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山醫院休艙 塗鴉牆見證戰“疫”故事

雷神山醫院休艙 塗鴉牆見證戰“疫”故事

4月15日,武漢雷神山醫院正式休艙,醫務人員為病區貼上封條。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雷神山醫院休艙 塗鴉牆見證戰“疫”故事
雷神山醫院休艙 塗鴉牆見證戰“疫”故事雷神山醫院休艙 塗鴉牆見證戰“疫”故事

武漢雷神山醫院病區走廊上留下的手繪塗鴉記錄了醫護人員刻骨銘心的抗“疫”時光。

雷神山醫院休艙 塗鴉牆見證戰“疫”故事

掃碼觀看我們視頻雷神山醫院塗鴉牆證抗“疫”歷史

運行67天收治患者2011人,不會馬上拆除將“消殺”備用;醫護人員所留塗鴉將有機會被博物館收藏

在武漢市西南方向的江夏區,距離市區約20公里處是一大片白色的單層廂式板房。那裡是1月26日開建、2月8日投入使用的雷神山醫院,醫院規劃面積7.99萬平方米,設計容納床位1600張。

4月15日上午,送走了最後4名患者的雷神山醫院迎來了“關門時刻”。空地前豎著“武漢雷神山醫院休艙儀式”的牌子,不少醫護人員在牌子前合影留念。依然留守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護們站在辦公區域前的空地上,手裡拿著印著“中南醫院”字樣的紅旗。

雷神山醫院院長、中南醫院院長王行環介紹,自2月8日雷神山醫院啟用以來,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2011人,其中1900餘人康復出院。

如今的雷神山醫院人去樓空,但兩段約200米長的醫護人員通道內留下了各式各樣的塗鴉。那是各地醫護人員前來支援時留下的痕跡。眾多畫面中,出現最多的是一位又一位穿戴著防護服、護目鏡和口罩的醫護人員。

現在,塗鴉牆附近靜悄悄的,甚至能聽到電井房內機器運行的聲音。這滿牆塗鴉,見證著這裡從投入使用到“關門大吉”的67天。

“海蠣子”與“熱乾麵”

26歲的劉玉是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風溼免疫科的護士,也是最初在通道牆壁上畫畫的人。2月8日,雷神山醫院正式收治病人的當天,她作為遼寧省第5批援鄂醫療隊成員來到武漢,進駐雷神山。

那天是一輛特殊的公交車把劉玉和同事們從酒店送過去的。送到醫院門口時,司機突然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他說“感謝你們來武漢救我們,你們一定要平安回去”。話沒說完,司機人就哭了,大家也流下眼淚。

接近8萬平方米的雷神山醫院共有32個病區,除兩個重症病區設置在靠近馬路的大門邊外,其他病區像是一個個排列整齊的白色方塊。方塊中間的空隙是醫護通道,未進入隔離病區的醫護人員、潔淨物資等都要從此經過,塗鴉牆也在這裡;通道兩邊是佈滿了通往隔離病區的鋁合金大門,患者在隔離病區接受治療。

劉玉至今記得第一天的疲憊。她早上8點入院工作,再次躺到床上休息時已是第二天凌晨5點,馬不停蹄地工作了21個小時。

超強度的工作、超強度的心理壓力,讓劉玉有些崩潰。想到以前在學校辦黑板報時,同學們會寫下很多鼓勵的話,劉玉想試一試。2月25日,她拿起了那支在防護服外寫名字的馬克筆,在醫護通道空空蕩蕩的白牆上,她畫起了塗鴉。

那是一幅擬人化的熱乾麵和海蠣子,戴著口罩的“熱乾麵”坐在病床上,“全副武裝”的“海蠣子”站在床邊,手裡拿著一張寫有“熱乾麵加油”的紙。在兩者間的空白處,劉玉寫下了一句話:大連海蠣子來了。

從劉玉開始,在醫護通道上塗鴉的人越來越多。除了地方土特產,各醫療隊所在地區的地標性建築等,紛紛出現在了這面200米長的白牆上,武漢的戶部巷、丹東的鴨綠江大橋、遼陽的白塔、錦州的古塔……

更多的塗鴉是穿戴著防護服、護目鏡和口罩的醫護人員,還有一幅鍾南山的簡筆畫肖像,旁邊寫著: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這是鍾南山說過的話。

身為塗鴉牆的“創始人”,劉玉很“貪心”,她在牆上畫了好大一幅大連市“旅行計劃”。星海廣場、老虎灘海洋公園、大連火車站等5處地標性建築全部在線,畫面末尾有一個彎曲的箭頭,指向了她就職的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這座醫院的歷史沿革、建築變化也被她畫了出來,甚至還有一份“院區分佈”地圖。

“謝謝白衣天使”

為了鼓勵患者、幫他們放鬆心情,從3月起,劉玉和醫護人員開始在患者病房外的通道內作畫。有時,她會把畫筆交給患者,請他們畫下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位阿姨和劉玉一起畫了海鷗,更多的人選擇在“心願牆”上寫字:“謝謝大連白衣天使”、“早日康復”、“大連武漢一家親”……

有時候,患者到病房外面散步,看到了牆上的東西,都會笑著湊到跟前仔細瞧一瞧。

劉玉負責的病區內,有一名從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轉來的女性患者,75歲,劉玉叫她阿姨。與大多數病人希望得到醫護人員關注、照料不同,這位阿姨怕醫護人員被她傳染,剛到病區就希望大家儘量離她遠點。

“她說誰不是孩子呢?你們都是家裡的寶,都是家裡的頂樑柱。你們這個時候出來,都很勇敢。”劉玉說,老人囑咐這些“孩子”,不論什麼時候,每天一定記得給家裡報平安,哪怕只是發條短信,“她讓我們一定要小心,要平安地回去,不要被感染。”好在沒過多久,阿姨就治癒出院了。

劉玉說,在武漢工作雖然辛苦,自己卻從沒因此掉過眼淚。可每次遇到這麼體貼、這麼好的患者,她都難以控制情緒。“武漢的病人都很感恩,舉個特別簡單的例子,就連你給病人量個體溫,他們都會說謝謝。這種情況,我過去基本沒有遇到過。”

“武漢再見”

開始接收病人沒多久,雷神山醫院接連傳出好消息:2月18日,83歲的袁奶奶成為雷神山首位出院的患者;3月11日,72名患者治癒出院,這也是雷神山單日出院患者人數最多的一天;3月18日,家住武漢市洪山區的一對夫妻出院,他們分別是雷神山出院的第999名和第1000名患者……

從2月底開始,劉玉負責的病區陸陸續續有病人開始出院。3月28日,劉玉所在的遼寧醫療隊病區清空,醫療隊撤離在即。一名穿著深色手術服的醫生來到醫護通道的塗鴉牆前,用馬克筆寫下了“武漢再見,大連青年來過”。

45歲的周漢華站在旁邊,心裡有些感動。周漢華是武漢本地人,2月初開始到雷神山醫院當志願者。他喜歡跑馬拉松,在武漢交通管制的情況下,花了一個半小時、跑了21公里來到了市郊的院區。

3月中旬,周漢華也在塗鴉牆上留下“大作”:在線條勾勒的長江大橋下,他寫下了“2020武漢馬拉松”。他結識了許多喜歡運動的醫護人員,相約疫情過後一起去跑馬拉松。現在這些朋友即將離開,周漢華心中不捨。“如果他們待的時間再長一點,我們就會組織一支雷神山馬拉松戰隊。但我又希望這裡早日‘關門大吉’,希望所有人早點‘下崗’。”

劉玉是在3月29日“下崗”的。第二天在去機場的路上,她看到曾經空曠的馬路上出現了不少機動車。她知道,武漢復甦了。

4月14日,雷神山醫院正式關艙的前一天,所有患者均已離開,周漢華也在這裡上完了最後一天班,即將“下崗”。

在雷神山醫院院長、中南醫院院長王行環看來,這座“戰時醫院”、這個新冠肺炎疫情的“決勝戰場”已完成歷史使命,是武漢抗疫的重要節點。人去樓空後不會馬上拆除,而是會繼續保留一段時間,“消殺”備用。劉玉聽說,醫護人員留下的塗鴉,將有機會被博物館收藏,成為歷史的見證。

新京報記者 李桂 實習生 曹一凡 金錢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