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為何缺一不可?

三國演義

紅樓夢

水滸傳

西遊記

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為什麼是這四大?拿掉其中一部,有其它的能補上嗎?

中國古典文學的極簡歷史是這樣的,小說形式雛形大概始於西晉志怪小說,雛形於隋唐傳奇,再經元代話本集成,已經趨於成熟,終於明清時期達到頂峰。

四大名著為何缺一不可?

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似乎其它三部都有著多種前身,稱之為同人小說也不過分:

元代話本《大宋宣和遺事》之於水滸,《全相三國志平話》之於三國演義,《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之於西遊記。

紅樓夢也有多個“前身”版本,不過和其他三本有史實線索不一樣,紅樓夢用現在的話說是全原創的架空小說,而那多個前身只是他的不同抄錄和批註版本而已。

四大名著為何缺一不可?

閒話扯完,來說為什麼是四大名著,又為何缺一不可。

除了他們本身的藝術造(zao)紙(yi)(對,造孽的造,紙張的紙,四大名著雖然沒有弄得洛陽紙貴,但肯定花費了不少紙)非常高,大概這和中國人傳統天地君親師的思想也是分不開的。

中國傳統文化又是包容的,一元,二分,三性,四柱,都能在其中找到說法。

再添一本是五行,再添兩本是六道,也不錯,但多了顯得沒逼格,而且真要找到藝術成就和平均品相氣質能和這四本平分秋色是真的難。

四大名著為何缺一不可?

四平八穩也是國人最愛,那就四大吧。

可以這樣附和一下:

三國寫廟堂傳承,天地之本

水滸寫江湖生殺,君師之治

紅樓寫世情萬千,先祖之類

西遊寫個人一心,性情之道

四大名著為何缺一不可?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中國文化常把個人放得比較輕,我想說,性情之煉,人之本也,所以以鬥戰勝佛為主角的西遊記在這裡的出現,真是再完美不過了。

四大名著為何缺一不可?

不過還差一點點,天地、先祖、君師、個人都有了,還能差點什麼?儒家的端方和道家的飄逸,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西遊記看起來是很志怪的,但還是不夠,因為他基本是佛家的思想,還是太大道正直,不夠飄逸。

四大名著為何缺一不可?

真正的志怪,西晉有志怪小說《博物志》,但實在太古,跟三海經似的不好讀,所以至少應該是《聊齋志異》這樣的。

如果說四大都是直面現實的小說,為何不再加一本略帶逃避主義的《聊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