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走踏清秋寫出了怎樣的景象?

工具之星


“快走踏青秋”寫出了怎樣的景象?

原詩是詩人李賀 所寫中的最後一句。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寂靜無聲的晚上,連綿不斷的燕山嶺上,彎月當空,月如銀鉤,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在明晃晃的月光照耀下,沙塵像一片片雪花飄飄灑灑、紛紛揚揚。什麼時候啊什麼時候,這匹雄偉高大的駿馬才能帶上金子做的轡頭,讓我在這落寞清爽的深秋裡盡情的馳騁呢?奔馳在這荒蕪人煙、如詩如仙的深夜時刻!

看似是景色的描寫,實際表達了詩人李賀懷才不遇、失望、焦慮、無奈的心情,以及對明天對未來充滿的幻想和希望。


鹿鹿哥


“快走踏清秋”這句詩出自李賀的《馬詩-二十三-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李賀生活於唐中期。家族屬於李唐宗室的遠支,家道中落。李賀少時聰穎好學,七歲能詩。很得韓愈,皇甫湜的賞識。十多歲已經名聞遐邇。但是,他卻命運多舛,因故科舉不第。鬱郁不得志。以後,在山西昭儀節度使郗士美手下做幕僚。幹了三年,由於,唐永貞革新失敗,藩鎮割據,郗士美削藩無功被免。李賀只好回家。不久病死,天妒英才,李賀死時,年僅27歲。一代詩鬼駕鶴西去。

不惜筆墨介紹了李賀的簡要生平你,與該詩有什麼聯繫?肯定有。說明李賀很有才華和抱負,說明他懷才不遇。說明他為什麼對大漠,燕山,金絡腦有了解。並寫入詩中。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燕山東起山海關,北接大漠,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李賀當年在軍中服務三年,肯定去過燕山軍事要地,也肯定是深秋。清秋多指深秋,而且有淒涼落寞之感。李賀騎在馬上看到燕山大漠的夜空,一彎冷月當空,茫茫大漠的沙海在淒冷如銀的月光下,在白霜的覆蓋下,如同雪海一般,燕山天空一輪如鉤彎月更顯得詩人心境孤獨淒涼。這時,李賀滿腹幽怨,抱負,懷才不遇,一股腦的迸發出來,寫道,何時,能像馬被主人重視,配上金子做的馬轡啊?我什麼時候得到重用,以施展自己的才學和抱負呢?哎,在這深秋中,快走吧。

(快走踏清秋)妙就妙在,李賀的雙重含義。如果,真的能被重用,該多好啊,春風得意馬蹄急。快馬踏清秋,這時的清秋就是天高氣爽的清秋。可是,李賀也只是感到這是夢,因此,他用一個(走)字,而不是(馬)。這我們就會理解,為什麼上句,何當金絡腦,而下句,快走,而不是快馬。由此看出李賀的矛盾心裡。這才是一個人幻想而有無奈的心裡。


彩雲飛翔


這句詩的意思是: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這句詩出自唐朝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全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

這首詩是寫投筆從戎、削平藩鎮、為國建功的熱切願望。這首詩屬於寓言體或比體,婉曲耐味。而詩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鉤比喻月,也是比;從一個富有特徵性的景色寫起以引出抒情,又是興。

李賀是唐室宗孫,系出鄭王李亮之後。但積久年深,他這唐室宗枝,卻早被皇家忘卻,直敗落到山坡村居、門庭冷落、甲蔬淡飯難於為繼的清苦地步。儘管他才華橫溢,礪志苦讀,詩名早著,但由於得不到力者的引薦,終是不被賞識,只能掙扎於社會下層,於是帶著憂憤之情創作了這組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