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全面推動光明科學城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肩負著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構築國家創新發展新高地、引領和帶動珠三角地區率先實現創新轉型的歷史重任。其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核心支撐。

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裡,部署的首個重點任務就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更是明確以深圳為主陣地進行建設。近期,科技部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進一步提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建設。這是“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次寫入國家公開發布的文件。

被譽為“創新之都”的深圳,如何加快建設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日前,深圳市政府發佈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圍繞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光明科學城而舉棋落子,謀篇佈局。4月14日,市政府召開專題新聞發佈會,就《若干意見》相關內容進行全面解讀。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系統謀劃部署,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

《若干意見》明確,支持光明科學城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旨在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加快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承擔的使命,包括:面向產業發展需要佈局重大創新載體,培育內生增長的原創型產業,突破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障礙,匯聚國際一流的創新資源,推動構建粵港澳合作創新共同體,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貢獻深圳力量,有力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


深圳市全面推動光明科學城建設

《若干意見》共十個部分,包括總體要求、面向產業需求構建綜合科研體系、集聚全球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培育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興產業、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加強規劃管理和空間用地保障、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配套供給、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組織保障體系等內容。

統籌光明科學城規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為加大組織保障力度,我市成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建設領導小組,由市發展改革委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協調解決光明科學城規劃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光明區政府落實主體責任,推進光明科學城建設事宜。同時,成立專家諮詢委員會,為光明科學城重點科研任務、重大項目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等工作提供決策諮詢。

此外,《若干意見》提出,支持光明科學城先行先試。全市科技創新、人才政策等方面重大改革舉措,原則上優先在光明科學城試點。

堅持產業導向,夯實科技創新硬核實力

據悉,《若干意見》充分借鑑了美國北卡三角科學園、日本筑波科學城、法國格勒諾布爾等世界主要科學城,以及北京、上海、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經驗。

《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應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重點圍繞信息、材料、生命科學與技術領域,集中佈局和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設立專門機構謀劃建設標誌性、稀缺性先進表徵綜合粒子設施,建設一批產業專用實驗線站。未來符合重點學科發展方向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原則上應落戶光明科學城。

深圳市全面推動光明科學城建設

依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光明科學城將圍繞重點領域、交叉方向,兼顧科學研究和產業培育,建設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光明科學城大數據中心、高端儀器設備中心等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臺,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形成交叉融合、緊密協作、相互支撐的創新鏈條。

此外,針對現有科研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光明科學城將著力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支持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和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支持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中國計量科學院技術創新研究院等科研機構落戶在此。同時,建設若干所現代化研究型醫院,加強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

培育新興產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區別於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3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充分突出地域特色,發揮產業創新能力強、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優勢,重點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進行佈局,一培育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興產業。

《若干意見》提出,建設以科研經濟為主導的新型產業園,孵化以知識產權輸出為主的高附加值科技企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試轉化基地,建設或引進一批世界級的創新驗證平臺,建立一批功能性、普惠型新型基礎設施及中試平臺,組建光明國際技術轉移轉化中心;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組織開展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

此外,光明科學城將重點圍繞5G移動通信、集成電路、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前沿新材料等領域,支持企業聯合研究機構和行業上下游共建市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爭取國家佈局建設製造業創新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

加快築巢引鳳,大手筆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

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需要在光明科學城營造一流環境,同步配套保障。

人才集聚方面,制定光明科學城人才發展規劃、人才引進目錄,在高層次人才認定、推薦等方面給予更大自主權,探索通過“薪酬談判制”招募高端人才團隊;給予短期來深工作的人才更多便利條件,推廣使用人才雙聘制度,設立科學城國際人才服務中心;支持新建科研事業單位實行市場化、社會化用人,實行編制管理的科研事業單位確有需要的可設立特設崗位,加快推動技術移民試點,建立技術移民職業清單和積分評估制度。

資金保障方面,每年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方式下達補助資金,全面保障光明科學城建設;光明科學城範圍內土地整備資金投入主要由市級財政承擔,光明區後續土地出讓收入扣除政策性計提後全額返還;研究符合光明科學城發展需要、權責清晰、事權與財權相適應的市區財政體制關係;將光明科學城設施核心區“一主兩副”範圍內的政府投資項目,全部調整為市政府投資事權;市相關專項資金,優先支持落地在光明科學城的產業、創新和人才等項目;加大專項債發行規模和市屬投資基金投資力度,積極發揮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作用。

深圳市全面推動光明科學城建設

空間用地保障方面,在本輪國土空間規劃中力爭對光明科學城範圍內的永久基本農田佈局進行適當合理優化;在全市年度城市建設與土地利用實施計劃中,對光明區新增建設用地、農用地和耕地指標予以傾斜;支持通過城市更新推動項目落地,開展創新型產業用房建設用地的劃撥工作;依託光明區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將生態保護以及海綿城市建設、碧道建設、初雨系統建設等現代水務設施納入城市規劃體系,將光明科學城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生態樣板城區。

交通設施建設方面,加快光明城站樞紐綜合體建設,重點增開早晚高峰期到香港、福田列車班次,推動深莞增城際線在光明科學城設站;推進軌道6號線支線南延段、13號線北延段線路開工建設,推動軌道18號線光明段、軌道26、29號線納入城市軌道交通第五期建設規劃,開展軌道30號線延伸到光明區的規劃研究;推動龍大、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工作。

深圳市全面推動光明科學城建設

公共服務配套方面,加快推進深圳科技館建設,支持光明小鎮打造國際知名生態旅遊小鎮,高水平建設相關公園;採取直接辦學或委託辦學方式,引進1-2所市直屬義務教育高質量學校,擴大優質基礎教育資源供給;加快建設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深圳)二期、深圳市中醫院光明院區,支持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光明)創建三甲醫院,打造區域醫療衛生高地;加大人才住房籌集力度,提高光明區人才住房配建比例,位於光明區的市級保障房房源優先向光明科學城人才傾斜。

體制機制創新方面,通過市區兩級合作等多種模式成立市場化和專業化建設主體,統籌組織實施光明科學城土建類工程;組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管理中心,代持和管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關鍵核心資產;從優化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方式入手,加大激勵力度;設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中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服務、推進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推動成立產業知識產權聯盟;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形成科學化、社會化、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評價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