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的東林黨對當時歷史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亙古懷念說史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明朝最霸氣的宣言,也正是因此,明朝號稱史上最剛烈的朝代。然而這樣一個讓人嚮往以及尊敬的朝代,也最終走向了滅亡。明朝的滅亡是多方面的原因,有天氣的劇烈變化,也有王朝的腐朽,但是明朝後期的黨爭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各派黨爭,在朝堂之上爭權奪利,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東林黨與閹黨的爭端,極大的消耗了國力。可以說,東林黨的興起極大程度上推動了明朝內部的消耗以及明朝的削弱逐漸走向了滅亡。

東林黨的興起以及逐漸的腐朽

東林黨最初的建立是好的,他是被革職回家的明朝吏部郎中顧憲成組織修建的一所書院。顧憲成因為政治鬥爭的失敗,被皇帝罷官革職回家。於是為了能夠宣傳自己的政治思想,顧憲成在東林書院之內教學。

此時的東林黨還沒有興起,興起的只是東林書院。在顧憲成的領導之下,東林學院逐漸的興起,並且越做越大,吸引著很多有志之士的加入,同時也包括著許多被革職的官員學者的加入。

東林學院講究把讀書與國事相結合,在讀書中大家點評政治時事。於是學院之內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的政治理念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相認同,整個學院逐漸的變成了一個理念相同的政治團體,並且許多朝堂之內的官員也十分認同東林學院的政治理論。

之後,隨著東林學院之內的學子逐漸的步入朝堂,因為政治理念的相同以及同樣來自東林學淵,所以他們就自發的結合在一起,在朝堂之上相呼應,因此,東林黨逐漸的形成。

同樣的,朝堂之上除了東林黨,還有按照地域分成的浙黨,楚黨,齊黨等等各種黨派。而朝堂之上的官位只有那麼多,想要位居高位,就要把競爭對手擠掉,所以這些黨派之間開始進行混戰,也就是後世俗稱的黨爭。至此,東林黨開始漸漸的變得腐朽。

為了爭權奪利,東林黨忘記了自己最初的理念,開始在朝堂之上進行黨派廝殺,當別的黨派中人提出諫言的時候,這些其餘黨派的人開始為反對而反對,根本不再考慮諫言是對是錯。至此,明朝的黨派之爭開始危害了國家的利益。

東林黨所代表的地方利益

東林黨的人員大部分都是江南地區的人,這些東林黨人在江南地區都有著自己的基業,他們就是江南商人的政治代表人,在朝堂之上維護著他們的利益。

明朝後期,天災不斷,經常遇到大旱等災年,所以國家的賦稅收入非常的低,而國家的主要收入都是依靠這些農民的賦稅來維護國家的各個方面的發展。因為賦稅的數量低,所以明朝的統治者想要開始徵收商稅。

而江南地區自古以來都是富庶之地,所以一旦開始收稅,損失的都是這些江南商人的利益,同樣的還有這些東林黨人的利益,於是這些東林黨人在朝廷之上極力的阻撓這個政策的實行。

在明朝後期,明朝的賦稅只有幾百萬的白銀,而那些例如晉商八大家卻有著上億兩的存銀,這些商人不用繳納商稅,政商勾結,賺取財富,不可謂不諷刺。

天下大旱,國家無力賑災,還有那些軍隊的俸祿也沒有辦法分發朝堂無力賑災,農民就逐漸的起義,再然後國家要花錢去平叛,就更要花錢,就這樣,陷入了惡行循環之中。一直到後來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只能上吊自殺。

東林黨的眼高手低,違背了最初的定義

東林黨人最初的時候他們的政治思想是反對空幻虛無、談空說玄,提倡求真務實、實學實用。可以說是非常的積極的政治思想,但是當黨爭之後,東林黨變得腐朽之後,他們的行為卻恰恰與最初的政治思想相反。

這些位居高位的東林黨人只會在朝堂之上談天說地,對於時事卻一竅不通。他們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個的道德典範,因此受到百姓的追捧,依此來獲得與皇帝爭權的能力,每當他們遭到處罰以及貶謫的時候,就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為國為民不惜直言進諫的道德高人的形象,以此引發民間的追捧,從而引發輿論,造成對統治者的壓力。

這些黨人因為自己的士子身份,感覺身份優越,這些優越感使得他們看不起與自己身份不同的人,尤其是對於士卒,往往稱其為“泥腿子”,所以使得他們被孤立

這些東林黨人往往是滿嘴的仁義道德,卻對於朝廷真實的弊端視而不見,往往針對這些問題總是扯到應該注重道德修養,要求皇帝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於是,朝廷的國庫空虛經濟危機等沒有絲毫的轉機,國家的弊端仍然在不停的加深。

東林黨最初與各個地方黨派進行爭鬥,後來與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進行爭鬥,在崇禎皇帝的幫助下,閹黨被毀,朝堂之上東林黨一家獨大,但是這仍然不能解決問題,這些東林黨又開始迅速的分裂繼續爭權奪利,根本沒有把精力放在國事之上

明朝後期,正是由於以東林黨為首的黨爭不斷的內耗,使得國家的行政力量低下,沒有幹實事,於是明朝就在這種內耗之中走向了滅亡。


千古張小花


先簡單解釋一下東林黨。

東林黨,簡單講,就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

萬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職還鄉的顧憲成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鳳、無錫知縣林宰的資助下,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顧允成等人,講學其中。

“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稱為清議。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這種政治性講學活動,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三吳士紳”、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代表人物、東南城市勢力、某些地方實力派等,一時都聚集在以東林書院為中心的東林派周圍。時人稱之為東林黨。

東林黨矛頭直指閹黨。何為閹黨?

明神宗朱翊鈞統治後期,宦官擅權,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會矛盾激化。天啟帝時期,宦官魏忠賢專政,形成明代勢力最大的閹黨集團,齊楚浙諸黨爭相依附之,形成另一股政治勢力,史稱“閹黨”。

東林黨與閹黨的較量。

東林黨人提出反對礦監稅使掠奪、減輕賦役負擔、發展東南地區經濟等主張。他們還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等針砭時政的意見,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各種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明末黨爭中,東林黨的主要對立面是齊楚浙黨。

閹黨對東林黨人實行血腥鎮壓。

萬曆後期,雙方以爭國本為首,以三案為餘波,相攻不已。

天啟四年(1624),東林黨人楊漣因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被捕,與左光斗、黃尊素、周順昌等人同被殺害。魏忠賢又使人編《三朝要典》,借紅丸案、梃擊案、移宮案三案為題,毀東林書院,打擊東林黨。東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顧大章、高攀龍、周起元、繆昌斯等先後被迫害致死。

齊楚浙黨又造天鑑諸錄,加東林以惡名,並列黨人榜於全國,每榜少則百人,多至五百餘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奪,朝中善類為之一空。魏忠賢還指使黨羽製造《東林點將錄》,將著名的東林黨人分別加以《水滸》一百零八將綽號,企圖將其一網打盡。

天啟七年明思宗朱由檢即位,魏忠賢自縊死,次年毀《三朝要典》,對東林黨人的迫害才告停止。

但東林與閹黨的鬥爭,一直延續到南明時期。

東林黨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

東林黨是明朝後期出現的以中下級官員、中下地主及知識分子為主的反對王公貴戚、權臣宦官的政治集團。他們企圖以儒家正統思想挽救國家,但在強大的統治集團剿殺下,遭到重大打擊。直到崇禎即位處死魏忠賢才有所抬頭。

對於東林黨人的評價,有兩種觀點:

一派認為東林黨和齊、楚、浙及閹黨一樣,“都是從派性出發爭奪權勢而已”;另一派則認為東林黨“不務空談, 主張躬行實踐, 不是為講學而講學, 而是要過問政治, 以達到經世致用”。

我個人認為,不管怎麼樣,東林黨針砭時弊,多多少少對掌權的閹黨有所制約。


寫乎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

東林黨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

然而東林黨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清流納諫為民著想的旗號,為江南的各個地主,資本利益團體代言,和高層爭奪江南各種商品經濟利益所屬權。簡單說來是這樣:

  某個織布場的江南富商沈老闆,看上了一個有學習天賦的窮書生—杜秀才,然後便不惜重金求名師,訪高人,對杜秀才認真教導,重點培養。這小杜同學也真是刻苦用功,每天不打遊戲,不網聊,專注於《四書五經必考》一類的經典教材。

終於,考中了進士,入朝為官,杜同學由一個窮書生變成了人模狗樣的國家幹部。他要感謝誰呢?嘴裡當然高呼皇帝萬歲,心裡可是感激那位慧眼識人的大財主。

杜秀才成了杜大人,可還是單身呢,這些年也沒功夫談情說愛。沒關係,沈老闆將本家族中一個漂亮的女子許配給他,順便結門親戚;這下,杜大人愛情、事業雙豐收。

要怎麼報答呢?明朝幹部的工資那麼低,再說那沈老闆腰纏萬貫,也看不上你這幾個錢。那就只能以權謀私唄,怎麼謀私?咱們杜大人可是讀過孔聖人的書,講氣節,有尊嚴,絕不幹偷雞摸狗的事,偷雞摸狗的不幹,那就冠冕堂皇的幹,直接上書皇帝,情真意切的說:啟稟聖上,蠲免江南工商業者稅賦,以利萬民,沈老闆的投資得到了回報。

假如杜秀才,被外放當了個縣令,那就更好辦了,回到江南的地盤,直接充當富豪們保護傘。由此類推,當時江南無數個沈老闆凝聚成了一個財閥集團,這幫財閥供養出了一大批如杜秀才一樣的文人官僚,他們又集結成明末最大的政治集團。

東林黨實質上淪為江南各級地主,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尤其是在國家危亡時刻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視而不見,更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

為了自己的利益處處干擾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極盡破壞之能。對下底層階級的更是充滿了壓迫,靠著半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模直接對底層階級進行壟斷掠奪壓迫,對底層階級的苦痛不聞不問。最後形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