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齡書蟲,你是如何判斷在看的小說是否是一部好小說的?

___Mary


老齡算不上,也就看了十幾年的小說,從楊紅櫻的《淘氣包馬小跳》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看的書算是比較雜的了。


如何看待小說的優劣,這其實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就像現在人看《穆斯林的葬禮》時,一部分人青睞於茅盾文學獎的名氣,而另一部分人又在回味文章的內核。雖然說,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就作為客觀事實存在的小說來說,其實有不變的內核存在,那種東西是不會因為看的人多了就改變的。

因為,事實就是事實,這沒辦法改變。


霍達頂著少數民族作家的稱號寫小說,她的文字裡透露著青年作家的自信和朝氣,但是在思想價值和核心觀念上存在著分裂和崎嶇,小說的尾巴甩得極其的不漂亮,甚至可以說是豬尾巴。

所以,這使得小說所呈現出來的味道,相比於同樣是茅盾文學獎作品——阿來的《塵埃落定》稍就低了一個層次。

那麼,迴歸到這個問題上,如何評判小說的優劣。


首先,你得有端正的三觀和堅定的立場。

不會隨著小說的深入辯解就失去了評判的眼光。有些小說明顯三觀扭曲,真善美一樣都沒有,用齷齪噁心的文字去沾染你的心靈。這種小說早點saygoodbye的好!

其次,閱讀量是最好的保障。

操千曲而識聲,什麼千奇百怪的小說都看了,重點是名著閱讀。你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自己的評判標準,就像進過城見過世面,就不會驚歎於一般的高樓大廈,只會衷心地讚歎偉大的萬里長城。

最後,還是一句話,一定的口碑是參考條件之一。

看看大家們的評價,雖然不一定正確和全面,但至少可以幫你掃掃雷,節省一些時間,再結合自己的標準,對小說作品做出你覺得合適的評判。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清風自有明月照


看小說十幾年了,絕對的老齡書蟲,我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小說是否成功:

  • 開頭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一般,小說的前50頁算作開頭,看完50頁眼球已被吸引,不停歇不自覺地繼續往下看,開頭就算成功,小說可以評50分。如果前50頁我都不能沉浸式看完,那麼小說基本失敗。

  • 人物塑造

小說以人物為主,講述的是人物的故事,所以人物塑造是否飽滿立體,真實可感就很重要。通俗來講,人物塑造成功,有經典的角色,小說也會跟著名聲大噪。盤點經典的小說:《三生三世枕上書》的東華帝君;《琅琊榜》裡的梅長蘇;《何以》裡的何以琛。無一不是經典人物讓小說更為經典,人物形象不討喜,再精彩的故事都乾癟無味。

  • 文筆

文筆是一個很寬泛,見仁見智的東西。在我這裡,如果作者行文流暢,邏輯清晰,情節無明顯漏洞,那就算好文筆。如果好文筆的基礎上,還能順帶學點不曾懂得的東西那就更好了。如果除了情愛,還有點特別的角度和思想可供人討論,那小說基本可稱經典。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歡迎關注 ,和我一起討論中外小說。


書為徑


首先我們是否拜讀這本小說,一般先篩選自己感興趣的題材,然後就是不可不看的就是小說的簡介了。通過簡介我們可以判斷這個故事題材是否新穎、小說情節是否緊扣以及人物特點的鮮明、文筆流暢等,其次作者文化底蘊深厚,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觀點鮮明,論據確鑿。這些都是引起我們繼續往下看的動力。

當然閱讀量和評論也是重要的參考標準,因為好的小說一定會有大批粉絲的追隨和膜拜。

但最最重要的是看完小說的觀感,好的小說像一盞燈塔指引漂泊的船隻回到港灣;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讓我們領悟人生的真諦,好的小說讓人醍醐灌頂,耳目一新。

好的小說不同於快餐文化,讓我們讀完就摒棄一邊,而是像和一位靈魂有趣的朋友交心,共同思考、領悟並探討屬於自己內心真正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