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熱映,金城戰役親歷者、潛山老兵說:失去一眼一耳“只是擦傷”

《金剛川》熱映,金城戰役親歷者、潛山老兵說:失去一眼一耳“只是擦傷”

左眼失明,右眼臉無法閉合,左耳缺失,左面部疤痕,嗅覺遺失……這樣的創傷,在這位老人口中“只是點擦傷”,他的原話是:“美國飛機投彈精準度高,破壞性大。我這只是點擦傷,太多戰友就在我身邊犧牲了。”

《金剛川》熱映,金城戰役親歷者、潛山老兵說:失去一眼一耳“只是擦傷”
《金剛川》熱映,金城戰役親歷者、潛山老兵說:失去一眼一耳“只是擦傷”

9月27日,瀋陽桃仙國際機場,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由中國空軍專機護送從韓國接回遼寧瀋陽。看到這個新聞,生活在潛山市的一位91歲的老人淚流滿面。

他,就是抗美援朝老兵林萬松。在戰場上,他被敵機投下的炸彈炸傷——左眼失明,右眼瞼無法閉合,左耳缺失,左面部疤痕,嗅覺遺失……即便沒有鮮紅的《殘疾軍人證》上這些清晰的記載,也能明顯看出那場戰爭帶給老人的身體上的創傷。

“我父親很小的時候,我的爺爺就去世了。當時家裡只有奶奶和父親母子倆相依為命。我奶奶不簡單,聽到國家需要,親自把我父親送上了戰場。”由於老人聽力上也有障礙,他的兒子林濤老師首先打開了話茬:1953年5月,他的父親與夥伴們一起,加入了志願軍行列。“那一年他24歲。”

作為旁觀者,我們知道此時距離停戰協定的最終簽署只有兩個多月了;然而,作為那段歷史的親歷者,林萬松和他的母親都知道即便是勝利前夜,仍有志願軍戰士在流血犧牲。

“我父親總是說,我們的志願軍戰士是真的不怕犧牲。他們參加抗美援朝,就沒打算能回來。每次接受任務後,他們就將寫有部隊番號、家庭人員的布條,分別縫在兩個胳膊、大腿上、帽子上,總共有五處。這是為犧牲做好準備的,留下信息便於聯繫。”

“我編在54軍135師405團3營,擔任無坐力炮手。部隊在大巴山集訓了20天,然後乘坐貨車,來到了朝鮮。”林萬松老人雖然聽力不好,但說話聲音洪亮,也很清晰。

5月中旬,林萬松所在部隊進至平壤附近地區。“我們三個人就在西海岸山洞裡堅守著,阻止敵軍的進攻。”堅守20多天後,步行到東海岸,連續趕路3天3夜,經過平壤,來到黑頭山打阻擊。

“這是美軍所在的山,這是黑頭山,我們堅守的地方,黑頭山後面就是大部隊駐紮的大山。”老人邊說邊用手比劃著當時的戰場佈局。他們的任務就是守住黑頭山,卡住這咽喉,不讓敵人過來,保衛好後面大山裡的大部隊。

為做好隱蔽,他們就徒手在半山腰挖通了數條3尺高的山洞,一個山洞只有幾個平米。“我們是分小組行動的,三人一組,兩個小組組成個戰鬥小組。經常腰上綁上手雷,神不知鬼不覺地襲擊美軍。”

嚴防死守30多天後,部隊接到命令,第135師配屬第67軍由慶坡山向梨船洞、金城川之敵發起攻擊。

這一次,林萬松參加的,便是新近熱映的電影《金剛川》所描述的金城戰役。該電影中對美國飛機的狂轟濫炸、“延時炸彈”“燃燒彈”爆炸後的恐怖現場,有著非常直觀的描寫。不過,電影終究是電影,對於志願軍戰士來說,他們面對的是真實的殘酷,很多人像林萬松一樣留下了永久的創傷,很多人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7月18日下午兩點,我們正在搬運大炮,”老人回憶著,那天在副班長的帶領下,正冒著敵軍的炮火,扛著無坐力炮以備進攻目標。“忽地,麻雀一樣的聲音在耳邊尖嘯而過,我們副班長富有作戰經驗,反應又靈敏,他迅即用炮筒擋了我一下,要不然就沒命了。”

老人摸摸臉上的疤痕及殘疾的耳朵:“美國飛機投彈精準度高,破壞性大。我這只是點擦傷,太多戰友就在我身邊犧牲了。”等到轟炸結束後,林萬松才邊走邊爬地來到兩公里外的衛生所治療。

林萬松的傷口尚未痊癒,和平協定便達成了。隨後,林萬松隨部隊回國,回到了家鄉。而今,老人兒孫滿堂,享受著黨和國家的關懷,健康、幸福地生活在和平的陽光中。

丨編輯:葉瀟

丨審核:吳程程

丨終審:盛媛

丨來源:全媒體記者 何飛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