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水泥的世界裡,種不出糧

導讀:

鄉村振興關鍵年,一場疫情幾乎佔據了四分之一。在全力奔波趕超、脫貧致富的同時,很多專家也說了,不要忘了另一條走路的腿:文化。畢竟,經濟與文化建設,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文/許敏


諸位可能以為,小編要說最近的熱門話題:糧食……

NO

玩笑口吻的標題下,要說的卻是很正經的一個詞:鄉村文化。(沒有說糧食不正經的意思哈,那是最正經的話題,只是太大了,小編還要刻苦學習一段時間。)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鄉村振興至關重要,也難怪2020年一號文件《關於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20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裡乾脆做了詳細部署與說明。

脫貧致富,金幣那要響噹噹才行。

但小編髮現,在這樣的背景基調下,鄉村文化卻異軍突起,被人一而再提及。

淳淳告誡聲聲不絕於耳:

  • 鄉村文化是鄉村的精神與靈魂,是鄉村振興最為重要的思想源泉。
  • 文化振興,不僅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文化哺育和支撐,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和靈魂。
  • 鄉村文化發展的時機逐漸趨於成熟。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鄉村文化要崛起!

鋼筋水泥的世界裡,種不出糧


為什麼要崛起?


隨著城鎮化、市場化和現代化的進程,鄉村文化面臨各種異質文化的衝擊,已經日益呈現出衰落之勢。

文化是精神的載體,鄉村文化的衰落直接導致的是鄉村精神的缺失,嚴重點兒來說,就是自我價值否定。

在鄉村急劇“空心化”“老齡化”的當下,在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開放環境中,農民們茫然而被動的吸收著外來文化所傳導的價值觀,他們開始嚮往城市,追逐城市,脫離鄉村。

青壯勞力一代代離開,老人與孩子卻守不住那裡。

週而復始,還談什麼鄉村振興?

鄉村逐漸消失,這不僅意味著農業生產與人口的消失、土地的荒蕪, 古建築的荒廢, 也意味著傳承悠久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生產技藝、民間信仰、風俗習慣等的消失。甚至,鋼筋水泥的叢林裡,能種植糧食嗎?

追求城市生活沒錯,但不能否定自我,捨棄鄉村。

它並不是不好的地方,它是中國這個農耕文明繁衍生息之地的根基與命脈。

可能有人會說,好吧,我們不能放棄農業,放棄糧食,但鄉村文化已經過時了,現代社會,我們應該發展現代化文明。

首先,現代化文明和鄉村文明並不矛盾,不是說鄉村文明就一定是低俗的,落伍的,LOW的。事實上,中國自古的禮儀文明之起源,就是淳樸而友善的鄉村文明。

其次,只要鄉村還在,鄉村文明就在。那就好像一個人和人的靈魂一樣,相扶相存,不可分割。沒有靈魂的人,還能稱之為人嗎?

最後,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目標,這些目標與鄉村文化有很強的關聯, 可見,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實現的靈魂與價值指引。我們在考量鄉村文化價值時,不應帶著工具理性和經濟理性的眼光。

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任何時候都是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鄉村文化作為人類文明中的一種文化樣態,不僅給農耕文明時代的人們帶來了精神滋養, 也給工業文明時代的人們以智慧啟迪和哲學思考。

在盲目拋棄傳統,一味地追逐現代的今天,鄉村文化的價值是否發揮到了極致,需要在實踐探索中給出答案。但鄉村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等必然在未來的鄉村社會發展中得到釋放和彰顯,其獨有的文化內涵、文化特質和文化魅力必然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得以體現和證明。

鋼筋水泥的世界裡,種不出糧


如何振興?


理念要新:既要“送文化”更要“種文化”。

通過在老百姓家門口建設小廣場、小書屋,構建能讓文化的種子能生根發芽的“土壤”。積極組織劇團、民辦藝校等單位的音樂、舞蹈、器樂等行家到農村舉辦培訓班,幫助組建群眾自己的文化隊伍,讓群眾自己成為農村文化發展的中堅力量。支持群眾開展自己的文藝創作,參加演出,讓群眾真正在“種”文化中找到切身的獲得感和成就感。


路徑要新:既需“硬投入”更需“軟支撐”。

抓好教育教化,塑造新思想,通過深入學習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活動,廣泛開展理論宣講。

抓好移風易俗,樹立新風氣,對村規民約等進行修訂完善、對人情禮金等進行明確規定,改善盲目攀比、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抓好非遺挖掘,對農村中的非遺物產進行挖掘和普及,通過讓非遺“老樹”開出時代“新芽”,賦予新內涵。


機制要新:既重“政府性”更重“市場性”。

改變政府一手包辦,發揮市場和群眾的作用。可以通過部門主辦、企業冠名等辦法,鼓勵企業和社會參與農村文化建設,補充文化事業發展中的資金難題。改變過去的兼管模式,組織有固定收入、有空閒時間、熱心文化事業的志願者對基層文化陣地進行專門管理,有效解決了基層文化陣地的管護責任問題,進一步方便了群眾利用基層文化陣地資源。

鋼筋水泥的世界裡,種不出糧

.END.


鋼筋水泥的世界裡,種不出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