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外賣田野調查,平臺是否該為疫情買單?

二次外賣田野調查,平臺是否該為疫情買單?


最近,外賣商家和平臺之間的矛盾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4月10日,廣東省餐飲協會劍指美團外賣,指責其收取高額佣金、獨家合作限制涉嫌壟斷、各類收費層出不窮,並要求美團減免整個疫情期間廣東省內所有餐飲商戶外賣服務佣金5%等訴求。


針對這一問題,美團外賣方面回應稱,美團外賣持續虧損5年,即便在剛盈虧平衡的2019年,第四季度平均每單利潤不到2毛錢,平臺大部分收入花在了提供專業配送、獲取訂單和數字化建設上。而且,2019年美團外賣八成以上商戶佣金在10%-20%。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雙方的爭執想必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以人類喜歡同情弱勢群體的思維來看,平臺反倒會處於劣勢地位。在餐飲商家和中國第三大互聯網公司之間做出選擇,很多人本能會站在商家方,儘管活躍在美團外賣上的商家有好幾百萬。


但迴歸到事實層面,美團外賣是否抽傭比例過高?平臺是否應該承擔主要責任?地歌網針對此事採訪了一線商家,或許能夠提供一些參考性的意見。


目前,作為商家意見領袖的餐飲協會,指責美團外賣抽傭比例過高。按照廣東省餐飲協會援引數據顯示,廣東海豐縣120家商家上架美團外賣平臺,2019年無一家商戶的佣金抽成低於20%。


但佣金比例是否過高,這其實是一個相對概念,而非絕對。


通常情況下,平臺在制定某一收費標準時,會結合自身經營情況、前期投入、市場競爭等綜合因素考慮。例如華為發佈新機時,歐洲市場的價格會超過國內市場1000元左右,這並非情懷主導,而是由於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慘烈程度全球罕有。另外,快遞行業的“三通一達”針對不同客戶、不同地區,也會採取動態收費標準,這些都是商業利益主導的。


所以,在外賣行業,僅盯著某一平臺抽傭比例,而不考慮其他因素,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廣東海豐縣某小吃店老闆韓立告訴地歌網,自己開店已有4年,目前店面大約40平米,員工三人,除了堂食之外,做外賣業務已經數年。目前餓了麼和美團的費率基本一致,都是20%。


兩家平臺20%的抽傭比例,和廣東臺山市某螺獅粉店主徐斌所描述基本的一致。許斌告訴地歌網,其實美團外賣和餓了麼促銷形式、抽傭比例幾乎差不多。


不過,陝西西安一家快餐店店主告訴地歌網,自己2019年開始做外賣,美團抽傭比例為19%,餓了麼稍低一點;而位於上海的某烤肉飯負責人則稱,餓了麼抽傭比例為18%,美團外賣則為17.5%。


所以,從調研綜合情況來看,整體上餓了麼和美團外賣佣金比例基本一致,偶爾也會存在餓了麼和美團外賣抽傭費率互有高低的情況。此次廣東餐飲協會如果出於餐飲商家方面的考慮,劍指美團外賣一家,也是令人費解的。


那麼,從商家趨利避害的角度出發,如果此時餓了麼調低抽傭費率,大打價格戰,商家是否會與美團外賣進行斷舍離,投入餓了麼的懷抱?事情恐怕並不會這麼簡單。


其中主要原因,和單量有關。


韓立告訴地歌網,最近美團在做免配送費活動,日單量通常維持在20單左右,而餓了麼一天只有10多單,而且餓了麼平時活動較少,整體單量和美團外賣差距較大。


這樣的情況不止發生在廣東,廣西防城港市東興市某快餐店老闆告訴地歌網,自己做美團外賣已經有3、4年時間,抽傭比例為21%,餓了麼做了一年,抽傭比例為18%。雖然兩家平臺抽傭比例不同,但單量差別巨大。通常情況下,美團外賣每天最少20單,最多能有60多單,而餓了麼一天只有7、8單,好的時候也只有10多單。


根據Trustdata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Q3美團外賣市場佔有率約為65.8%,而餓了麼+餓了麼星選的市場佔有率,僅有32.2%,大概是美團的一半。另據QuestMobile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美團日活用戶數已達到6985.86萬,而同期餓了麼日活用戶數為1097.03萬,儘管這一統計數據遭到餓了麼方面的否認,但美團在市場份額以及日活用戶上超過餓了麼,幾乎是不爭的事實。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外賣商家一邊指責平臺費率過高,一邊真香,畢竟單量是實打實的。就算平臺費率再低,沒有單量交易,那也只是形同虛設。


此次廣東省餐飲協會,指責美團外賣的另一個焦點,是美團外賣強制商家進行“二選一”,涉嫌實施壟斷定價,濫用市場地位。


其實,關於二選一的爭議由來已久,廣泛存在於電商、地產中介等領域,這幾乎已經成為了司空見慣的事情,而且演變為商家互相攻伐的口水戰。


在地歌網的採訪中,大多數商家都稱並未遭到美團外賣強制二選一的情況。部分商家會籤獨家,但一般平臺方會給出對應的優惠措施。這種舉動,美團外賣存在,餓了麼同樣存在。有商家稱,如果平臺能夠提供足夠的支持力度,自己並不排斥籤獨家平臺。


另外,廣東餐飲協會稱美團外賣在廣東餐飲外賣的市場份額高達60-90%,已達到《反壟斷法》規定的市場支配地位,並且存在濫用的現象。那麼,美團是否利用平臺優勢,濫用市場地位呢?


根據市場佔有率界定公司是否涉嫌壟斷,對於互聯網企業通常很難適用。因為互聯網企業與實體企業不同之處在於,互聯網企業玩的是規模經濟,天然存在著贏者通吃的現象。如果僅以市場比例推斷的話,騰訊、阿里、百度是否涉嫌壟斷,濫用市場地位?這顯然說不過去。


另據業內人士分析,騰訊、阿里、百度常態運營利潤率通常在15—30%之間,而美團只有2.7%。更不消說,美團已經虧損九年,去年剛剛實現全年盈利。


但是,商家不堪重負的呼聲也是真實存在,並非空穴來風。那麼原因又出在哪裡?


此次平臺與商家矛盾的集中爆發,和新冠疫情脫不開關係。受疫情影響,開年以來,線下實體行業遭遇停擺,旅遊、餐飲、線下娛樂都成了重災區。所以商家在堂食無法開張的情況下,收入來源只能寄託在外賣業務上。


來自於陝西安康烤肉拌飯的店主告訴地歌網,自己之前主要以堂食為主,去年年底才上線外賣業務,線上基本出於推廣考慮,平時也沒有花費太多精力。但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外賣成為了主要渠道,現在房租每月支出得5000元,人工成本還得10000多,僅憑外賣業務無法抵扣成本,因此感覺不堪重負。


廣州市從化區一家米粉店主給地歌網算過一筆賬,自己50多平米的店面租金,另外還有四個員工,一個員工按3500工資算,自己每月的剛性成本支出就已經達到了2萬多元。而因為受到疫情影響,二月份堂食基本為0,外賣每天100多單,一個月外賣流水大約4萬多元,扣除平臺佣金、推廣費用、房租工資、原材料過後,也只是勉強持平。


對於餐飲商家而言,房租和人力支出是最大成本項,但這部分又是固定成本,只要開業,無論做不做外賣,使用美團還是餓了麼,都是無法迴避的。於是,商家便將注意力轉向彈性成本,也就是外賣佣金費率上。


那麼,平臺是否有義務,用自己的損失幫助商家抵扣固定成本?


通常情況下,平臺和商家是唇亡齒寒的關係。疫情期間,包括萬達、恆大等房地產公司都推出了減免商戶租金的措施。但是,這種減免是出於善意的考慮,其實本身並沒有這樣的義務。


市場的歸市場,輿論的歸輿論。


所以,平臺可能也會推出相應地幫扶措施,但首先要結合自身情況。而且,美團是否躺著數錢,而又一毛不拔呢?根據美團財報顯示,2019年,美團外賣第四季度平均每單利潤不到2毛錢,平臺大部分收入花在了提供專業配送、獲取訂單和數字化建設上。其中,2019年美團外賣整體佣金收入496億元,而騎手成本高達410億元,佔比高達83%。


正是基於此,疫情期間,美團外賣上百萬騎手像醫生、護士、警察一樣,參與維持著社會運轉,提供採購、送貨上門等服務,範圍覆蓋達到22個省,45個城市,一位美團小哥甚至登上了《時代週刊》雜誌封面。全民為美團外賣小哥瘋狂打call的背後,是美團長達數十年不斷投入的結果。


只不過,很多人只看到平臺抽傭,對這些投入選擇視而不見。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韓立、徐斌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