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帶貨:人要紅,貨要好

●特約評論員 江德斌(浙江)

近年來,通過視頻、直播、社區社交、聊天社交等網絡平臺購買商品,成了一種新興的消費方式。這些社交網絡平臺在對接供需、挖掘消費潛能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過,消保部門日前的相關調查表明,要想使這一銷售模式持續健康發展,還需儘快補上管理短板

隨著5G、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蓬勃興起,網紅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形態,網紅直播成為最紅的電子商務模式。大大小小的網紅,佔據著網絡上的各個角落。不論是美妝博主還是美食博主,無不吸引著消費者的眼球,刺激著購買慾。在2019年“雙十一”期間,單單淘寶直播兩大王牌——薇雅和李佳琦直播房間的同時觀看人數就超過3000萬,李佳琦實現成交額10億元,薇雅實現成交額27億元,帶貨能力甚至超過了頂級電商。

網紅帶貨:人要紅,貨要好

資料圖 圖文無關

不過,由於社交電商興起時間尚短,行業尚處於野蠻生長階段,監管制度和法律均不完善,留下了明顯的漏洞。目前,“網紅帶貨”存在一些問題,諸如虛假宣傳、商品信息不全、質量有瑕疵、售後不完備、刷單等,均有損消費者利益,並引發諸多消費糾紛,影響到消費體驗和主播口碑。

本質上,網紅主播屬於超級推銷員,在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時,要承擔廣告宣傳和商品質量的責任,應以品質優先,不能只為了賺錢而肆意妄為。否則,一旦發生質量問題,就會引發消費者的不滿,對商品和主播產生質疑,如果處理不當,甚至會產生信任危機,令主播的口碑崩塌,失去粉絲的支持。

比如李佳琦就頻頻出現“翻車”事故。去年9月,某商家銷售的“狀元蟹”在李佳琦的直播間變身“最好的陽澄湖大閘蟹”,後來因遭到媒體曝光而深陷虛假宣傳的泥潭。其後不久,“一哥”又因直播間賣出的脫毛儀貨不對板、機身磨損等問題,引發消費者維權,最終給下單粉絲每人補貼200元,才避免了大面積信任危機。

網紅帶貨:人要紅,貨要好

資料圖 圖文無關

頂級主播都會遭遇質量問題和消費糾紛,其他中小主播更遑論之,亦可窺一斑見全豹,行業亂象需要重視。各位網紅主播應深以為戒,需有長期經營的意識,秉持職業道德和專業精神,站在為消費者負責的立場上,認真篩選商品,守好質量關,做好售後服務,維護好個人品牌形象。

網紅直播的市場前景非常好,發展速度也很快,但蘿蔔快了不洗泥,難免會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影響市場發展、侵犯消費者利益。這種具有行業普遍性的現象,僅靠主播的個人自覺性,顯然是不夠的,需要建立全方位的監管機制。

因此,監管部門應儘快修訂、完善相關法規,將網紅帶貨納入法律範疇,釐清帶貨主播和平臺、商家的法律責任,加強對直播帶貨市場的規範和監管,督促經營者提保障商品質量、完善售後服務。對於違規經營行為,則要依法予以懲處,積極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有規矩才可成方圓,“網紅帶貨”規範化後,於己於人都是好事,主播憑本事賺錢,商家拼質量搶市場,消費者花錢也放心,網紅直播行業也將越走越好,豈不快哉!

本文系長城網、長城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