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那份最動人的情感

清明節|古人那份最動人的情感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古人那份最動人的情感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人們通過這個節目去緬懷逝者。

藉著清明的時機,可能很多軟文如雨後春筍冒出給你科普清明節,沐羽在這兒就不給大家弄科普文了。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科普文,小編不是很感興趣。

那麼,清明作業多的我們來探討一下悲情的悼念逝者的古詩詞以及名言名句中蘊含的那份質樸的,最動人的感情。

清明節|古人那份最動人的情感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白居易的《夢微之》中“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白雪頭。”這是白居易在悼念自己的好友元稹。元稹與白居易同年科舉,做官後不久因水驛事件得罪宦官,最終在公元831年因被貶鬱鬱而終。年已過耳順之年的白居易忍痛寫下《夢微之》這首詩。

元稹埋在黃泉之下,泥土侵蝕著他的身體,也許早已和泥化作塵土,白居易也只是頂著滿頭白髮暫時居住在人間。因為失去元稹的白居易覺著人生的意義虛緲。

清明節|古人那份最動人的情感

清明節|古人那份最動人的情感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何處話悲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在這首小詞中,沐羽讀不到一句令人感覺“矯情”之語,每一個詞語都表達著蘇軾最濃厚的情感——對妻子的那深切的懷念。

蘇東坡用了十年都捨棄不下的,是那種相濡以沫的親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沒有了如他與王朝雲那般轟轟烈烈的愛情,而是失去了伴侶後孤單相吊的寂寞。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在夢裡能夠看見的,也全是逝去親人往日生活裡的瑣碎片斷——“小軒窗,正梳妝”。因為在那些瑣碎裡,凝結著化不去的親情。在紅塵中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執子之手是一種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種境界,生死相許也是一種境界。在這世上有一種最為凝重、最為渾厚的愛叫相依為命。那是天長日久的滲透,是一種融入了彼此之間生命中的溫暖。

絕唱為什麼稱為絕唱,不是因為那辭藻堆砌的華麗語句,僅僅是因為那表達了人間最美好,最真摯淳樸的感情。

清明節|古人那份最動人的情感

清明節|古人那份最動人的情感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至剩下我一個人。”

在楊絳先後失去女兒錢瑗和丈夫錢鍾書後,她寫了一本《我們仨》去回憶家庭中的點點滴滴,人世間的酸甜苦辣楊絳都已嚐遍,她還在乎什麼嗎?不在乎名利,她在乎的是一家人的團圓。驀然回首,卻發現走著走著大家都散了,只剩她一人在人世間。這是一件多麼令人心碎的事情,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就這樣,一個人,去緬懷一家三口曾經艱苦,幸福的生活。正如韓愈在《祭妹文》中寫道

“嗚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後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親人的失去,讓活著的人更加悲痛,回憶起昔日的美好點滴

清明節|古人那份最動人的情感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