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宋朝沒有宦官作亂?

竹竹丫丫


宋代設內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現象不如外戚專權嚴重。所以給人的感覺是宋朝沒有宦官干政。

中國的歷朝歷代,只要是統一的大王朝,都免不了出現宦官干政的現象。從秦朝趙高開始到兩漢內侍,再到唐、明、清後期等,都出現過不同程度的宦官干政甚至掌握朝政大權的亂象發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皇帝的縱容,因為信不過手下的大臣,總覺得在身邊服侍的太監看起來更忠誠;另一方面則是宦官做事沒有底線,不像讀書人死要面子,一哭二鬧三上吊什麼手段都會使。

不過在宋朝,宦官太監過的又是另外一種日子了,不管是皇帝還是文臣都很清醒對於宦官干政都很清醒,太監們在宋朝就猶如過街老鼠,都得夾著尾巴做人。

比如宋太祖趙匡胤在位的時候,一次一個姓魏的教坊使(宦官職務之一)因為年紀大了,想申請離開京城去當一個地方官,以此來頤養天年。宦官要求去當地方官,這個要求現在聽起來好像有點過分,可是在唐朝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魏某其實也是按照唐朝延續的政策向趙匡胤請求的。

趙匡胤什麼反應呢?他當場就駁了回去道:“你一個管唱戲的怎麼可以作為刺史去治理地方呢?(唐朝這樣滅國的做法)我們怎麼能效仿?”結果魏某最終還是隻能在體系內部尋求安排,最終去當了一個管理樂隊的小官。

還有一次,是在宋真宗時期,有個叫劉承的宦官,侍奉了皇帝一輩子,是個認真做事的老實人。劉承因為年老多病,馬上就要死了,他在彌留之際,向真宗提了一個小要求。他說自己侍奉了皇上一輩子,那在臨死前能不能給他一個節度使的官職安慰一下?

宋真宗

宋真宗聽後想了想:劉承提的要求其實也不過分,因為他當時的級別已經是留後(預備節度使)了,死前要求提個半級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再說人家要的只是一個稱號,又不是真的要去地方掌握軍政大權。

宋真宗如此一想就應承了下來,連忙下旨要趁著老頭子沒死把這事給辦了。可是聖旨傳達到了宰相王旦這邊後,就怎麼也走不下了。因為王旦放話,他就算死也不遵從這道旨意。

宋真宗很無奈,碰上了這麼個二愣子宰相,於是就把王旦召過來問為什麼?王旦回答說:“今天若是給了節度使,那以後有其他宦官死前要求封他為樞密使(國防部長)怎麼辦?到那個時候陛下拿什麼來回絕他們呢?”就這樣,劉承是至死也沒有等來節度使這個官,而且宋朝自劉承以後,宦官的級別就再也沒有超過留後(預備節度使)的。

結語

宋朝崇文抑武,實質權力都在皇帝和文臣手中,所以前期宦官沒有什麼作為,但是到了後期就出現了大宦官童倌,這也是宋朝最大的政治弊端導致的,那就是統治集團始終對統兵的武將不放心,才會重用宦官去監軍。


阿內麻麻


漢唐宋明四朝,只有宋朝沒有宦官專權,究其原因便是宋朝文官體制的建立。

1、大宋官家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其它的都要靠邊站。所以宋朝不僅沒有宦官專權,也沒有宗室、外戚、武將的擅權。

宗室,屬於皇帝的家人;外戚,屬於皇帝的親戚;宦官,屬於皇帝的家奴。對於這些勢力,宋朝有一系列制度來制約和防範。

宋朝對於文官階層的重視與尊崇,使皇子們並不直接封王,而是先授防禦使的頭銜,之後經國公、郡王等逐漸升至親王,且親王一般是不能世襲的,其後代一樣要按照這樣的步驟升遷。同時在上朝之時,親王的班次是在宰相之下的。所以,皇子宗室尚且位居宰相之下,遑論宦官。

也就是說,是文官體制和宰相的權力制約了宦官,宋朝不是沒有想擅權的太監,比如趙光義時期的王繼恩、宋徽宗時期的童貫等,但他們想要有權,一樣要討好宰相。按照《宋史》的說法就是:

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

2、宋朝本身的宦官數量就很少

史載,趙匡胤之時的太監不過50人,之後有所增加,趙光義的時候有180人左右。而至南宋孝宗之時有朝臣認為宦官太多,當時也不過250多人而已。

這個數量,與漢朝、唐朝、明朝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根本形不成獨立的政治勢力。

3、宋朝以內侍省掌控宦官,且對宦官的升遷限制很多

宦官的官階體系與文官集團是不同的,除了用來與朝臣相區別外,還要壓低他們的品級。趙匡胤曾對太監這樣規定:

不可已而差出外方,止令幹一事,不得妄採聽他事奏陳。

如果太監要擔任外職,便要轉出宦官系統,歸吏部管轄,而吏部直屬於宰相;太監如果要轉入武職,那麼便歸樞密院管轄,樞密院的長官便是樞密使。

宰相也好,樞密使也罷,都是文人,都屬於文官集團,太監根本沒有凌駕於文官集團之上的可能。

宋朝最顯赫的太監便是童貫了,可是以宋朝統兵權、調兵權的分離和以文抑武,不要說太監童貫,就是名將狄青也沒有任何手握重兵、威脅皇權的可能。

不過所有這一切,其實都是宋朝對唐朝的矯枉過正,是對唐朝節度使和太監權力太大的一種本能的制約。而正是這一點,使宋朝形成了真正的“文官政治”。


心向青山


因為,漢唐明這些王朝的宦官都忙於把持朝政、玩弄權術,而宋朝的宦官卻忙於帶兵打仗,自然也就沒時間作亂啦!

說來也是諷刺,兩宋的軍事成就,相比於漢唐明這些漢族正統王朝,那就是個渣。北宋時期經常被北邊的遼國和西夏打得找不著北,南宋時期又先後被金國和蒙元按在地上來回摩擦。可要說哪個王朝的宦官最能打仗,那宋朝的宦官可就當仁不讓了。

與漢唐明那些整天醉心於玩弄權術、大肆斂財的大宦官相比,宋朝的宦官們似乎有些“不務正業”。像秦翰、王繼恩、竇神寶、童貫、李神佑、李憲等宋朝宦官,他們似乎都將心思放在了統兵征戰上面了。

不同於明朝東廠裡頭那些陰陽怪氣、陰險毒辣的公公們,宋朝這些“戰鬥型”宦官倒頗有些大將之風範,都比較能打仗。比如北宋初年的王繼恩,在戰場上就是個狠角色,一仗就將盤踞蜀地的李順數萬部眾屠滅殆盡。

又如北宋末年的童貫,雖說名聲不怎麼好,與高俅、蔡京、楊戩並稱宋末四大奸臣。可要說行軍打仗,那童貫也是可圈可點的。他曾北破西夏,南平方臘,還統兵伐遼,也算是為大宋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

當然,要說宋朝基本上沒什麼宦官作亂,是因為宋朝宦官都忙於征戰,其實是不太嚴謹的。事實上,宋朝宦官之所以會混成這模樣,也是受制於宋朝的制度。

實際上,宋朝統治者對宦官群體,始終堅持嚴格的管控。首先是嚴格限制宦官的數量;終宋一代,宦官數量都是相當少的。宋太祖時期,宦官數量被限制在幾十人的規模。即便最頂峰的宋孝宗時期,宦官數量也不超過三百人。這與明末動輒上萬的宦官數量,有著巨大的差距。

其次是嚴格限制宦官的官階;宋朝統治者汲取了漢唐宦官專權的教訓,因此對於宦官出任高級官職,始終都比較慎重。像前文提到的宋初宦官將領王繼恩,在戰場上屢立戰功,按例本應授宣徽使,但宋太宗最終也只授其一個相對較低的宣政使而已。

也正因為宋朝對宦官的嚴格管控,才讓宦官勢力始終沒機會膨脹到足以禍亂朝綱的地步,從而避免了宦官作亂現象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