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北京,就數滄州了!

最近,《中國環境報》的一則消息,讓滄州火了一把:2019年,在“2+26”城市中,滄州空氣質量PM2.5改善率在河北省排名第一,在全國排名第二,僅次於北京。


2019年,滄州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5.56,同比下降6.1%;PM2.5平均濃度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3%;平均優良天數為234天,佔比64.3%,同比增加24天,不僅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還提前完成河北省下達的2020年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除了北京,就數滄州了!”來自網友和市民的評價,傳遞出無以言表的驕傲和自豪。而自豪的背後,是無數滄州人為之付出的努力。
燃煤電廠深度減排治理,汙染企業排查整治,黃牌照貨車劃定區域限行,汽車按尾號限行,取暖煤改氣、煤改電……各級政府的行動,讓優化環境變得實實在在。而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每一個普通百姓的參與。
很多人放棄了開車出行,隔三岔五坐公交車,有的甚至改為騎行或步行上班,儘管冒著嚴寒,但也鍛鍊了身體,何樂而不為;燒了幾十年的煤爐子換成了燃氣,換上了電暖氣,做飯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過年方式改變,不放鞭不放炮,安安靜靜吃頓年夜飯;收穫的季節,農民不再焚燒秸稈,就算費點勁兒,也要讓這些東西妥善安置……
環境保護歷來是一項需要全民參與的事業。一方面,良好的環境能夠讓每個人從中受益。另一方面,好的環境也需要大家共同去創造、去呵護。
昨天辛苦付出,今天收穫美好。在越來越好的環境中生活,無論做什麼都是值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