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分級診療體系中的基層醫療如何發展?

疫情期間,人民的日常健康服務也似乎受到了到影響,家門口的社區醫院、門診部為阻斷疫情傳播而部分停診,常面臨無處求醫的困境。不少學者提出,疫情過後,我們需更完善的分級診療體系,滿足人民不同的醫療需求。

分級診療制度是五項基本醫療制度之首,是整個醫療服務體系,服務模式和就醫秩序的一項基礎性、長遠性、系統性的制度。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能夠有效地分流集中在大醫院的患者,解決大醫院人滿為患的“戰時狀態”,起到“一子落下,滿盤皆活”的關鍵作用。它不僅在日常運轉中可以提升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還可以大大延展醫療服務體系的承載力。在當前環境下,分級診療制度中的基層醫療機構如何提供患者需要的新型醫療服務?

國家肯定基層醫療機構發揮的作用

近幾年隨著醫改的深入,在“強基層”的政策下基層醫療有了很大的改善。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全國從上至下的醫療衛生系統都調動了起來。面向基層,國家更是連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社會辦醫管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司關於進一步做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村地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要求基層做好防疫控疫工作。

基層醫療機構是我國衛生體系的網底,是基層打贏這場防疫戰的主力軍。體溫監測排查、發熱患者篩查工作、預檢分診、轉診、密切接觸人員管理、防疫知識的宣傳這些都是基層醫療機構要做的防疫工作。在這段時間以來,全國百萬基層醫生也在為此默默奉獻。國家也官方的角度肯定了基層醫療機構在防疫工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一場突襲的疫情對現有公共衛生體系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對基層醫療機構來說又何嘗不是。在疫情爆發後,我們會發現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仍存在問題。

疫情對基層醫療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城鄉居民防病治病中承擔著重要使命,是城鄉居民健康問題的第一接觸點。2019年1月至11月,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達40.4億,佔全國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的52.1%。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最基層醫療單位,在轄區範圍內的傳染病疫情監測、防控知識普及、流行病學調查、醫學觀察、預防性服務以及協助疾控部門調查處理暴發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此次疫情,對基層醫療建設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提高診療能力是剛需,基層醫療機構可以藉助各種配套設施的完善,包括醫共體的進一步建設、醫療數據化的進一步完善、遠程診療的升級、健康檔案的數字化與雲端化建設等手段,來提高診療能力,從而很好的與三甲綜合性醫院配合,做好輔助診療、有效轉診的工作。很多發達國家已經實行了分級診療的方法,讓病患從全科到專科,從初級別到高級別的醫療過程。例如美國的家庭醫生制度,就很好地起到了病患分流的作用。

同時,在目前的特殊情況下,基層醫療機構還可承擔患者的“疫情答疑”工作,具體可以通過“線上問診諮詢”來滿足該需求。據有關統計顯示,1月24日,支付寶上線在線義診服務,截止1月28日已經有160萬人次訪問該服務,其中,約40%的用戶關注應該如何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約25%的人詢問,如果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是否意味著已經被感染;還有其他10%的用戶關注如何有效杜絕被傳染,凸顯了群眾的需求。基層醫療服務的是鮮活的人,以及每個人背後的家庭,要從感情的維度來設計產品。

此外,還需加強能力培養,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體系應對疫情防控的綜合能力。此次疫情中,基層醫務人員或家庭醫生任務繁重,不僅要對居民進行防控知識宣教、居家隔離指導,還要提供預防性服務、協助疾控部門調查處理等,在突如其來的疫情和頭緒繁多的緊急任務面前,體現出能力不足、儲備不夠、缺乏訓練等普遍問題。針對此類情況,必須對基層醫務人員及時加強疫情防控知識和能力培訓,並進行針對性強的實戰演練,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體系應對疫情防控的綜合能力。

但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任重而道遠

從全國來看,基層醫療包括公立的社區衛生服務在過去十年醫改中得以發展,國家強調基本公衛服務注重慢病管理、疾病預防,以治療為中心轉向以預防為中心。目前我國的醫療服務體系仍是以大型公立醫院為主體的,優質醫療資源仍相對集中,全國範圍內的分級診療機制仍在建設中。

大型公立醫院平時承受著很大的診療工作負擔,仍能基本維持正常運行,然而一旦遇到疫情等突發事件,便顯現出一系列的問題。此次疫情就一定程度上表現出我國現有醫療與公共衛生系統不充足、不合理、不平衡的問題。實際情況是,除北上廣深杭等發達城市外,許多大城市三甲醫院數量不足、設施配置不到位,而中小城市各級醫療資源配置更是不齊全、不合理,醫療設施、醫治水平參差不齊。這就是大城市、大醫院往往應接不暇的原因。

此外,許多患者由於原有的就醫習慣、對基層醫療機構不夠信任,一旦生病就往大醫院跑,自認為沒什麼大事時才會考慮基層醫療機構。疫情當前,患者們更不會考慮基層醫療機構。再加上居民少出門,考慮到交叉感染的風險也不敢輕易去醫療機構。已經開診的機構門可羅雀,沒開診的照樣揹負著房租、人工、社保壓力。疫情背景下,對分級診療體系建設帶來了新要求。

可借鑑的基層醫療機構建設案例

1月31日上市的美國會員制基層醫療連鎖診所明星企業One Medical,其母公司為1Life Healthcare,經過13年長跑,正式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每股14美元,發行1750萬股,募資2.45億美元。One Medical是一個基於會員制的基層醫療平臺,同時具有線下診所和線上數字平臺。患者每年支付199美元的會員費,就可以通過遠程醫療諮詢為患者提供當日預約和7×24小時全天候數字化支持,使人們輕鬆獲得能夠負擔得起的醫療服務。

新型分級診療中,基層醫療機構特別是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可參考One Medical,推行會員制,提供線上線下兩種渠道的家庭醫生醫療服務。美國傳統醫療行業的缺點是預約時間長、候診時間長、環境嘈雜、費用昂貴,One Medical正在嘗試解決這一痛點。在One Medical,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預約醫生,甚至可以預約當天的醫生。患者的候診時間不會超過5分鐘,但與醫生的交流時間很長。患者還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全天候24小時的遠程醫療服務。One Medical的會員享受的醫療服務便捷、優質,價格也不過於昂貴,醫患關係很融洽,醫生更瞭解自己的“客戶”,像朋友一樣深入交流。

在中國,傳統社區診所由於技術、設備和人力等方面的限制,患者信任度偏低,發展受到制約。鄰家好醫生團隊經過艱辛的探索,對家庭醫療服務的經營理念、醫生畫像、診療質量、服務質量、環境外觀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思考與重構,力圖打造貼近社區和居民、受居民信任的新型社區診所。在此基礎上,通過精確鎖定目標客戶群,形成了區域內的品牌效應。鄰家好醫團隊經營新型家庭醫療服務近三年來,已開設診所近二十家,累計已為數十萬人次提供家門口的優質醫療健康服務,獲得了各方面的好評。

在鄰家好醫,他們也在推行一種不交會員費的“家庭醫生”服務,線上,鄰家好醫研發了一套適應新型社區診所特點的SaaS系統“若鄰雲診所”,這套系統包含了連鎖管理、數據挖掘、預約掛號、門診叫號、醫生接診、會員營銷、進銷存管理、隨訪管理、微商城等多種功能。

通過該信息系統的標準化流程,診所管理層可以進行集團化、標準化管理。在醫療質控上,鄰家好醫建立了標準化的病歷、病史、健康檔案、處方體系等框架,同時建立了嚴謹的診前、診中、診後管理流程;在供應鏈管理上,優化藥品採購流程,實現自動化核算功能,提升診所醫療產品的利潤率;在用戶管理上,形成用戶個性化健康專屬標籤,完善家庭檔案管理,向客戶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醫療服務;在醫療合作上,打通與大型綜合醫院的HIS系統聯結,完善上下游的雙向轉診服務,實現電子病歷的無縫對接。

線上,鄰家好醫團隊通過微信公眾號,將醫生執業信息公開,患者可以很方便的瞭解醫生的背景、履歷和專長。線下,鄰家好醫在杭州、金華、義烏等地開設了門診部和診所,每位鄰家好醫的醫生都會讓患者加自己的微信,把每個社區建立一個病友群,做到醫生對每位患者點對點服務,並有社群型的健康教育。

未來基層醫療七大變化

在本次疫情過後,不僅醫療制度改革將加快腳步,更重要的是加大基層醫療衛生的投入力度,讓基層醫療衛生單位更好的疏導、管理群眾的健康與安全。要建成能夠覆蓋全國居民的醫療體系,處在醫療體制中的基層醫療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01 診所經營連鎖化

“小病到社區、大病上醫院”,這是新醫改倡導的分級診療模式,也被視為緩解“大醫院看病難”的重要手段。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範圍和服務能力有限,個體診所難獲患者信任的情況下,連鎖化經營診所模式興起。從國際大趨勢看,個體診所是在衰敗的,以美國為例,診所醫生在向醫院發展,或者以合夥人形式出現,信息化背景下,個體模式很難成功。這種品牌化、規模化的連鎖診所,在基層醫療中的全科、兒科、中醫、口腔已初見規模。好的連鎖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運營效率、搶佔市場,獲得流量,從而做大做強,面對疫情等災難也會相對從容一些。

02 技術上的更迭

三甲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醫共體的進一步建設、醫療數據化的進一步完善、遠程診療的升級、健康檔案的數字化與雲端化建設等手段,這些技術都可以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能力,在防控疫情、日常醫療方面做好輔助診療、有效轉診的工作。阿里巴巴達摩院最新研發的“智能疫情機器人”,已經得到廣泛應用。該機器人能答覆大部分常規問詢。上線第一天,浙裡辦的網上智能問診服務對用戶諮詢的解決率超過92%。5G時代的到來,也將意味著信息傳遞的維度和速度將進入新階段,接下來將有一批高新技術行業致力於醫療行業的探索。

03 專注於患者

基層醫療機構和三甲綜合性醫院不同,解決的是常見病和多發病,並且有為居民預防保健、普及健康知識的功能。所以,基層醫療要更專注於患者本人,從人的角度來關注健康,而不是看病治病而已,管理好居民的健康行為,幫助居民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這才是更長久更有獲益的醫療服務。所以,基層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的產品應該是便捷的、可信的,更是有溫度的。

04 保障醫療質量

醫療質量是醫療機構靈魂,居民願不願意來基層醫療機構單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診所是否能夠保證醫療質量。強基層,不僅應當表現為診療環境、服務設施設備的改善,還應昇華為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改變基層沒有好醫生的固有印象。夯實基層醫療服務的質量根基,以一根準繩從頭量到底,這是分級診療制度能否成功實施的關鍵所在。讓患者遵循分級診療的原則逐級就醫,減少實施過程中的“摩擦力”,單純依靠制度設計和醫保報銷引導還不夠。

05 基層醫療需求旺盛

基層醫療市場是中國醫療的主戰場,人口基數大,醫療需求極其旺盛。同時,基層醫療能力弱,基礎設施差,高質量醫療服務供給缺乏。由於政策、技術、人才、資金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加強基層醫療水平建設一直存在如何切實落地的問題,有病就奔三甲醫院已經成為許多患者的第一選擇。政策的激勵偏差、資本投入的匱乏、人才易走難留、患者信任缺失以及以上種種因素產生的強大慣性,都是擺在基層醫療發展道路前的一座座大山。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硬件技術的不斷進步、智能算法和AI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物醫學技術的連續爆發,很多曾羈絆基層醫療發展的障礙正在消融,依託互聯網等多方面技術,新的商業模式如雨後春筍般生長壯大,連同政策改革的春風細雨將極大程度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雙向流動。這些變化大家有目共睹,但基層醫療發展道路上的大山仍舊存在。

06 線上診療接受度快速提升

經此一“疫”,人們無疑會越來越認可線上診療這一個不算新鮮但遠未普及的服務模式,尤其是在線諮詢、遠程醫療等業務將得到前所未有的接受度。互聯網醫療、AI醫療、醫療健康大數據等相關產業,不僅將得到政策更大的鼓勵和支持,最重要的患者潛在需求被充分激發出來了。一旦患者形成消費慣性和路徑依賴,這將徹底引爆長期被抑制的線上診療需求。

基層醫療在互聯網醫療上也應有大作為,包括但不限於線上健康評估、健康指導、健康宣教、就診指導、慢病複診和心理疏導等。可充分利用自建網站、公眾號、微信群、健康熱線等開展線上諮詢和服務。還可鼓勵機構和醫生儘快入駐流量大的互聯網平臺,如好大夫在線、微醫、京東健康、阿里健康、騰訊健康、春雨醫生、丁香醫生等。

07 社會資本加碼

經過對比發達國家的醫療體系,美國、日本即使是小醫院,配備的設施也是和大醫院一樣的,顯然,中國沒能做到這一步,這就需要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投入。對基層醫療進行投入意味著人們可以在生活和工作的社區附近獲得所需的衛生服務,這種衛生服務方式有效而且多數人負擔得起,也是讓人人享有健康的最有效、最高效的方式之一。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顧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認為,各個城市醫療防疫系統的補全以及高質量設備的投資,就是公共設施消費的具體內容,政府投入的每一臺設備也就變成了方便民眾的公共服務設施。國家要像修鐵路、高速公路一樣,修建中國公共衛生領域的基礎設施,中國33000多家醫療機構可能會變成5萬家、6萬家,而政府主導的醫療機構的高質量設備投入就是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能夠極大帶動經濟的發展。

疫情仍舊膠著,這場戰役進入攻堅戰之後,家庭醫生服務、在線問診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可能迎來新一輪的增長機會,而如何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構建有分級診療服務體系,也將是我國持續深化醫改的重要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