擊波轉化為聲波,這就形成了我們聽到的雷聲。

“雷公”最常打卡地在哪?

在我國,“雷公”經常打卡的地方是哪裡呢?我們用年雷暴日數來衡量,世界氣象組織將一個觀測站聽到雷聲的觀測日叫做雷暴日。通過統計1961-2016年我國年平均雷暴日數可以看到,年平均雷暴日數超過40天的區域主要分佈在新疆西北部、西藏中部、四川西部以及沿長江以南地區,雲南南部、廣東南部以及海南北部年均雷暴高達90天以上,這就是“雷公”最常打卡的地方,在西雙版納的勐臘市年均雷暴日數高達108天,也就是說“雷公”每3~4天就要來此地打卡一天。

雷電——既熟悉又陌生的天氣

總體而言,我國年均雷暴日數低緯地區多於高緯地區;同緯度地區則是地形複雜的山區多於地形平緩的平原地區,尤其是夏季青藏高原是一個巨大的熱源,高原上空以上升運動為主,由於高原特殊的地形熱力和動力作用強烈影響了其上空的大氣環流。

而在省會級大城市中,年均雷暴日數最多的城市當屬海口,平均一年有84.2天能聽到雷聲,也就是說“雷公”每4天就會來海口打卡一天;而最少的當屬烏魯木齊,每年僅有4.5天能尋到“雷公”的蹤跡,平均兩個半月才能聽到一次“雷公”之聲。

雷電——既熟悉又陌生的天氣

何時初聞雷聲響?

由於我國南北跨度大,每年初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氣象上通常採用的1981-2010年氣候平均值來說,我國雲南中南部以及湖南西北部1月份即可聞雷,也是“雷公”最早出現的地區;江南、華南大部以及西南地區南部平均初雷日期出現在2月份;在驚蟄月份(3月)出現初雷的地區則集中在江淮、江漢地區和四川大部;華北大部、西北東部的平均初雷日卻在4月份,如北京的平均初雷日期為4月23日。新疆東部以及甘肅西北部則到6月才能覓得“雷公”蹤跡,這是因為這裡空氣乾燥,水份缺乏,雲都很少,更難得有積雨雲形成而響雷了。

雷電——既熟悉又陌生的天氣

我國雷暴主要發生在4月至9月,7月達到峰值,11月至次年2月全國幾乎無雷暴出現。統計發現,6月至8月也是我國雷電災害的高發期,此時雷電造成的傷亡人數佔全年的65%,其中,全年近三分之一的雷災傷亡出現在7月。

雷電——既熟悉又陌生的天氣

哪裡雷聲變多了,哪裡雷聲變少了?

統計數據發現,總體來看,1961-2016年中國年均單站雷暴日數在波動中呈現出減少趨勢。但1960年代年均單站雷暴日數相比1970年代偏小,其中1970年代年均單站雷暴日數最多,2000年代最少。通過對比發現,七大地理分區中年均單站雷暴日數均在2000年代普遍少,而2010年代開始才又開始增加。

雷電——既熟悉又陌生的天氣

從空間看,西藏大部分地區、重慶、甘肅北部、山西、河北、黑龍江西北部、浙江沿海等地區的雷暴日數呈現出明顯的增加趨勢。新疆西北部、四川西部和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等均呈現出明顯的減少趨勢。廣大的西北地區由於深居內陸腹地,水汽少,對流活動弱,較少形成雷暴事件,因此,雷暴日數的年際變化趨勢也相對不明顯。

雷電——既熟悉又陌生的天氣

來源 | 中國氣象報社

專家 | 清華大學助理研究員 孔鋒

作者 | 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美麗

中國氣象科普

微信公眾號:qxkpw2014

新浪微博:@中國氣象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