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標準之外》,這部在豆瓣上只有326人標記的法國電影,卻讓我的心暖了整整一晚。兩位法國導演

埃裡克·託萊達諾 (Eric Toledano)和奧利維埃·納卡什(Olivier Nakache )再次奉獻了一部法式現實主義佳作。

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兩位導演最富盛名的作品當屬《觸不可及》,講述一位黑人看護與癱瘓富豪之間的友誼。該片至今在豆瓣上保持著9.2的高分。

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兩位導演擅長髮掘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來自心理和靈魂上的觸碰。他們的故事沒有好萊塢式的三段敘事,逼迫人物在矛盾和衝突中成長,壓力並非慾望和生死,而是那些生活裡作為平常的點點滴滴,最容易觸動心靈,被感知的生活瑣事兒。

《觸不可及》講述了“個體”之間的碰撞,《標準之外》則是眾人拾柴火焰高,講述了一群人的抱團取暖,側重群體與社會的有機互動。

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因此,《標準之外》無論在敘事或者結構上都比《觸不可及》更為複雜。它需要細膩的刻畫多位人物,不僅僅是文森特·卡索和勒達·卡代布兩位男神的“雙雄”,還有那些看上去不太起眼的幾位二級人物,群戲之下,多線推進,高潮“延時”而來,最後差點讓人淚水“倒流”進心臟啊。

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什麼是“標準”

影片中文譯名《標準之外》是對影片主題較為準確的轉譯。故事講述一群在標準之外,服務社會殘障群體,那些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和成年人的機構組織。

故事有一條非常明顯的支線,一男一女兩位調查員先後採訪了多位接受該組織幫助的家長、接受殘障群體的正規醫院、以及非官方的組織機構負責人Bruno(文森特·卡索 飾)。

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這條支線被安插在故事的各個章節,來回跳轉於機構人員照顧完那些自閉症患者之後。但他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麻煩製造者”,給男主角帶來壓力,逼迫他們改進,越過一個個障礙,克服困難,抵達故事終點。

他們兩人存在的意義,更多是為解釋“何為標準”,以及“標準之外”必須存在的意義。故事的核心人物是兩個機構的負責人Bruno和Malik(勒達·卡代布 飾)。他們一個負責專門照顧自閉症患者,一個則幫助邊緣少年重歸社會。

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主流社會中的兩個邊緣群體,在兩位負責人的幫助和運籌下,居然奇蹟般的完成了相互“幫助”的有機結合。

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Bruno機構裡的自閉症患者們被社會遺棄,因為症狀嚴重,連醫院也不願收治他們。Bruno甚至認為,把這些重症患者送去醫院是不負責的行為,因為醫院除了給他們每天“灌”藥,讓他們昏昏沉沉之外,並沒有任何有效治療,他們根本就無法重歸社會。

對此,Bruno提出“一對一”看護,即每一個患者都配備一位貼身看護,負責他平時的生活起居,引導他們接受機構組織的群體性治療,保護他們不因為自閉而“自殘”。

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但沒有一位接受了高等學位的人會願意照顧這群“麻煩精”,甚至被無緣無故的毆打。所以Malik機構中招來的那些邊緣少年們意外擔負起了這份重擔。影片以一位黑人小哥串起了“邊緣少年”的重要支線

。這位隨時可能誤入歧途的年輕人,一開始總是遲到,照顧患者時也漫不經心,非常不專業,甚至讓患者的生命遭受了威脅。

但黑人小哥的人物弧光以及那些暖心的片刻,清晰地呈現了這群非專業人士,標準之外的組織機構,在照顧自閉症患者時的艱難與不易。

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他們的確不夠專業,但卻能用善意和愛意去彌補。經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生和看護會條件反射地用書本上的知識去對待這群病人;而黑人小哥這樣的“標準之外”的人,卻會用更為人性和朋友式的方法“以禮相待”。

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比如黑人小哥在女看護的眼皮子底下幫助自己的患者“答題”,用一杯可樂,“引誘”患者完成了“表達自己想喝水”這一難題。

《標準之外》的主線和支線故事總結起來,就是不斷地“打破標準”的故事。那些事兒,那些人,原本都處於社會各個標準之外,但標準之外的這群人卻是標準之內的主流社會“無法承擔之重”,這個無解的矛盾,讓調查Bruno和Malik的機構兩位政府工作人員不得不選擇妥協。

影片最後,平時溫文爾雅的Bruno,面對刁難式的詢問,最後生氣、發洩地說“我不管了”,“你們來管吧”,“這是我的真心話”。可現實卻是,如果Bruno組織的機構不管了,這群自閉症患者恐怕只能被遺忘在醫院的角落,他們的家人將終日生活在愧疚與擔心中。

真實的力量

《標準之外》的確是慢熱的電影,敘事衝突也不算太強烈,唯一的強張力就來自片尾Bruno與調查人員的短暫對峙。

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但影片的真實性完全可以彌補敘事的剋制。兩位導演親自負責了劇本的打磨,據悉前後花費了兩年時間撰寫劇本,在現實中挑選人物和故事,與照顧自閉症患者的機構多次溝通。這讓影片出來的效果有點像紀錄片,真實感極強。那些細節上的刻畫,絕非編撰那麼簡單。其中,Bruno與他的首位患者,一個胖胖的小夥子之間的支線故事就讓人看到了細節真實的力量。

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小夥子還在少年時期就得到了Bruno的幫助,他是Bruno的第一位患者,對於兩人來說都意義非凡。即便少年已經成長為青年,有了獨自生活的基本能力,但Bruno和他的母親依然為他的未來感到擔憂。

他的暴力傾向,已經各種常人看來難以理解的行為依然阻撓他完全融入社會。如果完全“真實”的刻畫,也許會顯得太過苦大仇深,在兩位導演編劇的戲劇性塑造下,Bruno與胖小夥的互動顯得既生動又不乏幽默。

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比如,Bruno會跟蹤小夥坐火車,因為小夥無法剋制自己按火車上的緊急制動按鈕,導致小夥多次被送到警察局,而Bruno每次都會耐心解釋,保釋他出來。

小夥表達親密的方式是將自己的頭放在對方的肩膀上,如果你無法理解他的用意,自然會誤解他的行為,影片對於自閉症患者行為的呈現也是消除大眾刻板成見的最好的方式。

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影片的主題較為苦澀,但導演加入了不少積極的法式幽默,平衡了影片的情緒基調,讓觀眾較為輕鬆的理解了這一主題。這一點與《觸不可及》一樣。比如Bruno總是被朋友和同事送去一個又一個的“相親”現場,這些“配對”總是被忙碌和意外所打斷,其中不乏各種笑料和冷幽默。

但如果你仔細品味這些相親“車禍”現場,你會發現導演的用意所在。Bruno的最後一場“相親”完全是意外,一位患者的姐姐突然出現,兩人聊著聊著就有了感覺,Bruno罕見地邀請對方喝咖啡,這在前面幾場相親中顯得極為罕見。兩相對比,無疑實在說明,刻意的配對可能導致失敗,而無意間的真情流露可能才是最為成功的配對。

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結合影片的主題,收治自閉症患者的機構與青少年再就業的機構,原本兩個觸不可及的結構、不被大多人所看好的配對,但現在卻成為了社會中不可缺失的一環。真情實感勝過刻意和專業,更是高於合法與合理。真實的力量,就是如此讓人意想不到。

容易被忽視的標準之外

其實影片中的“標準之外”不僅是Bruno和Malik兩人成立的機構、他們照顧的患者、召集的員工,還有Bruno本人。《觸不可及》裡,已經完成了階層和膚色的融合與跨越。但在移民潮影響下的歐洲,以穆斯林為代表的“外來者”似乎是新的,需要被主流“正視”的邊緣群體。

將Bruno塑造成一位時刻帶著穆斯林小禮帽的機構領導者,一位“拯救”了歐洲自閉症患者,解決了歐洲社會性問題的外來者,絕對是兩位導演的“用心良苦”。Bruno的耐心、他的非凡毅力,善意和愛,以及因此承受的壓力和孤獨,都讓這位歐洲大陸的“外來者”顯得有血有肉,甚至比大多數歐洲人更有人情味。

移民反哺歐洲!《觸不可及》導演新佳作,用法式幽默詮釋社會難題

近年來,歐洲湧現了大量“移民潮”電影,切入點都是外來者的融入,或者本土者對於他們的接納。《標準之外》算是另闢蹊徑,找到了另一條表達“融合”的方式。外來者融入社會的方式絕非等待救濟,他們同樣可以憑藉自己的毅力和付出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可。

影片中,兩位穆斯林廚師給機構提供了聚會的場地,甚至會親自把美食送到看護者手裡,他們帶著麵包餵養了這群同樣帶著善意的機構員工們,愛的傳遞替代了衝突與融合,如此潤物細無聲的詮釋主題,讓《標準之外》又多了一層“言外之意”。

《標準之外》避免了真實帶來的沉重,以輕盈的敘事,抵達了深刻的社會內核,影片本身又何嘗不是“標準之外”的一部價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