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的《清平樂》的簡單意思是什麼?

西貝12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一轉眼,春光已逝,可有人知道她回到何處去了嗎?留下的只有一片寂寥,丟失了春天來去的蹤跡。因何而起,又為何而泯?從何而來,又歸去何方?若有人知曉這些問題的答案,請將春喚來,與我同眠。

可是,春天的線索已斷,要找尋她的蹤影,恐怕只有去問黃鸝了。它一遍遍地鳴叫,聲音婉轉動聽,彷彿不知疲倦地訴說著春的消息。可惜無人能解其意,只得趁了風勢,飛過薔薇叢去。

這首詞作於崇寧四年,兩年前黃庭堅被貶,而這個地方,後來也是黃庭堅溘然長逝之地。因而這首惜春之作,除了表面上的傷春之情外,更暗含影射時局之意,以及抒發自己人到暮年卻碌碌無為、漂泊他鄉的哀愁。

全詞將春擬人化,無一華麗字眼,“歸”、“行路”、“同住”、“蹤跡”等詞平淡簡約,但富於變化,既體現出了春天的生動活潑,也表現出了詞人對春天的無限留戀與不捨,因為留戀,詞人將春天寫的像親人一樣,希望能與之同住,然後找尋其蹤跡,在問黃鸝鳥的時候,情感表達漸近高潮。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起筆寫出了詞人因春天即將過去而產生的傷春之情,因為寂寞才會尋春,這樣的開頭,為後文的發展做了鋪墊。“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此二句語言生動活潑,表達了詞人留春之情之深,可見,詞人對春天的喜愛程度是多麼地深。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緊承上文,詞人清楚,春天去了哪裡,誰知道春天去了哪裡,答案沒有人知道,既然無人知曉,那就去問問黃鸝吧,想法奇特,趣味感極強。“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後人評價此句說:“不獨妙語如環,而意境尤覺清逸,不著色相。為山谷詞中最上上之作,即在兩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著此等雋美的作品”。

全詞語言樸實、構思巧妙、趣味感極強,同時,又能引發讀者對春天消逝的無限感慨和深深地眷戀,不愧為宋詞中的經典作品。


道易森浩


黃庭堅之《清平樂》,寫景述情,用黃鸝之擬人手法,表達辭作者戀春之情意一一同住……;同樣,以薔薇的出現,反應了辭作者惜春情懷。


關益


清平樂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吹過薔薇。

黃庭堅這首清平樂 意思看似簡單,表達起來卻並不簡單,我來做一個詳細的介紹。

這首詞寫得新穎,曲折,風格清奇,語言輕巧,詩味雋永,它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徵。詩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詩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力。.

若詩人僅限於這樣點明惜春的主題,那也算不了什麼高手。此詞的妙處,在於他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好像盪鞦韆,既跌得深,猛,又蕩得高,遠。.此詞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這種奇想,已表現出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詩人如痴如呆,擺脫常規的羈絆,進入了一個純幻覺的藝術境界。

下片再轉,詩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裡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詩人仍有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為什麼呢?因為黃鸝常同春天一同出現,它也許能得知春天的訊息。這樣詩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裡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的啼叫著,他婉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詩人仍從中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詩人才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像這樣一首短詞,幾經曲折。含蘊著一層深似一層的感情,詩人從惜春到尋春,從希望到失望,從不斷追尋到瀕於絕望,終於懷著無可告慰的心情,言盡而意不盡。為美好事物的消逝,陷入沉思中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