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芳先生的“讀《甲申三百年祭》有感”,每讀都深受教誨

陳有芳先生的“讀《甲申三百年祭》有感”,每讀都深受教誨

作者 / 陳有芳

圖片 / 網絡(侵刪)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是甲申年,這一年,發生了太多的事。皇帝吊死煤山,明亡;李自成功敗垂成,滿清入主,民族危難,大起大落,天下震撼。

甲申輪到第五個週期,時值三百年之後的1944年,史學家郭沫若先生,揮就如椽大筆,寫下轟動一時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

陳有芳先生的“讀《甲申三百年祭》有感”,每讀都深受教誨

《甲申三百年祭》的最大要點,就是突出“進城趕考”這個話題。

李自成歷經苦戰,剛剛建立起的大順王朝,旋又土崩瓦解,傾刻滅亡。李自成不好酒色,生活樸素,與士卒同甘苦;但手下大將劉宗敏為勝利衝昏頭腦,陷身財色,霸佔了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打開山海關,放清兵入關,釀下“李闖打天下,順治坐朝”的史劇奇觀。

文中,郭沫若先生多次提到制將軍李巖這個人,這是一個文武兼備的良才。其前期建策多被採納,如收攬民心,勿殺戮等等,都為義軍勢力的擴充作出貢獻。但是,自牛金星等人入夥後,李巖的話就少被聽從了。

陳有芳先生的“讀《甲申三百年祭》有感”,每讀都深受教誨

3月19日攻入京城,李巖敏銳地指出,山海關當派重兵駐守,及早安撫吳三桂等,可惜的是,這些致命的預見,卻被李自成晾在一邊,不當回事;以致虎視耽耽的滿清,趁虛而入;致使大順王朝過早喪亡,令人扼腕。如此看來,敗局的最大責任者,還是李自成本身。

清兵入關後,李自成4月19日親征,26日敗歸,29日離開北京,首途向西安進發;一路被清兵緊追,一敗於定州,再敗於真定,損兵折將,連自己也帶了箭傷。

途中議兵,李巖請率兵往河南發展,遭牛金星陰譖其欲反,竟遭殺害。次年2月,潼關失守,於是又恢復了從前的“流寇”姿態;9月,李自成戰死於湖北九宮山。

郭文指出,這無論怎麼說都是一場大悲劇。李自成自然是悲劇的主人,而從李巖方面看,悲劇的意義尤其深刻。假使初進北京時,自成聽了李巖的話,不要懈怠軍紀,對吳三桂採取牢籠政策,清人斷不至於迅速入關。

陳有芳先生的“讀《甲申三百年祭》有感”,每讀都深受教誨

又假使李巖收復河南之議得到實現,以李巖的深得人心,必能獨擋一面,把農民解放的戰鬥轉化而為種族之間的戰爭。徜若形成那樣的局面,清兵在第二年決不敢輕易冒險去攻潼關,勞師窮追,致自成陷於絕地。

甲申劇變,造成極為嚴重後果,由農民起義演變為種族的鬥爭,導致清朝宰治中華260多年的局面。三百多年過去了,種族的遺恨雖己消除,但其教訓卻永遠值得後人回味。

1944年3月19日起,《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連刊4日,引起廣泛關注。

同年11月21日,毛澤東在給郭沫若的信中寫道:“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當作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了,如何避免這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甲申三百年祭》在延安和各解放區印成單行本,廣泛發行,成為進城前的必修之課。

“創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古訓好讀,實施不易。由於建國前黨中央即預先部署了“進城趕考”這一課題,使全黨上下齊赴試,同心協力進考場,從而有效預防了腐敗的滋生,經受了考驗。

劉青山、張子善之被嚴懲,更把“進城趕考”落實到具體實踐中,從而在相當時段內,挽救了大批幹部,保持了清亷政風。

陳有芳先生的“讀《甲申三百年祭》有感”,每讀都深受教誨

“進城趕考”,是個永值強調的大話題。古今中外,至今尚未見到一個永恆的政權,實現長治久安,談何容易。反腐有其歷史的獨特性、複雜性和艱鉅性。建國近70年了,我們仍在為“打虎拍蠅、追逃獵狐”而忙碌著,正是最好的說明。只能靠持之以恆的不斷努力,憑藉堅強的毅力,才能交出合格的試卷。

人民日報出版社分別在1954年3月、1972年2月、2004年3月,多次重印發行《甲申三百年祭》。此文要義,深入人心,引發共鳴,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幾十年間,我多次閱讀此文,每讀都深受教誨,切感“進城趕考”的重大意義。

—— END ——

陳有芳先生的“讀《甲申三百年祭》有感”,每讀都深受教誨

陳有芳

平潭人。研究員、三級警監,曾三次與會有關國際論壇,擔任過部級、國家級課題組成員,公安部論著評委,科技成果鑑定專家,《八閩警壇》副主編;發表論文60多篇,三次獲評全國金盾文章(論文)一等獎。2001年獲福建省“五一獎章”,先後五次記功。

入選《中國公安功摸榮譽檔案》(第二卷)和《中國專家大辭典》(第十卷)等,事蹟為《人民公安》、《福建日報》、《海峽都市報》等多種報刊報道。退休後仍筆耕不輟,堅持寫作。

陳有芳先生的“讀《甲申三百年祭》有感”,每讀都深受教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