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穀雨三候”,細品鄉村發展力量

從“穀雨三候”,細品鄉村發展力量

穀雨,雨生百穀。中國古代將穀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鳴鳩拂其羽;第三候為戴勝降於桑。”穀雨如恩澤,浮萍繁榮生長,布穀鳥展翅催耕,戴勝鳥在桑樹上忙著築巢。從“穀雨三候”中,亦可細品鄉村發展力量。

“第一候萍始生”,靜以承陽,應運而生,繁集體經濟之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如果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沒有實力,勢必會削弱村級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我們要堅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樣,講求實效”的原則,科學調整集體經濟結構,強化特色產業培育,“外請高手、內尋新手、提升老手”,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將“輸血式”創收轉化為“造血式”創收。同時,充分發揮村集體和村民的主體作用,激發群眾參與的內生動力,避免出現“幹部幹、群眾看”和“等靠要”現象。從而加快實現村級集體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真正實現“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美好願景。

“第二候鳴鳩拂其羽”,臉朝黃土,背朝天地,耘鄉村文化之田。鄉村振興,文化是靈魂。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軟指標”,但是“軟指標”不代表要被“軟對待”。我們要堅決消除將文化建設視作“務虛”的錯誤思維,有擔當、敢擔當、有作為、真作為。在文化振興中既要有所傳承,讓老百姓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也要有所創新,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動起來。我們要秉承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理念,挖掘、整理一批鄉村優秀文化遺產,全面建立鄉村文化保護項目,重點突出“土氣、老氣、生氣、朝氣”,大力開展“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鄉村品牌文化建設,讓文化在村民身邊生根發芽。

“第三候為戴勝降於桑”,種樹紮根,留人留心,築人才成長之巢。人才興則鄉村興,鄉村興則國家興。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才的重要作用,也曾多次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如何引入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這些都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在引入人才時,要打開視野,不拘一格,拓寬引人渠道,加大引人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留住人才時,要高看一眼,厚愛三分,懂得惜才、重才、愛才,護才,肯定人才價值,發揮人才作用。在培養人才時,要有所側重,長短結合,善於為人才提供發展機遇,打造培養平臺,讓人才在鄉村這片熱土上“扛重擔、挑大樑、站排頭、當先鋒”。在使用人才時,要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充分發揮人才的能動作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作者:姚玉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