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孫嘉誠是被年羹堯殺害的,胤禩為何要去下跪?

觀景說史


在《雍正王朝》中,八爺胤禩極其善於收買人心。用康熙的話說就是:“朕是以寬仁治人,他是用寬仁來收買人心。”


而孫嘉誠之死,正是胤禩企圖收買人心的一個典型案例。

胤禩與孫嘉誠的第一次見面並不愉快。當時胤禩奉命鑄造新幣,完成後給雍正看,雍正看到金燦燦的銅錢,十分開心,還說胤禩辦事得利有方。但這時候,愣頭青孫嘉誠與戶部侍郎阿靈阿二人打了起來,雍正聽到後叫孫嘉誠進來回話,孫嘉誠遂毫不避諱,將鑄錢過程中的銅鉛比例問題以及其中的牟利勾當如實稟告,可以說是毫不留情,直接打了胤禩的臉。



之後雍正幾次提拔孫嘉誠,孫嘉誠自然成了雍正陣營中的一員重臣。尤其在處理科考舞弊案的過程中,當胤禩聯絡群臣,保張廷璐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時,孫嘉誠主動出馬,與胤禩唱反調,勸張廷玉上折請殺其弟張廷璐,最終使得雍正頂住了壓力。

這幾次下來,孫嘉誠與胤禩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比較敵對的,二人可以說是政見不合,但年羹堯的歸來打破了這樣的局面。

年羹堯以青海之功自詡,引來眾人憤慨。孫嘉誠作為言官,多次彈劾,甚至還跑到宮門口去求雨,而雍正雖有殺年羹堯之意,但一方面顧念潛邸之情,另一方面更是怕那些力主殺年羹堯的人被胤禩所利用,成為他結黨營私、攻擊皇權的工具。

最後,孫嘉誠被雍正派到西北,一方面試圖在西北推進火耗歸公,另一方面則用他來制衡和監視年羹堯。但年羹堯膨脹至極,竟殺掉了孫嘉誠,這也導致雍正下定決心,一定要對年羹堯開刀。



被貶官的年羹堯仍舊不思悔改,排場奢華,我行我素。京城的清流士大夫問訊,他們主動為孫嘉誠設靈堂祭奠,並公開責難雍正,提出要殺年羹堯。

而此時雍正態度不明,面對清流的輿論,他不願被其綁架,所以始終未能下定決心去殺年羹堯。軍機大臣們看雍正臉色,也沒有去祭奠孫嘉誠。

清流十分不滿,謝濟世甚至高喊:“親王貝勒一個沒來,軍機大臣一個沒來,六部九卿一個沒來,看來這被降了職的年大將軍依舊是炎威赫赫啊!”

這時,曾經與孫嘉誠有隙的胤禩,竟然頂住皇權帶來的壓力,第一個主動站出來祭奠了孫嘉誠,甚至以親王之尊,行跪拜大禮,這讓所有人大吃一驚,深感胤禩有賢王氣度。



其實這正是胤禩收買人心的手段,他利用這驚天一跪,有兩個目的,第一是要拉攏清流士大夫,希望他們將來能為自己製造輿論所用,第二就是鼓動清流士大夫的情緒,令其繼續向雍正施壓輿論壓力,逼迫雍正自斷臂膀,殺掉年羹堯。

說到底,胤禩跪孫嘉誠,不過是一場收買人心的政治作秀。


達摩說


《雍正王朝》中,孫嘉誠雖其貌不揚,但個性鮮明,其經歷也頗具傳奇色彩。他出場時,僅僅只是一個六品的戶部主事,通過彈劾“八爺黨”堂官而名聲大噪,藉著“天命言論”彈劾年羹堯而躍升為清流派大佬,其上升速度,猶如火箭。

正因為孫嘉誠的操作過於夢幻,犯了雍正的忌。在古代,“天命說”的法統性高於皇權,因此,連皇權都要藉助天命來維持正當性,比如君權神授、天人感應。除了帝王,喜歡藉助天命的都是哪些人?曹丕、王莽這種亂臣賊子,拼了命的導演天降祥瑞;張角等造反派,鼓吹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任何一個皇帝,都受不了這種人。

孫嘉誠的“天命”,那是沒有得到雍正授意的自作主張,留下身邊是個大麻煩,搞不好哪天藉助天命反雍正就尷尬了。因此,雍正遲早會清理孫嘉誠,派他去西北,就是想借年羹堯之手除掉他,並讓年羹堯“背黑鍋”。

到了西北,由於兩人老早就不和,加上孫嘉誠推行的“火耗歸公”動了年羹堯的利益,因此,年羹堯也沒客氣,痛快地解決了孫嘉誠。

孫嘉誠之死,導致清流派群情激憤,他們對年羹堯不依不饒,靈堂也不撤,整個朝堂也劍拔弩張。就在這時,胤禩出現在孫嘉誠的靈前,什麼也沒說,突然下跪祭拜。在平時,八爺黨與清流黨一向涇渭分明,孫嘉誠也曾得罪過老八。而且老八的身份、地位遠高於孫嘉誠,為何要還要對孫嘉誠下跪?

進一步強化自己的賢明,收買人心

孫嘉誠出場就是因“銅錢事件”而與阿靈阿作對,本質上也是與胤禩過不去。“科場舞弊案”與“諾敏案”發生時,胤禩主張保那兩個人,而孫嘉誠又站到了對立面,要求嚴懲二人。因此,朝野上下都知道,胤禩與孫嘉誠唱的是對頭戲。

如今,曾經的敵人孫嘉誠不在了,胤禩有沒有兔死狐悲不說,他這一跪,即使沒說話,也起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因為孫嘉誠的人設是大清忠良,是為國盡忠而被害。這給所有人都傳遞出一種信號,他老八很大度,而且大公無私,不計較個人恩怨,即使與他有仇的孫嘉誠也得到認可。正因為胤禩身份高,堂堂先帝封的廉親王,他這一跪,給了孫嘉誠特別大的面子,也讓清流派找到了存在感、自豪感與榮譽感。原來在八爺黨與清流派之間搖擺不定的人,很有可能就會加入八爺黨;原來對八爺黨有意見的清流,就會減少敵意。

藉機除掉年羹堯,並將清流派的敵意引向雍正

年羹堯是雍正的得力干將,而且手握兵權,對胤禩是個不小的麻煩。雖被貶了,誰能保證不東山再起呢。孫嘉誠死於年羹堯之手,整個清流派都在積極“倒年”,但雍正只是貶,似乎沒有殺年羹堯的意思。如果長時間這麼耗下去,隨時有新的“熱門”出現,清流派也會不了了之,胤禩再想除掉年羹堯恐怕就難於登天。

當時,祭拜孫嘉誠的主要是一群清流,六部堂官都沒去,軍機大臣也沒露面,清流們對此還是頗有微詞的。如果這時候,哪位大佬突然降臨,那對清流簡直就是雪中送炭。所以,胤禩以總領王大臣的身份,對著孫嘉誠一跪,那對清流們是一種極大的鼓舞,是在暗示他們:我胤禩和你們一樣,很同情孫大人的遭遇,很痛恨年羹堯的所作所為,現在我們是一條陣線的,你們繼續彈劾年羹堯,我支持你們。

軍機處的幾位,就胤禩帶頭去祭拜孫嘉誠了,其他人如果不去,那就是與清流劃清界線,清流們都會自覺傾向老八;如果去了,那就是在“倒年”,威脅雍正殺年羹堯。不管是那種情形,最後對胤禩都是有利的。

胤禩只要煽動了這股“倒年”風,就將難題拋給了雍正,你雍正如果殺了年羹堯,就是自斷一臂;如果繼續袒護年羹堯,就是與整個清流作對。不管雍正如何選擇,都會有損失,這也是八爺所期待的。

在“新政”問題上,清流派普遍持反對意見,這一點早就讓雍正不滿。此刻,胤禩跑過去一跪,只會讓雍正與清流的隔閡更大。因為雍正本就多疑,老八都去了,你們這幫清流是不是跟老八有什麼秘密協議。挑撥了雍正與清流的感情,只會讓雍正更加孤家寡人。

秋媚說:對於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來說,別說下跪,即便是胯下之辱又何妨,他日功成名就,曾經的委屈只不過是過往雲煙。胤禩雖然跪了,但他跪的不是孫嘉誠,而是一場籠絡人心加挑撥離間的“個人秀”。


秋媚讀史


八爺胤禩在下跪這個問題上從來都是跪的恰到好處。

在奪嫡的過程中,他曾經帶頭跪過兩次:

一次是年羹堯西北平亂歸來,他以一個王爺的身份,以一個總理王大臣的身份帶領百官跪接年羹堯回朝;

一次是孫嘉淦被年羹堯給殺了,八爺胤禩又以一個王爺的身份,親自到孫嘉淦靈前下跪。

這兩次下跪,實際上是兩次殺人技巧的展現:

第1次跪接年羹堯叫捧殺;

第2次給孫嘉淦跪叫絕殺!(俗稱落井下石)

我們今天討論為什麼要對孫嘉淦下跪,那就一定會涉及到他為什麼要給年羹堯下跪。這兩次下跪在時間上是後先順序,只有給年羹堯下跪,才有後面的給孫嘉淦下跪,而給孫嘉淦下跪的目的是為了把年羹堯弄死。

我們分兩部分來解釋這個問題:

1.為什麼要對年羹堯捧殺?

在雍正皇帝登基有兩個得力大臣:年羹堯與隆科多。而這二人之死都與八王爺胤禩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年羹堯在平定了西北叛亂之後,本身就有了功高蓋主的嫌疑,又加上年羹堯自身不知收斂,於是八爺就抓住了這個機會,對他進行了捧殺。

捧殺的具體做法就是:將敵人捧得高高的,把敵人誇得完美無缺,然後到處宣揚,將敵人置於一個道德制高點上。而人一旦到達了頂峰,便不會再被允許犯錯。

年羹堯有大功,但功勞的再大也是一位臣子。八王爺再無能,也是康熙的龍子龍孫,以一位皇子的尊貴身份給一個漢大臣下跪,這就給本不心胸寬廣的雍正帝心中種下了一顆不滿的種子。

2.為什麼要給孫嘉淦下跪?

當雍正將玉石孫嘉淦派到了年羹堯,做推行新政的準備的時候,豪橫慣了的年羹堯,找了個理由將孫嘉淦給殺了。

這就相當於狠狠的給了雍正一耳光,西北王年羹堯的名號可不是亂叫的。而精似鬼的八爺胤禩抓住這個機會,馬上帶領文武百官到孫嘉淦靈前下跪

第一個目的:表達了對年羹堯殺害忠良的極度不滿,

第二個目的:表達了自己對忠良犧牲後極度傷心,收買了百官人心,不愧為一個賢字

第三個目的:將事情搞得紛紛揚揚,天下皆知,不給雍正留下任何後路。

言外之意就是:你雍正如果不殺年羹堯,替天行道,那你就是個昏君!

你雍正如果殺了年羹堯,那兔死狐悲,剩下的鐵桿們也會有二心。

這一石三鳥玩的極好!

你早點睡,別熬夜了。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