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溥與《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溥與《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是一部中國古代詩文總集,又名《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明代張溥編選,全書共118卷。該集以明代張燮的《七十二家集》為基礎,兼採馮惟訥《詩紀》、梅鼎祚《文紀》的成果,排比附益而成。集中收入上起漢代賈誼,下至隋代薛道衡的作品凡103家。編排體例與張燮相仿,一人一集。每一集中,首列賦,次列文,後列詩,再後為作者本傳。每集卷首各有題辭,對作家和作品作出評價,也時有精當的意見。此集是張溥為“興復古學”而編輯的一部規模宏大的總集。

張溥與《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書前有總序,說明了編者編輯此書的宗旨。一是漢魏六朝作家的文集到當時已不滿30餘家,這種散失過多的狀況使他不能不為此有所作為。二是他的蒐集已超過前人,也具備了編輯本書的條件。在每一文集的前面,他也各寫一篇帶有評論意味的“題辭”。通過這些題辭,具體地反映出他“興復古學”的文藝思想。編者在編錄這部書時,是以復古為手段,以挽救當時的“文章日衰,而道亦日散”為目的。在題辭中,他一再強調這點,如“董膠西集題辭”批判了一般人的“輕今貴古”,“杜徵南集題辭”也駁斥了當時某些人的“貴古賤今”。由此可見,編者所謂的“興復古學”,不是貴古賤今,而是為更好地“乘時鼓運”(陳子龍《七錄齋集序》)創造條件。因此,他編錄本書,不是純客觀地介紹資料,而是有所“送疑取難”的。他指出了學習漢魏六朝文學,要吸收其“先質後文,吐華含實”的精華,同時也指出了“陳季之浮薄,周隋之駢衍”是糟粕,對百三家作者及作品,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張溥與《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溥(1602年5月14日—1641年6月15日) ,字乾度,一字天如,號西銘,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今屬江蘇太倉)人,明朝晚期文學家。崇禎四年進士,選庶吉士,自幼發奮讀書,《明史》上記有他“七錄七焚”的佳話,與同鄉張採齊名,合稱“婁東二張”。張溥曾與郡中名士結為復社,評議時政,是東林黨與閹黨鬥爭的繼續。文學方面,推崇前後七子的理論,主張復古,又以“務為有用”相號召。一生著作宏豐,編述三千餘卷,涉及文、史、經學各個學科,精通詩詞,尤擅散文、時論。代表作《七錄齋集》、《五人墓碑記》。《五人墓碑記》讚頌蘇州市民與閹黨鬥爭,強調“匹夫之有重於社稷”,為“縉紳”所不能及。敘議相間,以對比手法反襯五人磊落胸襟,為傳誦名篇。後被收入《古文觀止》中。

張溥與《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溥一生著作宏豐,編述三千餘卷,除了《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外,其代表著作還有《七錄齋集》,包括文12卷,詩3卷。此集今存明崇禎時刻本。《春秋三書》32卷。《歷代史論二編》10卷。《詩經註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張溥又為《宋史紀事本末》及《元史紀事本末》補撰論正。另著有《萬寶全書》,記述了當時博奕娛樂(如象棋棋譜、中式骨牌)的概況。

張溥與《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流傳的主要版本有張溥原刊本、明徐參微刻本、四庫全書本、清光緒翰墨山房刻本等。以及今人殷孟倫將題辭加以註釋,並彙集為《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將各集卷首題辭首次輯成一書,並加必要註釋。是研究漢魏六朝文學及張溥著作的重要參考書。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