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生产还污染环境!海宁余杭交界处一违法企业被查

“轰隆隆、轰隆隆”,在挖掘机连续的作业声中,位于海宁和余杭两地交界处的一非法台板印花厂“应声倒地”,工人们随即对拆除后的场地进行清理,随着一辆辆货车进进出出,一大片空地逐渐显现出来。




“4月9日,我们和余杭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成功拆除了这一非法台板印花厂,有力打击了跨界非法企业的嚣张气焰,给更多污染企业敲响了警钟。”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海宁分局许村分队分队长吴凯雄告诉记者,今年初以来,部分“散乱污”企业利用疫情防控期企业停产、道路封锁、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之机,把目光汇集到了位置偏僻的两市交界处,企图逃避环境监管。


从接到举报到企业拆除

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

“许村镇翁埠村与余杭区南苑街道吴庵村交界处有一处非法台板印花加工点正在生产并偷排污水,请尽快处置。”跟往常一样,早早来单位的吴凯雄刚打开电脑,办公桌上的电话便响了起来,接到群众举报后,吴凯雄第一时间带领执法人员赶赴现场。

几间简陋的大棚房,到处随意堆放着原料和垃圾。一走进这一台板印花厂,脏乱的景象映入眼帘,“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家企业一定有问题。”吴凯雄说,经过勘查、询问、拍照、登记,没过多久,执法人员就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该台板印花加工点利用原先畜禽养殖、蔬菜种植大棚约4000平方米左右,配备生产线15条,从事台板印花生产。企业无环评审批手续,生产过程中又偷排印花废气、废水,不仅破坏了两地生态环境,更对周边村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掌握情况后,吴凯雄迅速与余杭区生态环境部门取得联系。

随后,海宁—余杭两地生态环境部门根据2019年签订的《余杭、海宁两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和联合执法框架协议》组成联合执法组,对该非法加工点进行了取缔拆除。“目前,生产大棚已全部拆除,正在清理中。”吴凯雄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加大巡查力度,防止类似环境违法事件发生,为跨界地区居民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驾护航。”


从单边执法到协同治理

有效打破跨区域束缚

近年来,随着海宁、余杭两地交界地区经济迅猛发展,边界“散乱污”企业滋生,各种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但由于是跨界污染,缺少统一的联合治污机制,治污脱节现象比较严重,跨界企业逃避监管、屡查屡犯成为环境执法监管的难点。

那么该如何打破这一瓶颈?去年,海宁、余杭两地生态环境部门不断沟通协调,探索出一条跨行政区域联合治污合作机制的环境保护新路子——《余杭、海宁两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和联合执法框架协议》,建立了边界环保合作机制,为两地交界地区环境保护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记者了解到,该协议通过建立日常协作、联合调处、联合检查执法、边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等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针对群众反映的跨界信访问题,由信访反映人所在地生态环境部门“抄送”反映点位所在地生态环境部门,根据属地负责原则先行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反馈”信访反映人所在地生态环境部门。经协调小组同意,信访反映人所在地生态环境部门执法人员也可参与反映点所在地执法工作。



“对边界区域突出行业性环境问题,由双方共同参与协商制定整治方案,对污染源、建设项目重大变化和重大案件查处情况实施信息共享,这一机制有效打破行政区域束缚,确立了两地环境共同体的意识。”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海宁分局副局长徐迎忠表示。

边界环保合作机制推出以来,两地边界联合执法数5次,会商8次,出动执法人员共30余人次,成功处置了3起跨界环境事件,有力打击了跨界非法排污。(图片由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海宁分局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