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糧食,那為什麼隋末還有那麼多饑民呢?

少年不大冷


饑民的產生,與隋朝儲備了多少糧食是沒有多大關係的。

饑民的產生是社會制度的問題,是生產方式的問題,與隋朝的糧倉儲備了多少糧食沒有多大關係,與地主家的糧倉有多少糧食也沒有多大關係。從表面邏輯看,隋朝建立那麼多的糧倉,不就是為了存糧備荒嗎?為何不開倉放糧呢?

只是,隋朝末年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自然災害。所以沒有開倉賑濟災民的必要。更重要的是,隋末的糧倉,隋煬帝第三次討伐高句麗失敗後,所有的社會矛盾集中爆發。隋煬帝已經喪失了對政權的掌控。各地的糧倉實際上被各個門閥勢力所把持,是否放糧賑濟災民,隋煬帝說了不算。

例如,近代1929年經濟危機,美國大量的民眾失業,民不聊生。而那些大資本家,卻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為何不賑濟這些沒有飯吃,失業流浪的民眾呢?道理是一樣的。這是社會制度的問題,是生產方式的問題。

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的糧食,這個說法不靠譜。

上個世紀70年代,在洛陽附近找到了一個具有17個足球場那麼大的隋朝糧草,並且發現了一千多年前已經碳化的糧食。根據這個倉庫儲備糧食的規模看,這個倉庫夠當時洛陽城常住人口吃上40年。而這樣的隋朝糧倉,隋文帝開皇盛世之時,建立很多。

就因為這樣的考古發現,很多人通過對比隋朝的糧食儲備糧和唐朝立國時的人口規模,得出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的糧食,這樣一個誇張的說法。這顯然是違背常識的。單單就糧食的保存時間來說,就顯然不可能。

《新唐書》記載: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溼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著於令。這句話就是說,糧食的保存時間在隋唐時期,最長不得超過九年。即便是現代化的發達的存糧技術,也不可能將存糧保持五十年。

古代對糧食的消耗方式,與現代社會可不一樣。

各地義軍開倉的統計:“(李)密遣世績帥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濟河……開倉恣民就食……得勝兵二十餘萬”、“(劉武周)於是開倉以賑饑民……收兵得萬餘人”等,類似記載比比皆是,所以,“唐高祖平京師傾府藏以賜勳人。既而,又患國用不足。”

從這個記載看,唐朝立國之時,也面臨著嚴峻的糧食危機。各個門閥勢力投靠各地義軍後,糧倉也被啟用,從而作為這些義軍爭霸天下的軍糧儲備。唐高祖李淵能夠定鼎關中,自然也得到了隋朝的糧倉。

所以說,這些糧食都被隋末各地起義軍爭霸給消耗了,唐朝立國之時,也利用到了一部分,但只是短暫的利用。後續糧食,是陸續補充進去的。畢竟修建好的糧倉不可能不用。後續補充進去的糧食,這可跟隋朝沒有關係了。

隋末饑民的出現,不是因為沒有糧食,而是因為沒有土地。

隋煬帝楊廣為何要攻伐高句麗,不就是要搶地盤嗎?大量民眾傾家蕩產,跟隨隋煬帝,加入這場民族氣運之戰。如果搶到了地盤,設置了郡縣,輸出了人口,參戰的民眾根據均田制分到了耕地,將領因為戰功得到了封賞。那麼,什麼樣的矛盾都能消除。

失敗,意味著一無所獲,反而耽誤了生產。民眾失去了發展再生產的能力,門閥地主乘機兼併土地,無數民眾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沒有辦法謀生,才導致飢寒交迫。這些饑民後來也不是餓死的,而是加入了起義軍,相互爭奪隋朝各地糧倉而戰死的。

即便隋朝開倉放糧,也解決不了耕地的問題。沒有耕地,失去了賴以維持生存的手段,這才是社會矛盾爆發的根源性問題。

綜上所述:隋朝歷經開皇盛世,耕地不斷增加,人口不斷上漲,各地區也建設了許多糧倉,儲備了很多的糧食。這個是事實。

然而,耕地的增加速度,跟不上人口上漲的速度。隋朝面臨著嚴重的人地矛盾,面臨著關中門閥與南方士族的矛盾,面臨著南陳舊勢力意圖割據南方的矛盾,面臨著北方突厥與高句麗入侵的矛盾。

各種矛盾都因為人地矛盾而不斷激化。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修建隋唐大運河,加強各地區的聯繫,以便消除地域矛盾。同時,囤積糧草物資,訓練軍隊,對外開疆拓土,奪取耕地,移民設郡縣。

隋煬帝征伐高句麗失敗後,無數民眾不僅沒有得到土地,反而因為征戰失去了再生產的能力,大量的土地被門閥豪族兼併。伴隨著無數民眾成為流民,饑民,其他所有的矛盾都跟隨著集中爆發,隋煬帝失去了對各個地區的掌控。

各地起義軍或是反叛門閥貴族乘機奪取各地糧倉,藉助這些糧草吸引饑民入軍,充當他們爭霸天下的兵源。


文明有歷史


這就是片面追求國富民窮造成的,隋朝皇室以及官僚士大夫階層拼命壓榨底層老百姓,把社會財富都集中在到政府和官僚地主集團的手中,國家財政、糧食儲備都很豐富,看上去國強了,其實這個國家內部已經長了膿了,只是還沒發出來而已。這種局面也容易讓皇帝誤判形勢,作出錯誤判斷。隋煬帝恐怕也是認為自己國家很強大才那麼不愛惜民力,不僅進行開運河等等工程,還多次發動遼東戰爭,卻不知道民間已經很困窘,老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所以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均衡才造成隋末諸多問題。當然也正是因為隋朝自文帝開始就一直準備征伐遼東,所以極為重視儲藏糧食,造成糧食儲備很豐富。


烽火野史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甭管是亂世還是盛世,糧食都不能缺了。亂世缺了糧食拿黃金換口吃的富人大有人在,盛世缺了糧食更可悲,大好河山亡國也是難免。

隋末到底有多少糧食

我們拿隋朝和唐朝做一個對比就會發現,隋朝真的很富。

隋煬帝時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而唐朝直到唐玄宗時期才墾田地1430萬頃。

隋煬帝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而唐朝還是到了唐玄宗時期才達到。

可見隋唐的國力差距有多大。

隋朝在各地都建有糧倉,像興洛倉、回洛倉、長平倉等等好多大型糧倉,糧食存儲都達到了百萬石。

貞觀十一年,監察御史馬周和李世民說:“西京府庫,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

而這一年,距離隋滅已有20個年頭了。

在《資治通鑑》裡,有一段對話是唐高宗李治和戶部尚書高履行討論人口和糧食的。

李治問高履行國家人口相較去年增長了多少,高履行說人口增長和往年一樣,都在15萬戶。

李治又問那國家現在一共多少戶,高履行說有380戶。

然後李治就扒著手指頭算了半天,那他老子二十多年前登基時全國人口只有20萬戶。

李治又問那隋朝開國時有多少戶,高履行說有870戶。

李治又問那當時生產的糧食有多少,高履行再回,當時的糧食夠870戶吃50年的。

當然糧食是儲存不了這麼多年的,但隋朝當年的富餘卻實實在在有這麼多。

隋朝滅亡的秘密在於太摳門

通常在我們的認知中,只有國家羸弱,才更容易出門,比如明末饑民造反,就是因為國家財政崩潰,百姓實在沒得吃。

可是隋朝不是這樣,都夠李世民狂吃幾十年的了,國家富足可見一斑。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國富民窮,國強民弱。

國家把大量的糧食一股腦塞到了糧倉裡放著,卻任由百姓貧困潦倒,積貧積弱,最終導致百姓暴動,給了李淵這些人機會。

就拿劉武周來說,他是當地的大財主,還是朝廷的校尉, 他起來造反當皇帝雖然不是為了百姓,但他喊的口號卻也沒錯。

劉武周說:“今百姓飢餓,死人相枕於野,王府尹閉倉不恤,豈憂百姓之意乎?”

寧可餓死百姓,也不捨得開倉放糧。

這就是國富民窮。

瓦崗寨李密之所以向翟讓建議攻打洛口倉,就是要用糧食換人心。隋朝不給你的糧食,瓦崗寨給。

隋朝有糧不放,最終只能是資助民眾暴動。

其實那些管理糧倉的官吏,也想放糧。可是要放糧,那得皇帝批准才行。但是很顯然,隋煬帝當時已經顧不上這些了,他已經像鴕鳥一樣躲到溫柔鄉打最後一炮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