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品牌出海的難題究竟在哪:太像日本了

長期以來,國內的企業和品牌在國際化上,都往往因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無法成功。


有的人把原因歸類於第一代企業家,鄉土起家的他們無法適應國際化玩法;有的人把原因歸類於語言劣勢溝通效率低;還有人認為原因是沒有成型的職業經理人制度,在海外擴張時無法保證海外分部的效率。


但我認為,有一個被大家忽視的原因可能是:國內企業,長期以來,就是高度內卷化的思路。




01



內卷


首先,肯定會有人問,什麼是內卷。


內卷的意思,是當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由於無法繼續擴張,便開始陷入停滯不前的境界。

此時,無法對外釋放的力量就會轉向內部,導致內部的競爭壓力劇烈提升。


一個最典型最大眾化的內卷場景,是補課培訓。


假設一個學區的小孩們要通過考試進入學校,學校錄取名單是200人。


一開始,大家都不用補課,但一旦有一個家長讓小孩補課,在考試上取得了優勢,那麼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補課。


國產品牌出海的難題究竟在哪:太像日本了

最終,所有人都報了滿滿的培訓班。


那麼,上了這麼多培訓班,真的有好處嗎?答案是沒有,因為學校的招生總人數是不變的,不管你們上了培訓班也好,不上培訓班也罷,學校至始至終都只招200人,並不會變動。


這意味著所有人都上培訓班,和所有人都不上培訓班,本質上沒有區別。


蛋糕並沒有變大,但你為了吃到同樣的蛋糕,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上培訓班這個操作,就是內卷操作。

 

在商業領域,內卷化更是普遍操作。


比如新開了一個美食廣場,入駐了一批商家,初期這段時期,就是增量市場。


因為知道這個新廣場的顧客會越來越多,客流量會增長,蛋糕越來越大,所以商家們很容易賺錢,各種新店也會紛紛入駐。


國產品牌出海的難題究竟在哪:太像日本了

但隨著時間推移,周圍居民就那麼點,所有人都知道這裡了,沒有新增客流,但入駐的商家卻越來越多,房租也越來越高,此時就進入了慘烈的存量市場。


然後你就會看見,商家們開始劇烈競爭。典型的比如價格戰,你的黃燜雞賣15元,我就敢賣10元,你表示跳樓價賣8元,我就一分錢都不賺就賣6元。大家都辛苦打折,結果大家都沒得賺。


你可能覺得世界上哪有這麼傻的商家。但不好意思,真有!


甚至打到最激烈的程度,老闆都要親身上陣拼刺刀。


國產品牌出海的難題究竟在哪:太像日本了


簡單來說,市場增量見頂,無法獲得新增長點時,商家們就會開始相互爭奪原有市場份額,

打不出去,就會把內部市場變成慘烈的紅海。


此時你就會看見各種熟悉的價格戰,折扣戰,這些都是典型的內卷操作。


這些打法最顯著的特點是,沒有技術門檻,也不會有技術積累,還容易複製,很快就會變成大家都用的戰術。




02



多元化


除了價格戰,還有一個常見的內卷打法是多元化。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企業多元化開展新業務,明明是去吃大的蛋糕了,怎麼還叫內卷呢?


原因在於,

很多企業的多元化戰略,並不是隨著產業升級,縱向擴張業務。

比如華為通訊業務做的好了,向消費者領域進軍,做手機,手機做的好了,開始向上遊的芯片業務拓展。


國產品牌出海的難題究竟在哪:太像日本了

大部分企業的多元化,單純是原有市場見頂後,無力進行產業升級,也沒眼光佈局海外,只能拿著資金,湧入容易賺錢的行業裡。本質還是在原有的國內市場大蛋糕裡面分。


比如,2013年寒冬期,廣州起家,以豪宅聞名於業內的星河灣。他認為高端房產的用戶和高端白酒類似,於是毅然進軍高端白酒市場,一度成為業內佳話。但幾經波折後,星河灣白酒無奈折戟。如今,世人依然只知茅臺,而星河灣卻幾乎再無人說起。


國產品牌出海的難題究竟在哪:太像日本了

類似的,某知名地產公司在房地產領域賺到錢後,也想著進軍快消品市場,賣起了糧油、礦泉水。雖然很努力,但依然無法避免最終在快消市場的虧損,最後只能無奈退出。


類似的,很多快消公司賺錢後,跑去做房產,也是類似,都是沒想著產業升級,單純是拿著熱錢追熱點。


早年還有不少公司多元化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這幾年,大多數公司的多元化發展都陷入失敗。


很多人總結各種規律,什麼業務相隔過遠,企業文化不適應,其實哪有這麼複雜,單純就是大家都多元化,你賣房子的跑來賣礦泉水,我做飲料的跑去賣童裝,他賣服裝的跑去做房產。


大家都玩多元化,都沒技術積累,一碰面結果就是又只能拿出價格戰這個老武器,

廣告投了一大波,利潤沒有賺多少,一頓菜雞互啄,幾年後國外競品完成技術升級,一波全部帶走。


這個現象,在多個行業重複上演過多次。

 



03



定勢


現象的背後,必然有原因。


為什麼長期以來國內企業的主要思路都呈內卷化呢?一個原因可能在於,中國企業,長期參考學習的,都是隔壁日本的商業思維。松下幸之助等更是被許多企業家視為啟蒙式人物。


日本同樣是一個高度內卷化的社會,長期信奉的也是內卷化的商業戰術。


國產品牌出海的難題究竟在哪:太像日本了

很多商學院的入門案例乃至雞湯常客,就是日本商人薄利多銷賣草蓆的例子。把價格降低,顧客就會變多,最終發現賺了更多的錢。


那麼,日本的這個內卷戰術是哪來的呢?


答案是從我們中國學來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自古就信奉一種“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原則。


這是傳統東亞社會在擴張到極限無法繼續擴張時,產生的內卷式答案。


怎麼做人上人?

當所有的道路都被試過,當沒有新的市場進軍時,比別人更能吃苦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打價格戰,利潤比別人都低,大家都撐不下去熬不住,你就贏了。


這是一種沒有辦法下的無奈選擇,帶有一種自虐性質。


傳統文化有思維定勢,加上工業革命後普遍是國外商品進攻國內市場,

國內企業在潛意識裡就不會想到反攻海外市場,所以就形成了眼光普遍侷限在國內市場,

打法又是價格戰先行,各種多元化盲目擴張的情況。


而這個問題如果去問歐美老外,我覺得答案十有八九是“尋找新大陸”。

新大陸怎麼尋找?

堅船加利炮,更好的航海術。


所以你會發現,微軟,蘋果這些企業,要麼搞技術壟斷,要麼搞技術碾壓降維打擊,從不會和你玩什麼價格戰,人家不興這一套。

 



04



安踏


不過,這兩年,終於陸續有企業跳出這個定勢,開始把眼光投向產業升級,並反攻海外了。


比如,華為,小米,阿里等高科技企業,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


但更欣慰的是,這兩年陸續有傳統企業也開始了這一進化,比如,安踏。


2019年安踏集團財報發佈,顯示其全年收益首次突破三百億大關達到近34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超過40%,連續6年保持高速增長。實際上,早在2018年6月,安踏市值就高達1300億港元,相當於李寧

+特步+361°

之和的三倍。


國產品牌出海的難題究竟在哪:太像日本了

安踏的成功,源於對新大陸的開拓,他的新大陸開拓史,主要呈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加速安踏集團的全球化發力,同時進行海外品牌的收購


▶ 

2009年,安踏就收購了意大利運動時尚品牌斐樂的中國業務,並用10年時間使其成長為安踏集團另一重要的增長引擎。


 

2015-2017年,安踏陸續收購了英國戶外休閒、登山運動品牌斯潘迪(Sprandi),高端滑雪品牌迪桑特(Descente),韓國高端運動品牌可隆體育(Kolon Sport),童裝品牌Kingkow(小笑牛)等。


 

2019年3月,由安踏聯合投資者財團完成收購亞瑪芬體育公司,正式開啟了全球化進程。並對公司業務重新梳理,提出5個10億歐元的5年發展計劃,將始祖鳥Arc'teryx、薩洛蒙Salomon和威爾遜Wilson 3個品牌分別打造成為“10億歐元”的品牌;中國市場和直營模式計劃實現收益10億歐元。


國產品牌出海的難題究竟在哪:太像日本了

同時,安踏已在東南亞建立合資公司,並計劃進入歐洲及美國市場,並希望未來安踏的海外業務能佔到15%;去年底,安踏在上海成立了全球零售總部。安踏主品牌的海外拓展計劃,加上雄心勃勃的亞瑪芬5年發展計劃構成了安踏集團全球化戰略。


第二,則是對先進理念的吸收學習。


相比許多公司百花齊放的收購,安踏的收購特點是,非常聚焦,既能一直圍繞服裝行業佈局,同時又能做到從專業到時尚、從大眾到高端,消費者全覆蓋。


國產品牌出海的難題究竟在哪:太像日本了

安踏集團在收購後對手上所有的品牌進行梳理,根據不同的屬性分成了三個事業群:專業運動事業群(安踏、SPRANDI等)、時尚運動事業群(FILA及KINGKOW)以及戶

外運動事業群(

亞瑪芬體育AMER SPORTS 、迪桑特、可隆體育等

),三大品牌群專注各自領域的發展。


然後,在三大品牌群,前端呈現多品牌的情況下,對中後臺完成了整合。


實際上,大中臺玩法是阿里這樣一線互聯網公司的思路,但安踏很好地學習了。安踏集團內部搭建了集團零售、集團供應鏈和集團共享支持三大平臺,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品牌群完全獨立,但後端採購、物流、財務、零售、電商等能力共用。


品牌上積極進軍海外非常有目的性的收購,打法上吸收互聯網公司先進經驗,安踏對新大陸的試水是比較成功的。


而在舊大陸原有品牌的經營上,安踏也遵循了一種踏實的智慧。


安踏主品牌非常清楚自己在消費者眼中的定位,因而一心一意地做自己“極致性價比品牌”。反映在產品上就是讓消費者從“買得起”到“想要買”,除個別限量款外,安踏推出的產品仍然沒有太多價位上的波動。正是這樣的策略使安踏品牌延續了高速增長,2019年安踏品牌收益達人民幣174.5億元,增長21.8%。


國產品牌出海的難題究竟在哪:太像日本了

相比李寧一會玩90後潮牌一會改回來的搖擺,安踏主品牌呈現了定海神針的姿態。


主品牌穩固經營,子品牌積極探索新大陸,加上安踏至始至終貫徹了自己“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的核心思路,堅決不搞什麼莫名其妙的多元化,最終在市場上笑到了最後。


很多人把安踏的高市值歸類於營銷做的好,我卻覺得,安踏的勝利,是思路終於跳脫內卷化,開啟新大陸的勝利。




05



新大陸


其實很多時候,企業的失誤往往源自戰略失誤,而戰略失誤,又往往是眼光的定勢導致。


長期以來,國內品牌不管嘴上怎麼說,心底裡,往往都忽視了海外市場。因為對海外市場抱有敬畏也罷,不敢試探,待在舒適區也好,往往會出現一種拿下國內市場後,下意識的就會認為天花板到了,於是開始多元化,換個行業繼續刷國內副本。


然後接下來就是之前說過的,大家都玩多元化,都沒技術積累,結果就是一碰面結果就是又只能拿出價格戰這個老武器,一頓菜雞互啄,打了幾年都沒什麼變化。


國產品牌出海的難題究竟在哪:太像日本了

海外品牌,可能在執行上不如國內,但自始至終是一個全球性的眼光,一時拿不下中國市場,也往往可以在吃下全球市場後賺取利潤,完成技術升級,最終打進國內。


如果說,改開前四十年的主旋律,是制度上學習國外建立現代化企業。


那麼後四十年的主旋律,可能就是要在文化上推陳出新,跳出內卷,進軍新大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