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居家的你有好好讀書嗎?讀不進去怎麼辦……

疫情期間,居家的你有好好讀書嗎?讀不進去怎麼辦……

疫情期間,許多人在我公眾號裡留言說:“天天待在家裡,不想再每天刷抖音玩遊戲墮落下去,想讀書充實自己,但讀不進去怎麼辦?”

讀不進去?其實是有原因的……

今天,我們來談談“閱讀困難症”(非醫學名詞)

“閱讀困難症”,顧名思義,就是指閱讀的時候感到吃力,或許是在看字的過程,或許是看完字後思考的過程。我們也稱之為“理解困難症”。當然,這裡區別於閱讀障礙症。閱讀障礙症:簡單說來它是一種大腦綜合處理視覺和聽覺信息不能協調而引起的一種閱讀和拼寫障礙症。要特別注意區分它和那種因為智力低下而引起的閱讀障礙症,相反很多患者是智商極高,甚至包括天才型的人。像達芬奇,愛迪生,愛因斯坦,肯尼迪在兒童時代都被認為成績極差的“笨孩子”,最後科學家發現他們都屬於閱讀障礙症的典型例子。它的表現特徵主要反映在識字閱讀方面,其原因也是複雜而多面的,但兒童時期可以進行科學的矯正。

“閱讀困難症”

這不是個醫學名詞,更不是個真正存在的什麼精神類的疾病,而是現代人的通病。

文字是人類文明最偉大的產物,各國文字的歷史都包含有豐富的精神食糧,特別是中華民族的漢字。因此,不僅是老外學漢語感到困難,就連中國人自己在學習漢語語法體系的時候,都會明顯感覺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是某211大學漢語言基礎學的老師告訴我的,在某省211大學裡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不管哪一屆,在這門科目的期末考試中,掛科率都竟然平均高達38%,80分以上的人數不足7%,這門專業課主要考察的就是漢語的語法體系。漢語不同於英語等字母語言,它極為複雜的語法系統讓表達往往變得沒有固定的套路。 作為中國人的你可能不這麼覺得,因為每天都在流利的說著大白話,但如果叫你做一套真正的“語文試卷”,那你就會感覺到什麼叫做欲哭無淚了。如果放在民國,可能情況會好很多,但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別是智能手機風靡全球的這六七年來年,全人類的年平均閱讀量都有所下降,平均閱讀量本就寒酸的中國人,受這“線上衝擊”之後,平均每人一年的讀書量不足1本。如此,便導致了大規模的群體閱讀困難症。

“症狀”:

不知你是否感覺到,在你拿著書本準備閱讀的時候卻漫不經心,在你想集中注意力認真讀本書的時候卻無精打采,即使你不讀報紙和紙質書,看到手機長文的你也一定會忍不用大拇指刷刷的往下滑,看到一些複雜句時一時半會兒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什麼……這些現象如果你都對上號了,那必須很嚴肅的告訴你,你已經患上了閱讀困難症。

當然,這不完全怪你,智能手機是始作俑者,而智能手機上推送的各種垃圾信息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各種低質量的文字信息充斥著手機屏幕:各種毫無意義的簡單句、錯字、語病等語言“毒瘤”在你不知不覺的瀏覽中嵌入你的大腦,各種用中小學生水平寫出的新聞信息也在你不經意間深深刻在你的心裡。從此,你不僅提筆忘字,甚至不知如何用文學語言來描述窗外湛藍的天空和自由的飛鳥。這是大腦萎縮的警告。

“病”來了該如何治?

1、遠離智能手機和電腦。在信息時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或許也只有山上的道士和廟裡的僧?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那些是你注意力的殺手,警惕它們,一定要警惕!

2、有意識的進行信息篩選。手機上閱讀資源豐富,就拿微信公眾號來說,有90%的專注做內容生產,其中,僅有15%是真正做原創,這15%裡面,有70%是陳詞濫調的說教,有25%的是專業知識,僅有5%的文章具有高質量的普世價值特徵。想要做到有質量的信息選擇也是不容易的,因為人或多或少都有獵奇欲,加上現實中無數標題黨的狂轟濫炸,你理性選擇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

3、強迫自己閱讀。少看一些線上的東西,多強迫自己讀書看報,即使剛開始你會感到很難受,啥也讀不懂,沒關係,從簡單的文章讀起,比如一些好懂的小說或故事,買本《讀者》或《故事會》,每天一小時,堅持一個月,你會發現閱讀困難症的情況會有所改善。

4、選擇閱讀方式。看書看不進去,那就“聽書”,雖說聽覺比視覺更容易使人遺忘,但聽一段高質量的內容總比看一篇爛文章好的太多。目前,在聽書市場上,信息質量普遍較高。

5、立刻放下手機拿起書

。沒錯,這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疫情期間,好好在家提升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