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記:兩度援疆,收穫滿滿幸福

  離開新疆和田已經一年多,蒙城縣第二中學教師董思記仍然清楚地記得那裡每一個孩子的音容笑貌,孩子們也經常給他寄來新疆大棗、山核桃等特產。每每收到這樣的禮包,都是他最幸福的時刻。

  2015年6月,董思記結束了新疆和田一中一年的支教生活。剛回到家鄉,他就因支教成績突出,被二次派往和田繼續支教。兩年中,董思記用赤誠點亮了邊疆教育,也收穫了滿滿幸福。

董思記:兩度援疆,收穫滿滿幸福

  董思記(前面中間)支教期間經常利用課餘時間為孩子輔導功課

  異地熱血青年的倆心願

  2003年畢業至今,董思記一直在蒙城二中任教,並在當地安了家。很多同事並不知道,他並非蒙城本地人,而是碭山縣人。大學期間,董思記心中就種下了這樣一顆夢想種子:畢業後一定要到蒙城教書。

  “當時,蒙城教育遠近聞名,有‘學在蒙城’之說,儘管那時的亳州已經獨立建市,但很多人仍舊習慣把蒙城教育比作是阜陽教育的‘東方紅’。除了蒙城,我心中沒有第二個選擇。”想起當年的情景,董思記記憶猶新。

  大學期間的董思記,活脫脫一個熱血青年,整天嚷著支援西部建設。但因為各方面原因,未能如願。直到2014年8月,董思記才如願實現第二個心願,成為我省第五批援疆支教教師中的一員。

  初到西域,和田乾燥的天氣和肆虐的風沙就給了董思記一個“下馬威”。高原反應、口鼻流血、頭暈氣短……種種不適,接踵而至。但董思記沒有絲毫畏怯。

  “自己選的,咬牙也要堅持,我總是笑著提醒自己:沒事,習慣就好了。”董思記說。

  兩次援疆收穫滿滿幸福

  董思記支教的學校是和田一中,他帶三個班的物理課。由於學生漢語水平不高,接受能力有限。課堂上,他就用淺顯的語言、精緻的實驗、生動的圖片和優美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慢慢培養其興趣。課下,當地的老師經常看到董思記和學生掰手腕、做遊戲、輔導功課的場景,不僅如此,董老師還拜了許多“小老師”,向孩子們學習維吾爾語。漸漸地,孩子們都喜歡上了他的課。

  把先進的教學理念灌輸給當地教師,董思記始終沒有忘記這一重要使命。憑藉多年物理教學教研經驗,他頻繁開設觀摩課,把蒙城先進的教學經驗帶到和田一中課堂上,並與多名教師一起討論、改進教學模式,為孩子們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2015年,董思記因支教成績突出,被二次派往和田支教。這次,他更側重於傳授先進的學校管理經驗。

  如今,離開新疆和田已經一年多,董思記仍清楚地記得那裡每一個孩子的音容笑貌。孩子們也經常給他寄來信件和新疆大棗、山核桃等特產。“每每收到這樣的禮包,都是我最幸福的時刻。”董思記說。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回到蒙城二中,董思記把對教育事業的執著重新加註到自己學生身上。陪伴,就是他對好的教育方式的一種詮釋。

  從早晨6:30到晚上10:30,每天的這16個小時裡,董思記從未離開過學校。早上陪孩子們一起晨讀,晚上陪孩子們一起鑽研題目;自習課和午休時間靜靜坐在講臺前批改作業,隨時做好孩子們的全科輔導教師;晚自習結束後,董思記也要趕到每一個宿舍,必須等到孩子們都上床準備入睡了,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往十里路以外的家趕。

  “孩子們能體會我的辛苦,所以學習特別賣勁,給我掙了不少光。”董思記說,他上屆帶的是普通班,孩子的綜合成績總是位居十多個普通班之首。上學期,學校把8個實驗班中的一個交給了他,目前,這個班的綜合成績從未出過全年級前二。

  對於董思記來說,他得到了學生的信任,卻失去了對女兒的寵愛。幾乎沒有陪女兒寫過作業、看過書,甚至連陪她一起去遊樂場的時間都屈指可數。在去年的“藥都最美教師”頒獎晚會上,4歲的女兒作為神秘嘉賓被邀請到現場,沒說兩句話便淚流滿面。最後,卻故作懂事地說:“爸爸是老師,他不止我一個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