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缺愛的人很難過好這一生,你怎麼看?

清和月的雲川


我想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原生家庭缺愛的人能否過好這一生,要看ta自己如何看待過去和現在以及未來。

如果,總是沉湎於小時候的痛苦,把自己現在所有的煩惱、憂愁和不如意都怪罪在父母身上或者原生家庭身上,那麼是很難進入新生活的,想要過好這一生確實很困難。因為,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上,會抱怨,會怪罪,是沒有能力沒有意願沒有動力去做一個新的自己的。

如果,瞭解自己小時候曾經受過的苦,原生家庭的缺愛給自己的性格、人生、際遇確實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這是客觀事實。但是現在呢,你已經長大了,已經成人了,再也不需要被被人管制,不需要被他人左右,你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比如,你可以通過努力奮鬥,多多賺錢,創造更好的物質生活。。

你也可以通過心理諮詢或者心理治療,療愈過去的創傷。

你也可以在生活中覺察自己固有的行為模式,努力調整認知,把創傷留在過去,讓自己開始新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裡,而是讓自己做生活的創造者,做一個為自己的現在和未來負責的人,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所以,關鍵看你如何看待過去,想要如何創造新生。

推薦李雪的書《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

相信自己,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加油!



我叫杜萊夢


原生家庭缺愛的人,的確很難過好一生。在原生家庭缺愛的環境下的人,性格缺陷明顯:一種是對愛的極度渴望,不甘孤單,對待異性的關心,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和異性戀愛,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總是沒有安全感,不停的讓對方確認是愛自己的,從而讓對方感到窒息而導致分手。同時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敏感、多疑、自卑;另一種是不會表達愛,明明很愛卻說不出口或者言不由衷,不願承認自己的愛。還有一種是他人的愛極其冷漠,缺乏愛的感知力,為了不能讓自己受傷,寧願忽視他人的感情,而不會在意其是否受傷,“迴避型人格”就是這種情況導致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在原生家庭的童年經歷,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我們會發現,一個人的生活狀態、人生選擇,都和我們的童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要想擺脫原生家庭在童年時造成的傷害帶來的心理陰影

1.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每個人都有缺點,相信有缺點的自己仍然很可愛,也值得愛。

2.學習一些相關的心理學知識,找尋心理陰影的源頭,正視自己的內心。

3.多看一些哲學相關的書,用哲學思維看待人生,會讓自己變得豁達。

相信,只要你不斷尋找,你終將能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靜教育專欄


這種話題感覺都是雞湯文偽命題,這類沒法量化的東西什麼叫缺?什麼叫不缺?再者說了,現在網絡上有個熱度很高的社會性話題:熊孩子!這種原生家庭總說得上不缺愛了吧?你認為有幾個熊孩子能過好這一生呢?我們受的主流教育裡,還有著名的溫室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呢!這麼說起來這原生家庭也太特麼難做了:得不缺愛、得不多愛、還得用對愛的方式方法!我個人以為,以前有部美國家庭情景劇《成長的煩惱》,心理醫生傑生·西沃的家庭,這方面做的足夠好了,兩口子風趣幽默,負責任、懂得愛,無私且公平的愛自己的每一個孩子,也會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進行有變化的愛,老實說幾個孩子性格不同,但都給養的三觀很正,懂得好歹了,可是這樣家庭出來的,你以為過好一生的幾率就比別人大?


麥克和本就不會因遇到一個渣女或工作問題而沉淪?凱蘿和克里斯蒂就不會因遇到一個渣男或別的不順心的事而一蹶不振?這個世界非常複雜,原生家庭哪點愛的劑量差,真的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會拉平到看不出差別。我們日常所見,所有家庭都差不多,特別缺愛和特別多愛的幾乎遇不到,我們所遇到的一個個熟悉的人,都會有成長環境很好而本人很爛的、成長環境不好而本人性格很好的。注意,我說的是每一個人,要說起這個話題,都可以用身邊的人舉出正反兩面的例子。

一堆世界名人傳記,和歷史上各種成功人士的故事也可以用來舉證,有有優秀家庭成長起來的更傑出代表,但更多的更能打的不都是惡劣家庭出身,逆勢成長起來的狠人嗎?人都會本能的想相信,假裝相信只要自己做的足夠好,孩子就會因該跟自己學的一樣好,而真相是殘酷的,我從來沒有見過哪一個家庭,可以對孩子造成比社會環境還大的影響!從理論上,從概率學甚至拓撲學上來說,這也是件不可能的事。如果說九十年代雲南那種違禁品的泛濫導致幾乎一代人的大浪淘沙,很多外省人沒有切身體會,那麼想想磁暴步兵楊教授治下的網癮少年中,能統計出那種家庭更倒黴嗎?


當時還說是離婚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中標,但實際統計只是因為離婚家庭經濟承受力更差,這種家庭的孩子毛病跟容易暴露而已,比如,同樣兩千元收入的雙親家庭,四千元的收入,孩子偷三百元去上網,只是家裡罵幾句的事,而單親家庭一共就兩千元收入,孩子偷三百元去上網,很多時候就已經切實影響家庭經濟運作,已經可以頻頻引起家庭矛盾,於是顯得這孩子行為更加惡劣。
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每個人自己最清楚,我們幼時、少年時缺的不是父母長輩對我們的愛,甚至都不缺身邊周遭非來自親人的善意,真正缺乏的反倒是我們自己對這些愛、這些善意的感知,到我們成長到可以理解的年紀,內心的懊悔,有多深重?只不過我們都到了從朋友深夜飲酒的碰杯聲裡,聽出了各自夢想破碎的聲音的年紀,已經學會風輕雲淡的跟人說:天涼好個秋。所以,別人我不知道,我自己以前以為我就是缺愛的原生家庭出來的孩子,現在我覺得我沒資格指責我曾經擁有卻不自知的如山父愛和如海的母愛。我的一生過得好不好,全是我自己在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