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激情、衝突與圓融

性:激情、衝突與圓融

1 性的激情、燃燒與欲求

走進畫廊,站在攝影作品之前,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腳步,久久凝視,思想彷彿長了翅膀,飛上了雲端。作品給我們啟示,想起了幾個關鍵詞,像是碧海無際,海豚躍出了水面。那就是:激情、差別、衝突、圓融。

作品展示的是二個人的世界,黑白的畫面,寂寥的光和影,躁動的身形,焦盼的眼神,無一不在營造一種不可逃離的氛圍,一種立地就範的語境:人類的性,它的張力、躁動與焦慮。

黑格爾具有否定之否定的理論,可用其洞察事物發展的一般規跡。這個理論指出,任何物質與精神都要經歷“正題、反題、合題”三個階段,而性的歷程與走勢,也必然經歷這三個進程。性的形成與激情是作為“正題”的第一進程。性的差別、衝突與孤獨是作為“反題”的第二進程。性的結合與圓融是性的第三進程,即它的歸宿與終結。

對於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類來說,性,一直是心靈最深處的未知領域,而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最終揭開它的秘密。

人類兒童五、六歲之後,開始對自己的性器官發生興趣,它成為全身最敏感的部分,會以摩擦以求得快感。甚至會產生與父母發生性愛關係的幻想。戀母、戀父情結由此萌生。這是人生的性初醒期。

到了6至11歲,兒童的性本能進入安靜期,被冷靜地雪藏起來,性侵犯與受虐的幻想,及一切危險的衝動埋入潛意識,像初月躲進雲彩。這時期的兒童能夠自由地投入日常活動中去,運動、遊戲和獲得知識。

當這兩個時期過去。人類終於迎來了動盪不安的生殖期。女孩大概在11歲開始,男孩起始於13歲以後。這時男女的生殖系統逐漸成熟,荷爾蒙分泌日益旺盛,性能量充分噴湧。

直至青年期,人們在道德許可的前提下竭力尋找性釋放管道。性理念也從此完全覺醒。以發情、求歡、做愛為特徵的成人性鏈接最終完成,並反覆循環不已,由此形成人生。

在尼采看來,因飢餓而產生慾望,因慾望而產生意志。食飢餓與性飢餓,食飢餓產生在前,性飢餓產生在後。食飢餓是低層飢餓,性飢餓是高層飢餓。食飢餓是表淺飢餓,性飢餓是本質飢餓。人生立志“逆襲”,原為“飢餓”,歸根結底是為了“性飢餓”。

因“性飢餓”而激起的亢奮,即強烈意志,是發動生命機器、開啟澎拜動力的根本“原油”。

性:激情、衝突與圓融

2 性的差別、衝突與孤獨

我們看到眼前的攝影作品是黑白色調的。黑色象徵著黑夜。白色象徵著黎明。我們還看到攝影作品集中突出了畫中人的眼神的變化。時而聚合在一起,時而又各自分散。時而燃燒著慾望的烈火,時而化作灰燼,冷漠而惆悵。

人類的性獲得覚醒之後,並未即刻享受到它的甜美,緊接而來的是性的衝突、迷茫與反叛。對此我們從攝影作品得到充分的感受。這時候的男女不由自主地從相互擁抱的狀態中解脫出來。他們的目光不再熱切的對視,扭曲的嘴角顯示初飲愛酒時感覺到的苦澀,尷尬與排斥。

著名女權主義思想家波伏娃寫有《第二性》一書,指出性的衝突與排斥源於性的差別與不平等。她說過這樣的話: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極大不幸則在於,她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作為女人,當愛一個人而無法確定他愛我嗎?或是愛我多少,就會造成困惑、焦慮,一種對愛的排斥。然而更多更大的困惑,則來源於對男女差別的警覺與敏感。

女人,這個“相對於男人不是主體而為客體的人”,她的一切特性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按照男人的願望,後天“改塑”的。在這個世界上,男人是主體,而女人,這被迫成為客體,成為男人的附庸。

她比男人更孤獨,若無家庭則什麼也不是。家庭成為摧殘人的負擔,家務的重量全部都壓在她的肩上。

女人對性愛因此而淡然,她們會在沒有月亮的黑夜,來到月桂樹下作如下的哀唱:你來或不來,你愛或不愛,我都是這支無香花。如果需要萬人神迷的香氣和眾星捧月的追慕之聲,才能獲取你的垂憐,我寧可永遠孤獨。我會將所有念想深埋,掩上記憶的重門,即使荒寒,也永遠是,一支無香的花。(《無香花》 )

對於女人的困惑,男人作出直覺的反應。弗洛伊德認為男人是這樣的“動物”,“既求生,也求死。既追逐光明,也追逐黑暗。既渴望愛,卻又近乎自毀地浪擲手中的愛。好像一直有一片荒蕪的夜地,留給那個幽暗又寂寞的自我。”

尼釆熱戀莎樂美,苦苦追逐,從精神的谷底仰望山頂,那裡有他膜拜的女神,高高在上。當他千辛萬苦追到山頂,美豔高冷的莎樂美卻把他推落到山谷。他遍體鱗傷,無限哀傷,無比怨仇。尼采偉大的哲學體系中,就此多出“仇女論”的一章。

尼采說:“如果你到女人那裡去,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 這條“鞭子”,究竟是一條什麼樣的“鞭子”。這條“鞭子”表現尼采對於婦女,由恐懼、嫌惡,直至憎恨混合而成的複雜情愫。

這條“鞭子”宣示著尼采對異性的防範、猜忌與超級的不信任。更直觀地說,這是一條奴役的“鞭子”。體現尼采內心深處強暴的性蹂躪與性徵服的男性暴力傾向。這條“鞭子”在尼采的思想中投下永不消逝的陰影。

失去愛的男人從此寂寞,這是一種病症,彷彿只有恢復孤獨才能治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尼采重要的作品,通過查拉圖斯特拉之口講述對性愛的思考。他失去了愛,沉溺於寂寞而無法自拔,為了自救自愈,他選擇上山,用孤獨療傷。

性:激情、衝突與圓融

3 性的癒合、迴歸與圓融

人類性愛的最後結果是好的,在走過孤獨、離散與衝突之後,性愛走上了癒合、迴歸與圓融的坦途。讓我們再次把目光聚焦於SUN的攝影作品,可以看到男女雙方的目光相互接觸,對視與溝通,他們重新擁抱在一起。冰雪已經融化,愛情獲得了新生。天邊的曙光亮了起來,林裡的小鳥歡快地歌唱。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一些重要的女人,首先是具有血緣關係的女人。母親最重要,促使身體的成長與性格的形成。除此外就是發生感情聯繫的女人。妻子、情人以至性伴。她們有的擦肩而過,留下浮光掠影的淡泊記憶。有的刻骨銘心,走進了生命的深處,顛覆了他的心性,變更了他的目標,鑄造了他的人生。其影響甚至超越母親,這是命運邂逅,無法變更的宿命。

事實已經告訴我們。真情厚愛的兩性儘管中間隔著千山萬水,儘管需要克服千難萬險,最終還是要走到一起。因為他們之間的感情,剪不斷,理還亂,千絲萬縷。

這使我們想到馬爾克斯的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的男女主人翁,他們的愛百般曲折,如梁文道所評說,愛情是一種病。對阿里薩來講,這場由文字幻想營造的愛情疾病,從來沒有被治癒過,因而他執著地待了51年9個月4天。讓他最終等到了與情人見面的一刻。

愛,將凝聚為力量,通力合作,去完成重大的使命。步入中年的莎樂美風韻猶存,天生麗質。她與弗洛伊德相識,走進科學家孤寂的內心。跋涉在科學探險的崎嶇山路上,他們成為忠實的同行者與“合夥人”。人們這樣說莎樂美是具有非凡能力的女神繆斯,她與偉大男人邂逅,共同產下“精神的新生兒”,即現代的精神分析法的偉大成果。

真正的愛,經得起生死患難的考驗,即使死神的來臨,也無法將他們的愛拆散。薩特生命的最後10年,是在病痛的困難中渡過的。1971年薩特中風,1973年舊病復發,生命如風燈殘燭。

這時,波伏娃從遠方奔赴到薩特的身邊,從此不棄不離,日夕陪伴,悉心料理病人。1980年春日的晚上,薩特進入彌留狀態,他緊握波伏娃的手,叫著她的小名,斷斷續續地吐出最後的話語:“我非常愛你,我親愛的海狸。”

性是瀰漫於自然人間的本質基礎,從經驗論的角度去思考,最原始的性不是植物與動物的雌雄,也不是人類的男生和女生。

性原本是宇宙萬物恆久生存的電與磁,這是宇宙之靈,萬物之魂,是電的正負兩極,是磁場的南北對稱,是太極圖的陰陽雙卦。

每一個真實的愛情都為陰電和陽電的碰撞。像是從天上垂下一億伏的高壓電流,與大地驟然地連接所發生的電擊,那樣的驚天動地。

這就是人類性愛的最後結局:經歷黑夜後的黎明,走過苦難後的甘甜,回味苦澀時的微笑。如果創傷那麼已經癒合,如果迷失那麼已經迴歸,如果衝突那麼已經圓融。

作者:盛邦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來源:愛思想網

性:激情、衝突與圓融

近期熱文

  • 易中天:我們為什麼死不認錯

  • 因為疫情,歐洲哲學家們吵翻了!

  • 陳嘉映如何好好度過這一生,就是哲學

  • 孫向晨柏林授課遭質疑:講中國哲學還有意義嗎?

  • 《西部世界》中的梅芙是如何破解“缸中之腦”和“羅素悖論”的?

性:激情、衝突與圓融

宅家看文章,是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