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老夫子不講創新、不講發明創造?

活動中心17653708


我認為孔子恰恰是講求創新的的人,

所求的是經世致用的學問,所言的是挺接地氣的話理,所行的是挺時代的事兒,他因創業而創新,因理論創新與人格魅力而被後人稱為聖人。

孔子在教育上求創新

最早的民間辦學,體現了教育形式的創新。孔子廣收門徒,以《詩》《禮》《樂》和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親身示範為教,將奴隸社會原只能由王公貴族獨享的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打破了官府的壟斷,開了我國曆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

最早的有教無類,體現了全面教育思想的創新。在孔子的眼中,學生無論貧賤富貴都一視同仁,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夢懿子,都欣然授之,是真正的五湖四海。

最早的因材施教,體現孔子教學方式的創新。這類似以德國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托·瓦拉赫命名的“瓦拉赫效應”,即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最擅長的領域,發揮學生的特長。

孔子針對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等學生們的缺點,能揚長避短,成就他們的人格,終至成物,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聖”,更有顏回、子貢等為後人讚頌。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真是杏壇勤耕終成林。

致力於教學內容與實踐相結合,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的倡導者和實踐者,體現了教育方向與教學目的創新。

積極入世,是儒學的精髓所在。入世之志,就是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使命,這是把責任與擔當融入創新的具體體現。

孔子在學習上求創新

孔子是終身學習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其為學之道,治學之精神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孔子讀書充滿樂觀精神。他從15歲立志學習,一直到死都在孜孜以求。他發憤求學,常常是廢寢忘食,一旦在學問上有所獲益,會快樂得忘記憂愁,連日漸衰老的威脅也忘了。

孔子的為學精神是永遠年輕的,因此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因為終身不倦地學習,他才能時時保持進步的狀態,才能達到新的境界。

正如《論語》開篇語 : “子曰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人生理想的三個方面,實際上也是所以人人生的三個要務 : 人要學習以至終身學習,以學為快事;人要交友處事,以人和為樂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於外。

孔子思想成為後人創新的智慧源泉

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土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文化之根。

1988年,全球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舉行會議後發表宣言 :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頭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難道這些頂尖的創新者們,是在拍孔子的馬屁,是危言聳聽嗎?這當然不是空穴來潮,這是孔子的創新思維、創新文化走向世界,走向科學與教育的殿堂。

錢學森說 : “我們不能人云亦云,這不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創新。”

創新就是在生活中發現了古人沒有發現的東西。要創新需要一定的靈感,這靈感不是天生的,常常是一個人思想體系結構的功能體現,是優秀文化的自信與自覺。

《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是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源頭,也是中國人的智慧寶庫。

兩千多年來,無數志士仁人通過精研《論語》,從中汲取智慧,上以治國平天下,下以修身齊家,難怪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奇蹟。

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實代言人南懷瑾先生說 : “孔子學說與《論語》的價值,無論在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就能認識到其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只有對中國文化自信,拋卻前人的思思束縛,用自我鮮活的心靈體味孔子真正的思想內涵,才有可能在新的“文化重建”中,撩開孔子和他的《論語》的神秘面紗,挖掘其中蘊藏的智慧光輝,釋放出新的活力。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設置有孔子教育獎,這是首個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國際教育獎項,用於獎勵在世界範圍掃盲工作方面的成就和創新,並促進高效創新的文明社會的發展。

孔子教育獎的設立,彰顯了孔子所倡導的“有教無類”全民教育觀念,對於弘揚儒家教育思想、促進世界教育事業發展、發揮教育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基礎性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於此,孔子的創新智慧與精神,不正是中華民族文化教育之根、之魂魄嗎!


風過無痕攝有痕


他的出發點,和骨子裡就是守舊,克己復禮。推祟周公的法禮,典型的以死人壓活人,在當時被其它名派譏為冢中枯骨。以致於傳後世的腐儒們,高舉他的牌位,張口祖宗之訓,閉口先王之言。一個骨子裡己形成的東西,你能讓他改變嗎。


竹林清泉


題主您好,我是昴日星官!


孔夫子不講創新、不講發明創造?

兩個問題合二為一則是孔夫子不重視科技發明?對否?

  • 孔夫子的學問,是求官的學問。做官,不是要你精通多門,而是需要你有一門擅長之外,其他諸門別類都要略懂。即使提到“創新”“發明創造”說法,孔夫子自然不會將它獨立出來專門講述。這就是後來儒家所說的“兼容幷蓄”。

  • 孔夫子是教育家、思想家。他這一生奔走春秋諸國,能聽他講課的都是庶出寒門,都是有能力交學費的人。學費,古代稱,束脩,一般是肉或者其他。發明創造、創新,當時有專門人在的講述了,科技發明的專家教授——墨子,就是專門搞這一行的人,他的隨從被世人稱“墨家”。孔子要是講述發明創造,估計會引起紛爭。儒墨兩門弟子見面火拼?

  • 儒家,在春秋時期,是屬於小派別不為諸侯國所接受。當時流行派別學說主要為農家(農業)、名家(縱橫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兵家(白起?)還有其他的諸如管仲等人的門徒。不管是哪個門派類別,都重視講道,不講術。直白點,就是講思想不講方法。而且這些諸子百家,在實用性比儒家強。


古代的科技發明、創新創造都用在哪些地方?

  1. 戰爭。這個用途最廣。春秋戰國時,各國的土地不甚大,人口日益增長,自然擴大了對土地的需求,所以戰亂頻繁。所以墨家一直延續到西漢初期依然有生存的土壤。孔子本身處在大時代當中,出於對和平的渴望,直接忽略了墨家。更別提墨家的思想本來就是發明創造創新。
  2. 農業。這個一半都是英明君主行政的手段,但不會被很重視。古代是講“道”不論“術”的社會,農家門徒即便知道科學技術的利用能提高農作物的生產,但是不善言辭,語言文字不通根本就沒辦法影起社會的重視。孔夫子一切生活基礎條件都是門徒提供的,即便想重視農業也不知道怎麼提高農業生產,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語焉不詳,怎麼當老師啊?
  3. 建築。這個是次要用途。古代君王貴族生活豪奢,生前大肆娛樂享受,死後還要鋪張浪費做陵墓。精通發明創造創新的工匠沒有墨家的保護,不是被殺就是沒有發言權。沒有文字的參考,孔夫子也愛莫能助。
  4. 出行及器具。沒有靈魂的人沒有發言權(來源網絡)。孔夫子周遊六國,出行的車馬之類的很原始,顛簸難受,還要時常修理。相當於我們現在買了車還要自己動手修理。能感受得到科技發明創新創造的便利才怪!更何況這些製造出來車馬的人,又不是孔夫子和他的門徒那些善於辯論的,自然是直接被無視了。

孔夫子究竟講過沒有?

孔夫子所有的思想都是通過《易經》悟出來的,“韋編三絕”講述的就是這個故事,而《易經》包含很廣,內容太過於浩瀚,限制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他是不可能悟出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麼樣的結論的。

我可以打包票,孔夫子絕對沒有明著講過重視創新創造發明的話語。限制於當時的時代侷限性,他也不可能提出這樣鮮明的觀點來的。這可是超越時代兩千多年的見識。孔夫子不是上帝,自然不會講這些。

為什麼?

綜上所述,答案如下:

  • 怕捱打。學術爭端。

  • 沒能力。不擅長的事情,講了也白搭還不如講故事講道理。

  • 不被重視。講出去,得不到實惠。

  • 不屑講。太低端了,不如做官高大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