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一號銅車馬為何會被稱為“青銅之冠”?

西安最貴的車是哪一輛?答案是一輛馬車,在它面前所有豪車都排不上號,最多隻能搶第二的位置,它就是秦陵一號銅車馬。

1980年12月的一天,考古人員在距離秦陵封土20米左右的地方進行鑽探時,發現了文物的蹤跡,經過隨後將近一個多月挖掘,在地下七八米深處發現了兩乘銅車馬。車馬體積很大,花費了不少心思,動用不少設備後,才把銅車馬運回秦俑館。由於地質變化,出土時銅車馬已被壓碎,殘破不堪。經過修復人員八年多的努力才讓它們恢復原狀,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陵銅車馬終於重回世人的視線。

秦陵一號銅車馬為何會被稱為“青銅之冠”?

兩乘車之中的秦陵一號銅車馬是一輛立乘駟車,也就是四馬駕的“立車”,按照1:2的比例製作,整體以青銅鑄造,總重達到1061公斤,零部件有3000餘個,裝飾的金銀重量超過14公斤,它是我國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系駕關係最完整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之所以冠絕青銅器,因為它除了本身的文物價值,還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從它身上得到了對秦朝非常珍貴的實物考證,從多個方面它都刷新了現代對那個時代的認知。

秦陵一號銅車馬為何會被稱為“青銅之冠”?

它表現出秦朝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

銅車馬的製作需要經過幾大工序:塑形、制模、冶煉澆鑄、整形處理、連接安裝,裡面較重的部件都超過了一百公斤,比如最輕的銅馬也有177公斤,最重的銅馬則有200多公斤,細小的部件更多,最小的僅有數克重量。這些或大或小的部件都是一次澆鑄成型,即使以今天的工藝來說也有難度,澆鑄完成後,又要處理和組裝,繁複異常,沒有實物出土,我們對秦人能否完成這些工藝心裡並不是太有譜。

從材料上來說,經過現代分析測定,材質包括銅、錫、鉛、鐵、鋁等十來種元素。我們知道,不同元素的成分配比對合金的性能會表現出很大差異,但在沒有現代化學知識的秦人那裡,他們已經知道按照不同部件所承擔的不同性能,對各種部件材質所含元素進行配比,準確地應用到車馬的不同部件上。

秦陵一號銅車馬為何會被稱為“青銅之冠”?

比如要求硬度較大的車撐,裡面含錫達到了20%;車幅需要承重,含錫13%;韁繩之類配件要求較理想的強度和柔韌性以便鑄造加工,含錫6%;其他配件含錫10%左右,各部件配比很精準,說明秦人也是很嚴謹的。

在細小部件上,銅車馬也刷新了現代對那個年代工藝的認知,如用來聯接車馬裝飾件的銅鏈條,銅絲最細的地方只有0.5毫米,經過放大鏡觀察,表面看不出鍛打痕跡,說明銅絲是用拔絲法制作,而鏈環連接處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接二程,接面嚴絲合縫,體現出高超的焊接工藝,如果不是親眼在放大鏡下所見,以往這些都無跡可尋。

此外,銅車馬的組接方式有兩大類多種方法和工藝,其中還使用了膠進行聯結,根據學者考證,膠接工藝要比國外先進千年以上。

在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後,馬車的車廂門窗仍然可以自如開關,牽動轅衡還能帶動輪軸,凡此種種,都讓人歎為觀止。

以上種種工藝,表現出了古代多種技術和工藝協作的結果,如果沒有實物,現代很難還原出如此之多的工藝細節。

秦陵一號銅車馬為何會被稱為“青銅之冠”?

它反映出了先秦時期的繪畫藝術。

以車上御官和銅馬為例,銅馬通體塗的是白色,御官的服飾以藍色和白色為主,表現的是隨葬品“白車素馬”的主題。

車馬整體各個部位都有彩繪的精美圖案花紋,華麗完美,總數在百餘處以上,包括有龍鳳圖案、菱花紋圖案、雲氣紋圖案等。根據統計,顏色包括硃紅、粉紅、粉綠、翠綠、深藍等十餘種,以藍、綠、白三種顏色為主色,也就是冷色調為主的配色方案,這也符合隨葬品的主題。

不光是大的部件,幾乎每個小的附件上都有彩繪的圖案,以車上一個小小的矢匣為例,上面就有近十種花紋圖案,連僅有2毫米厚的璧上都繪有鮮豔的紋飾,可以說是妙到巔毫。

除了彩繪,還有鮮豔奪目的金銀裝飾,這在古代車馬裝飾上極其少見。這些與秦朝以前的裝飾相比都顯得非常獨特,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一輛這樣真實的車馬出現在面前,那該有多麼富麗堂皇。

秦陵一號銅車馬為何會被稱為“青銅之冠”?

它表現出了古代的車馬文化禮儀。

從車馬出現之日起,它所承載的意義就不僅是交通工具,就像現在豪車代表身份一樣,車馬也是古代政治和社會地位的象徵,並且有一套自己的禮儀,標誌的是一種地位。

對諸侯國來說,車馬代表的是實力,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國”是國家硬實力的體現。對君主和貴族來說,車馬是他們確立自己尊貴地位的重要形式,不論是祭祀、朝覲、會盟或是赴宴,從政治交往到一般出行,車馬都是權貴身價和特權的表現。

《論語》裡就記載有乘車時的禮儀規範: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到了秦始皇執政時期,統一天下後的嬴政成為歷史上首位皇帝,諸侯們的規格已經不適合他,秦朝的車馬儀仗更進一步,出行要有先導,有扈從,有伴駕,有下屬,有護衛,並且都有嚴格規範,講究的是前呼後擁而又次序井然。

秦陵一號銅車馬為何會被稱為“青銅之冠”?

古代等級森嚴的乘輿制度,到秦始皇時已成定製,其中每乘車構件的質地、車飾、駕車馬的數量、顏色等等都有明確規定。

根據蔡邕《獨斷》中記載:“古者諸侯貳車九乘 ,秦滅九國,兼其車輛,大駕屬車八十一乘,法駕半之。”說明了秦始皇出門的排場,一共要有八十一乘車馬,可見其排場之大,這是車馬禮儀文化的最高峰。

但是光憑《論語》和《獨斷》等史料中的記載,我們也只能有個模糊的想象,與親眼目睹實物的震撼是遠遠不能相比的。秦陵一號銅車馬就是秦朝貴族車隊中的立車,在前開道擔任儀仗,車上還有弩、盾等兵器,兼有護衛功能。一同出土的另一乘則是安車,供人乘坐,秦始皇駕崩後秘不發喪,就是放在安車裡運回的咸陽。

銅車馬的出土讓我們在細節上近距離了解了車馬禮儀文化,比如御官的冠服、表情,馬車的裝飾、配置等等,所見即所得。

車馬是文化的一種承載,但它以往難以保存下來,後人只能從文字或古畫中來拼湊它的片段,秦陵銅車馬的出土,從工藝、彩繪、雕塑、禮儀等各個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實物考證,對我們瞭解古人的文化禮儀有很重要的作用。


秦陵一號銅車馬為何會被稱為“青銅之冠”?

除此以外,銅車馬還能看出秦人的宇宙觀。

銅車馬的車廂裡立著一柄傘形的車蓋,傘的頂部是圓形,車廂是橫長方形,為什麼是這樣一個形狀呢,因為古人認為天圓地方,這樣的形狀象徵著囊括天地。古人還有個說法,叫做“輪輻三十,以象日月”,因為車輪的轉動就像日月輪轉,當時又以30天為一個月,所以每個車輪的輻條不多不少都是30根,就象徵著日月在裡面。

秦陵一號銅車馬為何會被稱為“青銅之冠”?


秦陵一號銅車馬現藏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國家不允許出境的國寶文物之一。秦朝是青銅器向鐵器過渡的一個時代,到了漢朝,青銅時代逐漸宣告落幕,鐵器成為時代的主宰,秦陵出土的銅車馬代表著青銅文化最後的高峰,被稱為“青銅之冠”是實至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