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宝钢: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第五次转型(-)

【前言】

今天的人们常常会追问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如此之强大,那么,科学之后是什么?

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一个词是“形而上学”,它的英文原意是“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借此意的表达和延伸,“科学之后”是否也可以翻译成“metasciences”?倘若果真如此,那么,“metasciences”的英文意思又是什么?

的确,近代科学的诞生,从牛顿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算起,之前的科学经历了“卵、虫、蛹”的阶段,已经432年了。

经过了400多年的时代变迁,科学正在“网络科学”和“量子科学”的双重作用下,开始步入到了“作茧自缚”的境地。未来科学如何摆脱极限的束缚,正成为科学“山重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破茧成蝶”之作。

胡宝钢: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第五次转型(-)

当代人类社会正在面临着第五次转型(人种、人性、人文、人理和人格),并且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浪盖过一浪的迭代复合。

虽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地域差异、文化差异、观念差异和经济差异等。但当今整个人类社会的思想意识仍然是以西方文明为主导,这早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胡宝钢: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第五次转型(-)

那么,这种单极化世界能够持续多久?未来是否会出现两极化或多极化?这种两极化之间是彼此之间的对立,还是相互融合?这些复杂性问题也许短时间内谁也没有找到答案,也无法找到答案。

但有一个关键点可以让我们引起深思,并依此来探寻未来人类社会的转型之路。这个关键点就是科学,以及由科学所引发的一连串附产品!

事实上,尽管人类社会走过了几万年的“存在”过程,几千年的“文明”过程,几百年的“知识”过程,但科学的出现,仍然是至今为止人类可记忆、可炫耀、可应用的最伟大的辉煌成就,没有之一。

胡宝钢: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第五次转型(-)

于是,人类将一切事物的对错都与科学对照,似乎科学的就是真理的,科学的就是正确的。科学成了衡量人类社会一切行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也许在当时、在过去,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正确的。但正如科学自身所定义的那样,连科学自己都在否定科学是永远正确的,那么,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科学不是万能的”这句话更有时代意义。

胡宝钢: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第五次转型(-)

当然,这句话的后半句是“没有科学却是万万不能的”。它恰恰又在告诉我们,“源于科学,研于科学、忠于科学、高于科学,超于科学”应当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和趋势。而沿着科学的路径,创造一个“化蛹成蝶”的新型人类社会体系,正是未来人类所面临的机遇与选择。

所以,我们曾经得以高歌和颂扬的“公元”时代(耶稣纪元)应该让位于科学时代,并以科学为新的起点(科学纪元),来重新定义世界,定义智慧……!(关于科学的论述,这里先省略)。

胡宝钢: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第五次转型(-)

这里有个时代划分的问题,即,科学之前的世界与科学之后的世界究竟有什么不同?

如果我们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五个阶段的话:“人种(天下)存在、人性(社会)文明、人理(地球)知识、人文(世界)科学、人格(宇宙)智慧”。立刻会对虚实世界的构成产生兴趣。

胡宝钢: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第五次转型(-)

正是由于科学的出现,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的所谓智慧本质上是一种智力(intelligence),这种智力由于受到人体自身条件的制约,或者受到外来条件的影响,逐渐弱化了人的智力,而表现为一种“有限智慧”。

与此同时,随着科学的不断创新,人们发现,除了人本身具备一定的智力(intelligence)外,物本身也会具有一定的智能(smart),而且这种智能由于受到外来条件的激励,或者受到内在条件的累积,更加强化了物的智能,而表现为一种“无限智慧”。

胡宝钢: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第五次转型(-)

可见,“科学之后”也许正是一个伟大的“后科学”时代。那么,什么是“后科学”?“后科学时代”有什么特征?

所谓“智慧科学”,就是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科学开始达到了极限的程度,从而堆积成了“复杂性科学”。

胡宝钢: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第五次转型(-)

伴随着科学“物极必反”的原理,却产生了科学的附产品:“网络科学”和“量子科学”,并因此而产生的“物体智慧”。

这种“物体智慧”的形成机理,不仅颠覆了经典物理科学理论,而且改变了传统人理科学原理,使人类在面对互联网下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区块链”所形成的智慧系统的过程中,重新定义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有鉴于此,人类开始将这种物体智慧与传统的人体智慧相比较,再与科学的基本原理相融合,最终形成的一门专注于“人格智慧”研究的新学科——智慧科学。

(摘自《智慧科学的虚学原理》-编著胡宝钢(Preston),未完待续)

胡宝钢: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第五次转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