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未婚,她卻被尊稱為“萬嬰之母”

在新冠狀病毒肺炎肆虐的時候,醫務工作者站在了跟病毒抗戰的一線,保護著國人的平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國難當頭,為武漢送去了200噸大米,幫助疫情最嚴重的武漢人民渡過難關。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京協和醫院出生,接生他的是一個女大夫,她叫林巧稚。

一生未婚,她卻被尊稱為“萬嬰之母”

林巧稚


1

1901年12月,林巧稚在福建省廈門市鼓浪嶼出生了,林巧稚的父親是一個知識分子,畢業於新加坡的一所大學,從事著教師和翻譯的工作,這讓林巧稚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英語。

1908年,林巧稚上女子小學校,開始了讀書生涯。她熱愛讀書,是個勤奮好學的女學生,她很珍惜讀書機會。1913年,由於成績優異,升入鼓浪嶼高等女子師範學校。1919年,畢業於廈門女子師範學校,並得以留校任教。

林巧稚5歲的時候,她母親患子宮癌去世了,這重大的打擊或許在林巧稚的心裡種下了一顆學醫的種子。

1921年7月,北京協和醫學院招生,在上海設了一個考點。林巧稚和一個女伴一起去上海參加考試。考英語的時候,因為正值酷夏,考場炎熱,女伴中暑並暈倒了。林巧稚立即起身和另外一名女考生一起把女伴抬到陰涼的地方,她很熟練地救治女伴。等女伴好起來後,考試已經結束了。林巧稚覺得錯過了一次考試沒有什麼,打算明年再來考過。

當時有位監考員目睹了這一突發事件的全程,他發現林巧稚擁有從醫難得的素質。第一,林巧稚會說流利的英語,這對於在協和醫學院學習很重要。第二,林巧稚能夠放棄自己的利益,果斷處理病人,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是從醫者最需要的。第三,監考員查看了林巧稚前幾科考試的成績,成績很好。

監考員寫信給北京協和醫學院,說明了林巧稚的情況,主考官被她捨己為人的精神感動了,破格錄取了她。從此,林巧稚走上了醫學道路,併為醫學事業奉獻了畢生的時間和精力。


一生未婚,她卻被尊稱為“萬嬰之母”

林巧稚


2

受母親去世的影響,也為了解救那些被婦科疾病折磨的婦女,林巧稚選擇了婦產科。

1929年,林巧稚從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並獲得醫學博士學位,被聘為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大夫。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畢業留院的中國女醫生,也是首屆“文海”獎學金的唯一獲得者。

1932年,林巧稚被北京協和醫學院派往英國倫敦婦產科醫院和曼徹斯特醫學院進修深造。第二年,林巧稚到奧地利維也納進行醫學考察。1939年,她到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學習,成為該校一名研究生。

在出國學習期間,林巧稚參觀了劍橋大學、紐漢姆大學,又在馬里蘭醫學院的婦產科裡進修實習了兩個月。林巧稚很珍惜出國學習的機會,她除了在實驗室工作,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圖書館裡學習。為了節省時間,中午她只吃一份夾心麵包。

在國外,林巧稚廣泛參觀了倫敦各家醫院和科研機構,參觀了鐳放射治療中心站先進的醫療設備,這奠定了她研究治療絨毛膜上皮癌的基礎。

林巧稚到英國皇家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在實驗室裡進行小兒宮內呼吸課題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被推薦到英國婦產科醫學會議上交流,受到廣泛好評。

一生未婚,她卻被尊稱為“萬嬰之母”


1940年,林巧稚回到北京協和醫院,升任婦產科主任,成為該院第一位中國籍女主任。

1941年底,受太平洋戰爭影響,北京協和醫院被日本人佔領,林巧稚和所有醫務人員被趕出了醫院。1948年,林巧稚又回到了北京協和醫院,並把她的學生一起調回了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

1956年,中國第一個婦產科專科醫院北京婦產醫院建成,林巧稚擔任第一院長。

1959年,林巧稚當選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並被任命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

林巧稚曾帶領醫務人員深入城鄉,考察婦女和兒童的疾病,主編了《家庭衛生顧問》、《家庭育兒大全》等書籍,對婦產科許多方面進行了研究,這些都是中國以往婦產科醫學史沒有涉及到的領域。

3

林巧稚說,救活一個產婦、孕婦,就是救活了兩個人。

20世紀50年代,一個婦女連續夭折了三個胎兒,病因是新生兒溶血癥,為了完成做母親的心願,這個婦女寫信給林巧稚,希望能夠得到她的救助。當時,新生兒溶血病在國內還沒有成活的先例。林巧稚查遍了國外最新的醫學信息,提出和進行了大規模的婦科病普查普治,約有關專家座談,創造出用臍靜脈換血的方法,治療新生兒溶血癥,填補了中國婦產科醫學的空白。

林巧稚不僅醫術高超,醫德也很受人敬佩。

白巖松曾說過,中國只有兩個職業是帶德的,一個是教師,一個是醫生。教師要負責人們的精神健康,醫生要進行肉體治療,還要進行精神撫慰。

林巧稚對待病人溫柔、耐心,原本病房裡是一片痛苦的哀嚎、不安、淒涼,林巧稚進入病房後,一邊跟病人聊天,一邊治療,耐心地安撫病人的情緒,病房突然呈現出極其溫暖的安寧。

一生未婚,她卻被尊稱為“萬嬰之母”


被日本人趕出北京協和醫院之後,林巧稚在北京東堂子衚衕開辦了一傢俬人診所。為了減輕病人的負擔,她主動採取降低掛號費、對貧窮患者醫療費減免等措施。

林巧稚不但給有錢有勢的婦女看病,對窮苦婦女也一視同仁。交不起看病錢的病人,她就免費治療。她有一個出診包,包裡總放著錢,以便隨時接濟貧困百姓。

林巧稚的同事回憶說,她曾親眼看見,林巧稚大夫掏出幾十塊錢給一個流產的貧窮婦女,讓她買營養品補身體。“那時林大夫的工資是300塊,像這樣資助病人的情況太常見了。”

“文化大革命”期間,林巧稚被劃為“重點改造對象”、“反動學術權威”,被分配到病房做護工,清洗便盆、倒痰盂等髒活、累活,但是樂觀堅強的她沒有被打倒,她認真地做著每件事。她說,她還在協和醫院,沒有離開,已經算很幸運了。

樂觀堅強的人,總能迎來曙光。後來,林巧稚又恢復了婦產科醫生的身份,繼續著協和醫院的婦產科工作和研究。

4

林巧稚考上北京協和醫學院時,已經20歲了,她的女同學都結婚了。她的家人擔心她年紀過大嫁不出去,曾試圖阻攔她去學醫,但是她學醫的決心未曾動搖,她說了一句話,那我就一輩子不嫁!這句話後來被應驗了。

有人說,林巧稚曾經有過一段朦朧的戀愛,但當時她被派去歐美考察、深造,戀情就終止了。

林巧稚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醫學事業中,各種病人和各種疑難雜症成為了她生活的全部。

林巧稚說,我到產房過生日更有意義,我為產房的孕婦接生,當小寶寶在我生日的時候降臨人世,那哇哇啼哭聲是最動聽的生命讚歌,對我來說,那是最好不過的生日禮物了。

一生未婚,她卻被尊稱為“萬嬰之母”


自從走進北京協和醫院那天起,林巧稚就和婦產工作分不開了。家裡的床頭放著電話,如果醫院有嚴重的病例,她就整夜地守著電話等消息。她曾笑著說,我的唯一伴侶就是床頭那部電話。

“文革”結束後,林巧稚已七十多歲了,體質逐漸衰弱。

1978年12月,林巧稚在英國訪問期間,因患缺血性腦血管病返回中國。後經首都醫院檢查,被確診為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栓、心臟病。即使疾病纏身,林巧稚仍心繫婦產科工作。她在輪椅上、病床上寫出了關於婦產科腫瘤的書籍。歷時4年時間,一部50萬字的著作《婦科腫瘤學》完成了。

林巧稚曾說,我願意做一輩子值班醫生。

1980年,林巧稚的病情加重住進了醫院。她要求值班醫生和護士,只要病人出現問題,即使是半夜也要通知她。在她去世的前一天,她還接生了6個嬰兒。

一生未婚,她卻被尊稱為“萬嬰之母”

林巧稚和首都醫院託兒所的兒童合影

1983年春,林巧稚的病情惡化,但她仍心心念念著婦產工作。在她昏迷的時候,還在斷斷續續地喊,快,快,拿產鉗來!產鉗!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82歲。

林巧稚的遺囑中,她將個人畢生積蓄3萬元人民幣捐給醫院託兒所,她的骨灰撒在故鄉鼓浪嶼的大海中。

5

冰心在《悼念林巧稚大夫》中寫道:

她是一團火焰、一塊磁石。她的“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極其豐滿充實地度過的,她從來不想到自己,她把自己所有的技術和感情,都貢獻傾注給了她周圍一切的人。關於她的醫術、醫德、她的嘉言懿行,受過她的醫治、她的愛護,她的培養的人都會寫出一篇很全面很動人的文章。

為了追求心中的醫學理想,林巧稚不惜說出“叛逆”的話,終身不嫁。從走進北京協和醫院那一刻起,她的心中就只裝著婦女、兒童的安危。病人太多,無暇顧及家庭,她寧願捨棄自己的個人家庭,去成全千千萬萬個家庭。她說,結了婚後,就要分出很多時間和精力來照顧自己的孩子,所以,她舍小家為大家,終生不嫁。林大夫沒有自己的孩子,卻成全了千千萬萬個婦女做母親的心願,而她也被她接生的孩子稱為“母親”。

在林巧稚的追悼會上,有一幅幛聯寫著:

創婦產事業,拓道、奠基、宏圖、奮鬥、奉獻九竅丹心,春蠶絲吐盡,靜悄悄長眠去;謀母兒健康,救死、扶傷、黨業、民生,笑染千萬白髮,蠟炬淚成灰,光熠熠照人間。

60個字,反映了她60餘年的工作和業績。

後人為了紀念林巧稚,在她的故鄉鼓浪嶼建造了林巧稚紀念館,名為“毓園”。“毓”有培育養育之意,林巧稚一生奉獻給婦產科事業,培養了一大批醫學人才,接生了5萬多名嬰兒,她擔得起這個“毓”字。2017年清明期間,我到鼓浪嶼旅遊,在林巧稚的雕像前,看見了很多前來紀念林大夫的人,人們永遠記得中國有位醫術高超、寧可犧牲自己也要照料別人的林大夫。

一生未婚,她卻被尊稱為“萬嬰之母”

毓園中的林巧稚雕像


為了感謝林巧稚的救命之恩,百姓把她接生的孩子起名為“念林”、“愛林”、“敬林”、“仰林”等,以此紀念林大夫。

一生未婚,她卻被尊稱為“萬嬰之母”


1990年,後人還設計了林巧稚紀念郵票,作家張清平寫了《林巧稚》書籍,電影《大愛如天》回顧了林巧稚的一生,該片是“中國科學家系列電視電影”的開篇之作。

一生未婚,她卻被尊稱為“萬嬰之母”


林巧稚大夫是母親和嬰兒的守護神,雖一生未婚,卻是“萬嬰之母”。

我以此文向奮鬥在一線的醫務人員,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