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不一定為真

很喜歡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裡的臺詞: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感受到的悲喜並不相通,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就像有人說的:不要貿然評價我,你只是知道我的名字,可你不知道我的故事,你只是聽聞過我的行為,卻不知道我經歷過什麼。

誠然,對待任何人事物,未了解其背後實情前,不隨意評價,就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01

俗話說:眼見未必為實。有時候肉眼所捕捉到的畫面,並非事物的全部真相,你看到的也許不過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

記得看過一個火爆了朋友圈的廣告視頻,視頻的開端,經營市場的老闆娘,帶著極其凶煞的面孔,來勢洶洶,前往收取小販攤位租金。

到賣肉的攤位前時,她極其兇橫,一把奪過摔了賣肉小販的秤。

而這個“仗勢欺人”的畫面,剛好被在場的網友錄製視頻發到了網上。

不到三天時間,視頻點擊量便過百萬,激起眾怒,輿論幾乎一邊倒都在責罵這位老闆娘。

很多看客義憤填膺,罵她“死老闆娘,變態”;還有網友呼籲“別去這個市場買菜,讓市場關門”;甚至有人詛咒“這樣的人,怎麼不去死”。

然而事情的真相真的是你目前看到的這樣嗎?接下來還有令人想不到的是:

老闆娘要求市場的乾淨整潔,是為了吸引顧客前來買菜,照顧商販生意;

看起來兇巴巴收租金的她,商販多給的租金,會立馬退還;

帶走商販,是因為商販犯病,帶他去僻靜的地方休息;

搬走商販的東西,是幫商販解決賣不出去的剩貨;

而引起眾怒視頻中摔了攤販的秤,是因為賣肉商販缺斤少兩欺詐顧客。

視頻到最後現出這樣一句話:“人的價值不能僅僅以你所看到的畫面作為評斷,打開你的頭腦,用智慧看見沒看見的事。”

像網上一句很有道理的話說:“一個人最大的惡意,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別人,把所有的結果理所當然用自己的過程來解釋,並一直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而一個真正有素養的人,都應該做到,在未了解事物全部真相之前,絕不要妄自論斷,學會閉嘴,有時候是最明智之舉。

有時,不輕易去評價事情的好壞,也是一種修養。

02

曾經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讓我特別印象深刻:

在學校裡很多人喜歡結成小團體,然而,有一位女生很內向,常年獨來獨往,也不參與同學們之間的活動。

有一天班裡的另一位女生因惡作劇,開始跟身邊的同學說內向的女生有心理疾病,我們不要靠近她。

小夥伴聽後又告訴了其他比較好的同學:你看那個女生獨來獨往,據說精神有問題,有傳染病,我們最好遠離。

不久後,傳到了內向女生的耳朵裡,版本竟變成是:她有艾滋病,和她做朋友的人,都會被傳染。

事情到最後,整個校園的人都知道了,所有人見到她就像見到鬼一樣,躲著避著。

而在那個年代,所有人看待艾滋病就像看待瘟疫一樣,她的家人也因此事被鎮里人排斥和冷眼。

沒有人關心真相,大家像躲瘟疫一樣躲著她們全家人,卻又在背後瘋傳流言蜚語。

最終,她的家人不堪其擾,只能幫她換了學校,搬了家。

多年後,當真相再次被傳入眾人之耳,所有人紛紛唏噓,那些以耳聽之事,亂下論斷傳謠者,更是愧疚難當。

然而傷害已經造成,沒有人能為過去的罪過買單,而謠言之下的受害者,每每回憶此時,都像一場噩夢,久久未散去。

故事到最後,分享這個故事的人說:其實我就是當年受害者的親人。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內向也好,活潑也罷,有時候,不瞭解實情,我們不應該以他人的性格、身邊人嘴裡吐露的隻言片語,來論斷一個人。

因為你不知道,你說出去的話,多少摻雜著偏見,而這種偏見可能會被不斷放大,最後變成尖銳的利刃,毀人於無形之中。

而深到骨子裡的修養,就是對於聽到的事情,不隨意論斷他人,靜坐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03

網上有句話說:“有的人,用幾個月的時間學會說話,卻用一生的時間都學不會閉嘴。群處時慎言,獨處時守心。”

確實,說出去的話,如同潑出去的水,逞一時之嘴快容易,但往往覆水難收。

謹言慎行,有時候,不僅體現的是一個人的大智慧,更體現了一個人修養的高低。

錢鍾書先生曾說過:“那些在我們背後的竊竊私語,就像飯裡的沙礫或者生魚片裡沒有剔乾淨的刺,給人一種不期待的痛。”

要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然而,善良的人看到的永遠是善,美好的人看到的永遠是美,凡事不以惡意去揣度他人,不以私利給他人造成困擾,也不詆譭他人。

少點戾氣,不隨意評價他人,不做謠言的傳播者,謹言慎行,是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