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所趨,既然做不了“領頭羊”,不妨做個敏捷的“跟風者”

又到了一年的尾聲,所有人都在忙著制定應對2020年的策略,所有企業都在敲定最符合自己的2020年企業目標。新的一年,企業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打造能迅速應對變化的管理機制,同時,還要學會察覺變化,學好預測未來的本領。

大勢所趨,既然做不了“領頭羊”,不妨做個敏捷的“跟風者”

做領頭羊,還是跟風者?

對於許多企業老闆來說,跟風是非常好的一個選擇,因為這麼多年來跟風踏浪不少人都賺到錢了,這是他們做生意的一種習慣性思維——“大家都在做的話,我必須要越快做越好。”

每當有新技術、新品類面市,不出半年,就會有來自各個品牌的“同款”產品紛紛湧現,“跟風者”熱衷於“順勢而為”,這其中也包括了眾多被資本所裹挾的頭部企業。當然,我們不能簡單認為跟風就是不靠譜的,對於許多OEM/ODM企業而言,這是條快車道。

在世界經理人論壇中,好多企業老闆曾提問:我們中小企業的體量決定了做領頭羊會有些困難,但我們也要生存,請問對應的策略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看到企業之間最為本質的差別,就在於它為顧客所創造的體驗和帶來的價值。那麼在你的印象當中,產品最能體現價值的公司是哪家?

可能很多朋友會想到蘋果、華為、寶馬……你做出這些判斷,一定是它們的產品或者服務價值滿足了你的需求。

但回頭再看,它們無一不是巨無霸、行業龍頭、領頭羊。

所以答案是: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

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時,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

當你不具備成為領頭羊時,完全可以利用羊群效應找準方向做個敏捷的“跟風者”,靈活機變也是一種能力。

大勢所趨,既然做不了“領頭羊”,不妨做個敏捷的“跟風者”

有趣的羊群效應:如何做到理性跟風?

我們都知道羊群效應是一個典型的經濟學現象,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領頭羊動起來,羊群就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

羊群效應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非理性的“羊群效應”,另一種則是理性的“羊群效應”。

理性的跟風,對自身的能力評估精準,能夠找到市場的空間,跟風而行,是因為看得更遠,會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在跟風的路上提升核心競爭力,成為優秀的追隨者是最終目的。

不理性的跟風,市場變化的速度讓企業老闆們很容易遭遇風險,所以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對中小企業來說,跟風的方式方法是關鍵所在。

順勢而為,一是順勢,二是有所為。

趨勢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是一點一滴逐漸累積形成,勢成如潮水,成功者能及早發現趨勢,而瞭解趨勢,就能做正確的判斷或者選擇,能運用趨勢的人,則會抓住時機一搏。

就像最近大火的“刷臉支付”,很多服務商為了賺錢在公共場合搭建臺子,鼓吹刷臉支付有多好,可以賺很多錢。

而臺下一群水軍一起附和,讓很多從未了解過但想一夜暴富的人紛紛上腦,虧損幾萬到幾十萬。

刷臉支付的確是一個紅利項目,但並不是一夜暴富的項目,是需要時間的沉澱,靠創業者們努力線上線下推廣,最終才能長期獲利。

天上不會掉餡餅,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所想要到,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永遠不會成功。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每一件事物。

所以,跟風也不是那麼簡單,你需要判斷新老產品和新老市場之間的匹配關係,以及跟隨領頭羊的風險和利潤比較。

大勢所趨,既然做不了“領頭羊”,不妨做個敏捷的“跟風者”

轉型升級:理性跟風避免新的管理問題

數字化轉型已成為當今商業中最受歡迎的術語之一。

每個新科技供應商似乎都有一個或多個關於其產品或服務,如何通過其數字化轉型之旅幫助企業的解決方案。

但是,似乎這些方法或轉型的案例,代表性與說服力都不強,多數企業者與產業,對數字轉型的總體效益以及落地途徑還是停留在概念階段。企業不僅需要數字化工具,更需要數字化戰略與管理。

中小製造企業到底能不能追市場熱點?在市場形成羊群效應後,我們很容易能發現誰是領頭羊,但要不要跟就不能盲目了。

就TWS耳機來說,蘋果Airpods佔據大量市場份額,但並不意味著市場沒有空間了,相反,中低端市場仍然是一片沃土。理性跟風成為優秀的追隨者,在跟風的路上提升核心競爭力。

企業升級製造也要全面考量,不能為了升級而升級。跟風沒毛病,但理性跟風才會避免帶來新的管理問題。

大勢所趨,既然做不了“領頭羊”,不妨做個敏捷的“跟風者”

在《重新定義團隊:谷歌是如何工作的》書中指出,優質人才組成的員工團隊不僅能做出令人滿意的成績,還能吸引更多優質人才的加入。

對於個人來說,長期作為跟風者跟在別人屁股後面亦步亦趨風險還是需要控制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決策。不管是加入一個谷歌這樣的企業或者是自主創業,保持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