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考研:新聞傳播考研 熱點評論之埃航遇難女生

中青評論

報道災難新聞不是吃人血饅頭,詆譭遇難女生才是

3月10日,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一架客機起飛後不久墜毀。機上的149名乘客和8名機組人員,共計157人,全部遇難,其中有8名中國人。8名遇難同胞中,一位來自浙江的大四女孩吸引了公眾的關注。 令人不解的是,事件走向逐漸偏離正常軌道。對逝去生命的同情早早消解,詆譭與討伐卻率先到來。

(首段給出評論由頭,指出輿論場對遇難女生討伐這一現象。)

“當我看你住著幾千塊錢一晚的酒店、每天錦衣玉食、看個長頸鹿要去,而且馬上可以去非洲肯尼亞的時候,雖然我不會幸災樂禍,但也絕對同情不起來。”諸如此類不堪入目又毫無底線的評論,夾雜著人身攻擊、蕩婦羞辱、仇富心理,在互聯網的陰暗角落裡肆意生長。

他們站在所謂的道德高地上發出陰森冷笑,將最大的惡意加諸在一個對愛情與未來無限憧憬的女孩身上,落井下石、幸災樂禍,毫無良知可言。一個22歲的花季女孩,想去看看長頸鹿,見一下遠隔異地的男友,又何錯之有?為何在生命逝去的時候還要被放在輿論的審判臺上鞭撻?

這些對於逝者生前過往的撕裂與拆解,帶著赤裸裸的歧視和偏見,以極端、衝動的偏執埋葬了理性與同情,臣服於激烈的言辭與虛假的幻象。盲目詆譭傷害的不僅是逝者,還讓倖存的生者心寒至極。

(2-5段,對當下輿論場侮辱女孩做法和言論的批判,這部分內容和上則新京報的批判大體一致,大家可以用來模仿。)

“人人手持心中的聖旗,滿面紅光走向罪惡。”伏爾泰的這席話恰恰是對現實的精準映射。(引用名言,加分)而在對遇難女孩的討伐與對媒體的抨擊中,輿論走向失焦,徒留一地雞毛。

有人開始指責媒體報道“博眼球”、“吃人血饅頭”,彷彿對逝者的報道無論怎樣都帶有著原罪。這種非理性的情緒,折射著一種自以為掌握了真理的優越感,卻忽略了最關鍵的本質——媒體的職責所在就是報道,不管是偉大的勝利還是不幸的災難,都該筆墨留痕。

(其次,輿論二次失焦,從指責遇難女生進一步走向指責媒體,指責媒體報道災難新聞的這種做法。)

叩問災難的原因,警醒世人珍惜生命,激發對公共安全的關注,反思當前社會的問題,這是媒體矢志不渝的使命。如果對於災難,只是一味敷衍太平,忽視遇難者,那才堪稱是媒體的失格。

同時,我們不能輕易否認媒體從事災難事件報道的必要性,這不是虛偽的同情心間發性氾濫,而是一種對消逝生命的追懷。不要動輒給媒體報道戴上消費熱點、追逐流量的帽子。它源於知情的必要,始自抵達真相做出的努力,為了不曾忘卻的紀念。對真相的永遠渴求,正是媒體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如果單憑此前一些災難報道出現的倫理問題,就直接抹煞了公眾的知情權與媒體的報道權,由此造成輿論場失聲的風險,才是最可怕的。

必須進行災難報道的三點:媒體引起公眾對公共安全的關注、追求真相、保障公眾的知情權。

目前,網絡上激烈的討論最終都指向了一個命題,在這個後真相時代,我們該如何報道災難新聞?

以人為本位出發,去還原現場,秉持著真實性和時效性,但注意保護遇難者的隱私,避免過度煽情與二次傷害,這是災難報道應當堅守的原則,也是負責任媒體的正確實踐。而在這條追尋真相的道路上,媒體仍然任重而道遠。

最後,給出了災難性報道的一些準則。

20考研:新聞傳播考研 熱點評論之埃航遇難女生

小編總結:

熱點評論怎麼寫:簡要概括這個事件----或社會上對這個事件的看法---評論

(即自己的一些看法,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任選一角度,或是選擇幾個角度,但是詳略區分)

1這個時間造成了幾方面的影響/危害

2對這是熱點處理的理念、方法

3單純分析造成這個事件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