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不該對孩子說的話有哪些?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小葉子老師南茶媽媽


反思了一下。

作為父母不該說的,但是經常會脫口而出的話,應該會包括這麼幾句:

1.快點!快點!

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可能完全沒有體諒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孩子需要時間來成長,需要時間來調整他們的動作,直至身心協調,這個過程比鬥快

更重要。通常情況下,孩子被要求快點,會感到緊張,腦神經繃緊,不益於身心健康。家長習慣性催促,也是需要反省自身耐心和安排的問題了。這個錯誤,本人有犯過。

2.你怎麼……!?之類的反問句。

這種反問句,很有殺傷力。孩子通常就是呆住,不能思考,被嚇壞了。換個緩和的句式吧,如祈使句,“你可以……嗎?”父母們!

3.不要做……

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孩子們迷惑了:我該做什麼?我能做什麼?這些過多的管束語言,嚴重損傷了孩子們的自由。還是那個方法,以建議的祈使句來代替,會更好。

4.你自己玩吧。

面對孩子的邀請,我們常會用忙碌來拒絕了。我們應該更看到,孩子是需要陪伴的,尤其是在幼齡時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第一個朋友。如果邀請朋友一起玩被拒絕了,會失落,會孤獨,會傷心,更失去了一些屬於內心熱力之類的能量。青年後可能就不請求父母一起玩了。多珍惜孩子邀請你一起玩的時間吧!

還有好些,手機打字挺累,以後文章裡一一再細說了。


兒女心父母情


作為一個孩子,一個學了很多年心理學的孩子看到這個問題,真的很想結合自身的經歷來回答一下。

我的父母是愛我的,但是在他們的言語中總是習慣性的去否定我。或許這是中國的父母都會有的一點點通病吧,愛知深責之切,他們恨不得把他們所有的人生經歷和走過的彎路都直接告訴你,讓你不要再去重蹈他們的覆轍。他們是愛你的,所以他們希望你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能夠順利和平坦的,所以他們總是希望能夠把自己的經驗直接告訴你。你不能這樣做,這樣做是不對的,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你按照我的經驗,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做。

事實上,如果父母一直對孩子採用這樣一種否定和打擊的語言的話,在某種程度上會造成孩子對自己產生很強烈的懷疑。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缺少了這樣一部分自己做決定,然後自己去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的經歷。他們就很容易在長大,以後做決定時變得很猶豫,容易對自己產生懷疑。而當孩子長大以後有很多決定,其實父母已經沒有辦法替他們去做了,但是他們卻依然沒有習得自己為自己負責和果斷下決定的勇氣。這個時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實是會產生很大的問題影響的。

每個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或許有些彎路,真的要親自走過才能夠成長。


心臺愛吃紅豆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些不該說的話, 那麼首先就是破壞親子關係,其次就是打擊孩子的自尊心、不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 和喪失學習的動力。

具體有哪幾類型的話不能說呢?

1,避免說惡毒的語言。任何斥責、羞辱還是威脅的話都不能說。

“別吵!煩死了!”, 這是斥責的話。

“看你笨得像頭豬一樣!”, 這是羞辱的話。

“你再不收拾就推你出門了啊!”, 這是威脅的話。

說這些話只會破壞親子關係, 對解決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

我們可以說以下的話代替上面的話。

“寶寶, 媽媽很累, 你能不能玩玩具不說話, 等媽媽休息一會?”

“我們來看看能不能換個方法來做?”

“寶寶, 和媽媽一起來收拾。”

2,謹慎使用“但是”。

“但是”是個負面詞語,會引起親子衝突。因此,回應孩子的情感態度和表達時,可以試著用“與此同時”來代替“但是”,讓親子之間的衝突最小化。

舉個例子:

“你可以玩手機,與此同時, 你要記得我們的約定, 先完成作業。”

代替: “你可以玩手機, 但是先完成作業。”

3,以理服人, 不說負面的話,說積極正面的話 。

父母在忙碌的生活中,常常忍不住命令孩子做這樣,不做那樣。如果孩子無視或者拒絕,父母就會很生氣, 威脅的話很容易就衝口而出。

以理服人指的是每次命令孩子的時候,認真解釋命令背後的原因,談論規則或者命令背後的理由,而不是編個理由。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學會思考行為和選擇的後果,還可以迫使父母重新思考這些規則和命令的合理性。讓孩子能有更大的自治空間,減少家庭的權力爭奪。

4, 不說謊話。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常常讓父母猝不及防,不知道如何回答。但是說多少實話,取決於孩子的年齡和成熟度。比如孩子問:“我從哪裡來的?” , 你不能說“你是從垃圾堆撿回來的。”來敷衍,而是要根據孩子的年紀來解釋給他聽。 如果覺得不知道怎麼解釋, 可以藉助繪本, 如果他還追問更詳細的細節。 那隻能跟他說,等他再大點再給他解釋。

如果孩子相信父母會如實回答他們的問題,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就會積極向父母尋求建議。

以上就是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不該對孩子說的幾類型的話。

總結一下, 任何斥責、羞辱、威脅的話都不能說; 不說“但是”;不說負面的話, 以理服人;不撒謊, 實事求是。

避免不說上面這幾類話, 也就避開了親子交流的坑, 親子關係會更密切。孩子也會更容易遵守規則,更能保持學習的求知慾。

關注上方@秋楓聽得到:我是秋楓, 二寶媽,長期關注親子教育。歡迎與我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