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南京考古“厚積薄發”

年前,在2019年度近百個考古項目中,南京脫穎而出,憑藉“南京棲霞區明代窯業遺存2019年度發掘”、“南京市碑亭巷六朝宮城遺址發掘與保護”、“南京市西營村南唐窯業遺存與六朝建築基址發掘”、“南京市清涼山石頭城北延遺址發掘”獲得江蘇省考古學會2019年度四項考古大獎。

這些遺址遺蹟中,究竟蘊藏著南京怎樣的歷史?這一年的考古發掘中,又取得了哪些新發現?南京考古如何取得如此豐碩成績成為省內之最?……帶著種種疑問,聯繫上了幾位考古項目負責人。

 關鍵詞:發現

“考古前置”下的遺址發掘與保護

“六朝金粉地,十代帝王都”。6000年的人類文明史、2500年的建城史、450年的建都史,為南京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澱和獨特的人文景觀。歷史文化豐厚的南京,可謂到處都是歷史遺蹟。

是什麼讓南京考古“厚積薄發”


碑亭巷遺址 三維動畫展示

堅守文物安全底線,南京全面實施了《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條例》,2019年更全面落實“土地出讓考古前置”,有效降低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風險。

而南京諸多考古發掘,都圍繞著基建而來。以“南京市碑亭巷六朝宮城遺址發掘與保護”項目為例,地處市中心的該遺址區域與很多南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項目負責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陳大海說,玄武區碑亭巷53-91號當時地處南京外國語學校太平北路校區配套設施工程,“該地塊位於南京市地下文物重點埋藏區——六朝宮城範圍內,所以在工程之前根據‘保護條例’,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該地塊進行考古發掘。”

南京棲霞區明代窯業遺存的官窯山發掘與保護等其他項目,也均是如此。

 關鍵詞:成果

南京這項14世紀東亞磚窯最高技術影響至今

一年四項大獎,加上十年磨一劍地以江蘇南京官窯山明代官窯遺址發掘入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候選項目,也很多人將2019年視為南京的“考古豐收年”,對此“官窯山”項目負責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主任馬濤笑言:“也不能這麼說,其實南京每年都是碩果累累,只不過2019年厚積薄發。”

馬濤說,官窯山遺址由90多座窯和大量相關窯業遺蹟構成,發掘揭露了其中16座窯以及窯業相關的建築基址、磚坯晾曬場、排水系統、交通水系等,出土大量帶有“應天府”“上元縣”等銘文的城磚,“該窯址是目前發現的窯場規模最大、窯體數量最多、佈局最為完整、保存最好的主要燒製南京都城城磚的明代官窯遺址。”對於該遺址的發掘,對於瞭解明代南京城是如何建造?如此高規格、巨量的城磚,是在哪裡燒造?又是如何運輸?都有重要的意義。

是什麼讓南京考古“厚積薄發”


官窯山遺址現場

不過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團隊有了一個有趣的發現:“這90多座窯體統一規劃、分佈集中、規模宏大,單個窯體結構完整、設計合理,體現了高超的科學燒窯技術,甚至代表了14世紀東亞磚窯技術的最高水平。”

南京的這項燒窯技術如何高超?“首先,南京城磚幾百年不壞,這樣的技術就很了不起。而從窯體利用自然山勢建造,到窯體規模、窯門尺寸、火塘形狀、窯床高度、窯室深度、吸菸孔和煙道形狀、排水溝槽等結構的設計,既保證了窯體極好的聚熱效果,燒成質量極高的城磚,又節省了人工、提高了燒窯操作的便利性,體現了科學合理的窯業設計思想。”一同參與項目的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楊平平說,南京當時的這個窯業技術與燒造工藝代表了當時東亞窯業技術的最高水平。

“我們在文獻資料中也發現,這項技術也傳到了日本與韓國,並且有趣的是這項技術在一些邊遠的地區現在還能看見,很多窯廠還是延續了這樣的格局。”馬濤介紹。

同樣參與了“西營村南唐窯業遺存”項目的楊平平說,同樣是官窯,兩者存在年代上的差別之外,西營村官窯則更加完整。“南唐窯業遺存的窯場始燒於南唐,沿用至宋代,是南京地區迄今為止考古確認的唯一一處性質明確的燒製磚、瓦的南唐—宋代的官辦窯場。其中發掘出了很多建築構件與南唐二陵的幾乎一樣。”楊平平分析,“最重要的是我們更在其中發現了沒有燒過的磚坯,窯業的儲水井等配套也非常完整,這對我們研究非常有幫助。”

是什麼讓南京考古“厚積薄發”


東晉水井 井壁紀年磚

而一口東晉水井的“首次發現”也讓南京市碑亭巷六朝宮城遺址發掘與保護”項目團隊十分欣喜。“碑亭巷六朝宮城遺址,發掘地點位於六朝建康宮城核心區,本次發掘出土了豐富的遺蹟與遺物,是近年來六朝建康城遺址的重要考古發現。”陳大海介紹,六朝很多遺址在歲月朝代更替中被毀,這些發現都成為孫吳、東晉在南京留下宮城的見證物,“發現的孫吳磚砌水渠始建於六朝早期,保存較好,規格高,屬宮城範圍內的重要建築遺蹟;發現的石構遺址規模大、等級高,是同類遺存的首次發現,對探討六朝建康宮城區域歷史變遷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在這口磚井的井壁上發現的東晉‘建元元年立’紀年磚,也是南京地區六朝磚井中的首次發現。”

關鍵詞:科技

高科技下的數字採集讓考古事半功倍

高科技也是南京考古團隊如今運用最多的手段,其中運用三維掃描等技術對現場遺蹟進行數字採集,讓很多考古發掘項目事半功倍。

是什麼讓南京考古“厚積薄發”


窯場北片區航拍

“文物是國家不可再生資源,由於文物的真實和不可再生等特性,對於文物本體應儘量減少接觸,三維掃描技術能夠以非接觸、無損害、全方位、高精度的方式準確有效地獲取文物的真實信息,這對於實現文物保護,建立文物數字檔案及資源共享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馬濤說,三維掃描技術可以將可移動文物或者考古工地現場以三維點雲的數據形式實時存儲下來,實現從二維到三維、從平面到立體的量測。與傳統測量模式相比,三維掃描技術更加便捷,大大降低勞動強度,成為考古領域三維數字化存檔空間數據的一種重要技術手段,“此前一個有經驗的領隊花了10年可能都掌握不全的數據,如今通過三維掃描技術就可以快速掌握了。”

而熱釋光、光釋光檢測技術的應用,也為南京的考古項目提供了更科學的依據,“比如官窯山的環境分析、土壤分析,窯爐的溫度為什麼是1000攝氏度?我們都口說無憑,通過這些檢測技術,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讓我們的考古更加科學化。”

 關鍵集:保護

讓考古惠及市民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考古的最終目的之一是保護,是要讓考古成果惠及百姓。

在這些獲獎項目中,已經有了保護成果利用展示的相關建議與措施。

是什麼讓南京考古“厚積薄發”


碑亭巷遺址 水渠明溝、暗溝結合處

陳大海說,考古隊建議對碑亭巷遺蹟進行原址保護,“因為大部分是地下遺蹟,應該在校園內負一樓籌建展廳將磚砌水渠、石構遺蹟及磚井等遺蹟進行原址保護和展示。”

而南京官窯山磚窯考古遺址公園也已經在規劃之中,公園內將建設南京城牆磚窯博物館,建築面積12700 平方米,遊客中心面積2300 平方米,設置未挖掘遺址展示和已挖掘遺址展示。此外,公園內還要設置觀影臺、窯歌劇場、磚窯主題酒店、城磚迷園等,未來,南京將多一處景點。

“對相關遺蹟進行開放式保護和展示,讓市民近距離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讓考古成果惠及市民,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陳大海說。(圖片均來自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圖文轉自:《南京日報》電子版 原文發表於:《南京日報》2020年4月10日第B05版。編輯:丹陽市古代契約文書收藏館 孫國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