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核英特爾競爭歷史是怎樣的?

英特爾和AMD的競爭歷史是怎樣的?

1999 年,基於 K7 微架構的第一款速龍(Athlon)CPU面世,綜合性能超越同頻的奔騰 III,讓不少 DIY 用戶為之震驚。這是 AMD 第一次在產品上超越 Intel,讓當時全世界 PC 用戶都重新認識了 AMD。2000 年 3 月,AMD 又搶先 Intel 發佈了第一款 1GHz 的 CPU——速龍 1000。為了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Intel 於 1999 年上半年推出取代 Slot 1 的插座標準 Socket 370,向下兼容 Socket 7。新的奔騰 III 也隨之而來,憑藉內置全速 256KB 二級緩存,重新奪回性能寶座。AMD 此時已經有了和 Intel 叫板的實力,推出了基於 K7 架構、代號為雷鳥(Thunderbird)的速龍(Athlon)應戰。

amd核英特爾競爭歷史是怎樣的?

在頻率相近時,雷鳥和奔騰 III 性能基本相同互有勝負,但前者價格只有後者的 1/2 到 2/3。高性價比的雷鳥為 AMD 贏得了大量用戶。接連受到衝擊的 Intel 終於忍無可忍,於 2000 年底祭出了採用 NetBurst 微架構的第一代奔騰 4。當時,1GHz 還是市場主流頻率,奔騰 4 上來就是 1.4GHz 和 1.5 GHz,和 AMD 大大拉開了差距。但消費者很快就發現,奔騰 4 空有高頻率,性能甚至比不上前代奔騰 III,而且發熱量巨大。原因出在 NetBurst 微架構身上。NetBurst 是 Intel 「唯高主頻論」的產物,採用了 20 級流水線技術,而之前的速龍和奔騰 III 都是 10 級流水線。長流水線的好處是容易把頻率做高,但代價是性能低。面對 Intel 的高頻戰,AMD 沒有盲目跟隨,而是將 130nm 技術應用在新產品速龍 XP 上,老老實實提高性能降低發熱量,然後通過性價比抵禦 Intel 的猛烈攻擊。雙方打得焦灼之時,AMD 在 2003 年放出了一個大招:基於 K8 微架構的 64 位處理器速龍 64。而 Intel 應對的方法是使用 31 級流水線的奔騰 4,主頻高達 3.8GHz,性能卻沒改進多少,發熱量則繼續增大。【圖片】為了拿下 IBM 的訂單,Intel 不得不與 AMD 簽署了協議,向後者開放 x86 系列處理器,AMD 獲得 Intel 授權,成為其 8086、8088 芯片的第二供應商,通過加工生產獲取利潤。1986 年,AMD 根據 Intel 的 80286 處理器克隆出了 AM286,性能略優於 80286,並且依靠開放的 Socket 插座標準兼容 Intel 平臺。這個時候 Intel 逐漸意識到,繼續開放技術給 AMD 終會對自己造成威脅,於是中止了 5 年前簽訂的協議,獨家生產第一代 32 位處理器 80386。在雙方談判無效的情況下,AMD 在 1987 年一紙訴狀將 Intel 告上了法庭。Intel 採取了拖延戰術,只要一天沒有最終判決,AMD 就不能生產 80386 處理器。AMD 也不傻,深知高昂的訴訟費會拖垮公司,於是決定基於 Socket 插座標準自主開發完全兼容 80386 的處理器。1989 年,AMD 研發出了採用 0.8 微米工藝製造的 AMD386 處理器,這標誌著 AMD 脫離 Intel 架構,獨立研發處理器成功的開始。正當 AMD 公司準備發售 AMD386 處理器時,Intel 又以「386」是自己專有名詞將 AMD 告上了法庭。AMD 和 Intel 的世紀訴訟大戰直到 1995 年才以 AMD 的勝訴完全告終。雖然 AMD 最終獲得了 80386 的生產許可,但這款處理器已經不是市面上的領先產品。1993 年誕生的奔騰(80586)處理器在性能上取得重大革新,Intel 步步為營。靠著拖延戰術,Intel 成功在 1987 年至 1995 年間贏得大量市場份額和經濟收益,為今後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而 AMD 則付出了數千萬美元的訴訟費,以及開始反思未來出路,發力研發並促成了 20 世紀前後雙雄爭霸的局面。Intel 戰略失誤,AMD 彎道超車。AMD 崛起的時機出現在 1997 年。那年,Intel 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放棄當時正值壯年 Socket 7 插座標準,極力推廣具有專利保護的 Slot 1 插座,以及首次採用 Slot 1 插座標準的奔騰 II。前面說到,即便是 AMD 自行研製的處理器,也要與 Intel 平臺兼容才得以生存。與 Intel 平臺兼容的辦法正是通過開放的 Socket 插座標準。為了消滅掉其他廠商兼容的可能,Intel 可謂兵行險招。Slot 1 與 Socket 7 不兼容,消費者如果想要升級 CPU 到奔騰 II,就必須將主機板換掉。AMD 認為 Socket 7 的效能仍足以負荷各項需求,而且成本低廉,不必花費高額金錢去升級至 Slot 1 插座,因此抓住機會在 Socket 7 插座標準上推出 K6 微架構產品,與 Intel 正面對抗。K6 微架構的產品在 1997 年上市,性能接近當時的對手奔騰和奔騰 MMX(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體擴展)。此後一年,AMD 又多次迭代,在 K6-2 中加入了 3DNow! SIMD 指令集。K6-2 雖然和奔騰 II 還有不少差距,但勝在價格便宜,取得極大成功,為 AMD 提供了市場基礎和財政穩定性,也為日後反超 Intel 做好準備。

amd核英特爾競爭歷史是怎樣的?

AMD 在這次對戰中取得了領先,不但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售價不斷刷新高,還擠進了服務器和高性能計算市場。2004 年,Intel 不得不著手開發速龍 64 的競爭品。2005 年 5 月,Intel 將兩顆奔騰 4 核心放在了一個 CPU 裡面,搶先 AMD 發佈了第一款雙核 CPU——奔騰 D,但其性能和發熱控制仍不敢恭維,被戲稱為「膠水雙核」。大約 1 周後,AMD 發佈了自己的雙核產品速龍 64 X2。這款 CPU 在綜合性能和功耗上都強於奔騰 D,可以說是 AMD 歷史上最成功的產品。Intel 在 NetBurst 走的彎路給了 AMD 反超的機會,使 2004 年-2006 年成了 AMD 最輝煌的兩年。AMD 失落十年,銳龍 Ryzen 7 成翻身之作。然而,誰也沒想到,AMD 剛登到頂峰馬上就墜落了。2006 年 7 月,財力越發強大的 AMD 以 54 億美元收購當時全球第二大的 GPU 巨頭 ATI,獲得了顯卡芯片設計製造能力。傳聞,瀕臨破產的 Nvidia 也曾尋求 AMD 的收購,連對 AMD CPU 支持的優化都做好了,最後因黃仁勳堅持要做新公司 CEO 而擱淺。AMD 未曾想到,收購 ATI 的副作用如此之大。收購 ATi 之前,AMD 自有現金只有 30 億美元,並不足以用 54 億美元全額併購 ATI,於是又向摩根士丹利借款 25 億美元,這無形中使得 AMD 揹負了一定債務。而且,AMD 自身產品線拉長,與 Intel 的價格戰還將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結果,AMD 在 2007、2008 年錄得重大虧損,CEO 魯毅智無奈卸任。直到 2009 年,AMD 才慢慢從財務困境中走出來。

amd核英特爾競爭歷史是怎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